一代人的塱头古村,时空里的新与旧

67岁的黄泽贤,出生在一座200多年历史的青砖古屋里,作为土生土长的塱头村村民,他挥舞了40余年的砌砖刀,晚年丢掉工具,换上白色衬衣,从一名泥水工变成了古村保护的宣传员。
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的塱头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系广州现保存规模最大、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之一。
图片
漫步塱头村,时常会陷入时空交错里,这里有青石青砖,有红砖红瓦,有土坯老宅,也有钢筋混凝土小洋楼,恍惚在瞬间穿梭古今,触摸着历史与现实,看尽人间沧桑。
随着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持续推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塱头古村迎来新景象,青砖古屋变身高端民宿,在外青年携眷返乡,游客更是纷至沓来。对于见证过古村变迁的黄泽贤这一代人来说,新的变化让他们感到欣慰,对未来更加憧憬。
  新建的洋楼,消失的“记忆”  
左手拿砖,右手持刀,黄泽贤是村里的“大工”。随着黄泽贤等建筑工手里的砌砖刀一起一落,塱头村的红砖与红瓦逐渐多了起来。红砖外墙又被贴上了色彩斑斓的瓷砖,二三层的小洋楼也陆续拔地而起。
走在古村中,黄泽贤几乎能讲出每一座老宅的历史,能一眼分辨出红砖是1970年还是1980年的,更能讲述出村里那些红砖房、瓷砖房以及小洋楼的建设过程。
图片
黄泽贤说,因古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增人口用地、居住环境改善等需求,也不利于村民“房顶晒稻谷”,为此,从1980年开始,村民们陆续在古村外申请宅基地,而当地政府从“古村保护”的角度出发,顺势做了新村规划。
如今,黄泽贤带游客游览古村,走到老宅旁的瓷砖小楼、祠堂旁的现代建筑时,讲述自己参与建设的过程,他会显得自豪。但当回忆拆古宅建房的细节,他又会满脸遗憾,叹息一句:“那个年代,大家没有古村保护的意识。”
20世纪末,随着村民们陆续搬到新村,塱头古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空心村”的现象,一些老屋成了危房,很多院落的野草常年长到一人多高。
图片
塱头村有着完整的族谱,全村男性全姓黄,现存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388座,村中有30多座祠堂书室连绵400多米。
在黄泽贤的记忆里,塱头村的古建筑本应更完整,但因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很多古建筑先后消失在眼前。如保护古村百年的青砖围墙,如今只剩下了不足10米长的残垣;村口处的3座古庙和一座花岗岩牌坊,见证过塱头村往昔的兴盛,已完全没了踪迹。
  保护性开发,改良性活化 
2021年9月,塱头古村迎来一个新契机。广州市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签订塱头村乡村振兴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古村完成活化。
黄泽贤是乡村振兴的坚定支持者,也明确提出了他们的条件:不能大拆大建。为了确保落实“保护性开发”,村民们紧盯着规划方案,塱头村村委会则派人全程监督施工。
图片
“我们一直与当地政府共同探索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古村活化利用好。”塱头乡村振兴项目设计总监李莎说,项目的难度在于不能大拆大建,要把老屋修缮回原来的样子,破损的要加固,倾斜的要扶正,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建筑风貌的肌理、颜色、格局、外观。
目前,春阳台艺文中心(以下简称“春阳台”)、古村市集与展览、高端民宿“和春住”等项目已逐步进入常态化运营,项目的全部收入用于回馈村民及乡村振兴事业发展。
黄泽贤不懂得“保护性开发”的大道理,但他切身感受到了记忆的留存。他指着民宿餐厅“和春宴”池塘边的一棵大榕树说:“这棵树是村里最大的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经常坐在树下钓鱼。”
图片
建设“和春宴”时,设计师不但没有移走树,反而将这棵古树视为景观背景,设计了大号的透明落地窗,坐在餐厅享受美食时,就能观赏到它的美。
随着乡村振兴项目陆续运行,古村人流明显多了起来,塱头村陆续有了一些变化:村里的“古村美食”餐厅重新装修;古村入口的咖啡店,已悄然变成了小程序下单;村里开了第一家肯德基……
图片
这两年,黄泽贤40岁的儿子黄智云带着知识和经验,也回村投身于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李莎感叹:“人来了,业兴了,村旺了。这些良性的改变,给古村带来了持续的生机。”
来源:南方+
编辑:聪杰
复核:杨丽萍 王淼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