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APEC,我与美国总统“喉舌”的较量,布什30分钟的演讲,居然……

2023年11月15—17日,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闵行区融媒体中心主任茅杰回忆起2001年上海APEC会议期间,采访美国总统中文翻译的那些事。一起来看——
2001年10月,APEC会议首次来到中国,我在上海采访了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中文翻译Victoria Segal(维多利亚·西格尔)。当时,我还是一位刚参加工作2年的大公报记者,和这位美国总统的“喉舌”来了一次较量。
图片
出席2001年APEC会议的各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美国总统出场,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2001年10月的APEC会议,更是如此!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尚未完全从“911”恐怖袭击阴影中走出来,自带矿泉水等一大批物资,飞抵黄浦江畔。
布什总统在上海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进行双边会谈,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出席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作主题演讲……这可忙坏了布什的“喉舌”──美国国务院中文翻译维多利亚·西格尔(Victoria Segal)女士。
图片
时任大公报记者茅杰采访2001年APEC会议的证件
10月20日下午,在布什总统作了“新经济展望”的主题发言后,时任大公报记者的我在同声翻译间的出口,“逮”住了美国总统的“喉舌”。西格尔女士说着一口极其地道的普通话,手中端着一杯绿茶,而不是西方人手中常见的咖啡。
如果不是看到她的面孔而只听其声,恐怕大部分中国人都会感叹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难以相信刚才的流利中文,竟出自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之口。
出生于美国的Victoria Segal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中国名字:宋玮琦。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中文基础是在美国读大学时打下的,而突飞猛进则要归功于自己曾经嫁给一位台湾人。
图片
上海街头浓浓的APEC氛围
当我问她,“您的中文这么溜,那么孩子在家里是说英语还是中文?”她以西方人特有的坦率耸了耸肩,笑道:“我现在已经离婚了,还没有孩子,否则要想离婚也没这么容易。不过,如今我已经完全习惯了中国文化,在美国平时甚至很少吃西餐,而改吃中国菜了。”
偏好川菜的她,接着略带炫耀地向记者说出了一串顺口溜: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中国通,或许是为了和记者拉近距离,或许兼而有之。
宋玮琦告诉我,美国国务院当时有五位中文翻译,自己是其中之一。这次跟随布什总统来中国,一场接一场的双边会谈、演讲、新闻发布会,工作真的太忙、太累了,自己连做头发的时间都没有。
说到这里,她向旁边的一位中国女性工作人员询问起附近何处可以做头发的“女人问题”。
图片
2001年APEC会议,对于上海百姓,更像是一次节日
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接受采访时,宋玮琦也不忘向我提问,希望了解对她这几天翻译工作的评价。
当我告诉她,“无论是布什总统主题演讲的同声翻译,还是他和江泽民主席记者招待会的现场翻译,您的表现都很棒。只是有一个小小失误——昨天您把‘水落石出’翻译成‘石落石出’了”。
这位“喉舌”笑了起来,连声说道,“您听得可真仔细!不过,我真心羡慕中国同行,能提前拿到领导人讲话的稿件,而我却只能当场随机应变……”
接着,她向我出示了刚才的翻译笔记:一张胡乱涂鸦过的纸。
“布什总统30分钟的讲话竟然记在了一张纸上?”正当我流露出怀疑的目光,宋玮琦解释道:“其实,我刚才并没有写下一个单词,只是出于翻译习惯,闭上眼睛仔细听总统的每一个单词,手中的笔习惯性地在纸上胡花划些东西罢了。”
图片
时任大公报记者茅杰(右)在APEC会议现场
我问宋玮琦,作为美国总统的“喉舌”,您怎样评价布什和克林顿?
她笑了笑,“狡猾”地用上了外交辞令:“这些天,我的脑子里整天想着中文,英文已经不太好了……”
这时,站在她身边的美国国务院的另一位官员严京辉接过了话题,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克林顿的语言比布什华丽,用字更讲究;在发言时克林顿也更加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色彩。
图片
有了APEC元素的外滩夜景,让人流连
从这个角度讲,克林顿更有魅力。相对而言,布什总统的演讲则比较严谨,脚踏实地。当然,上任以来,布什的演讲每次都很成功。”
采访接近尾声,宋玮琦向我提出了一个小小要求:“能否在文章刊登后,给我寄上一份《大公报》,我想让妈妈看看有关我的报道。”在记者欣然答应后,她高兴地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自己在华盛顿的办公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