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加拉的乡村开始,再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至高殿堂,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也译为阿马蒂亚·森)的学术人生如同一次漫长的归乡之旅。孟加拉的加尔各答纷繁复杂的族群和语言,以及生活世界伴随着世界历史变迁的崩解重组,殖民统治的罪恶与光彩夺目的西方人文精神的反差,孕育了阿玛蒂亚·森出发的起点与关怀。儿时目睹的战争、饥荒以及二战后印巴分治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使得阿玛蒂亚·森的学术研究不是天才般地在书房中的灵光一现,而是来自生命经历中难以逃避的冲击与震撼。那些被剥夺与伤害的人的命运,使他的经济学研究有一份道义与伦理的沉重。而今天世界的战争、饥荒以及权利分配的畸形,使阅读阿玛蒂亚·森的著作不再是象牙塔中智识上的纯粹交锋,更有现实上的迫切。
2022年阿玛蒂亚·森出版了自传《四海为家》,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思想上更为复杂并且对传统抱有更多温情的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许多思想并不仅仅来自于他对西方人文经典和经济学理论的阅读,更多地源自于印度的古典文化和印度本土知识分子。而阿玛蒂亚·森的名字也出自于泰戈尔,意为“另一个世界”。而这位世界公民的一生,其实正是这种流动于东西方世界,跨越各种文化、语言与知识界限的体现。在阿玛蒂亚·森九十岁生日之际,我们也期待他的归乡之旅,会有更多观念上的闪光,启迪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选择与行动。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11月17日专题《阿马蒂亚·森 当代经济学的良心》的B02-B03。
B01「主题」阿马蒂亚·森 当代经济学的良心
B02-B03「主题」阿玛蒂亚·森的哲学世界 经济生活的温情
B04-B05「主题」双重的敬意 阿玛蒂亚·森论公正与义务
B06-B07「社科」在“历史的掌纹”中,游走于终始之间
B08「历史」《五代九章》 重新发现人性的光辉
将不变性作为观察结论的客观性的要求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即我们可以检验这种观察能否被处在相似位置上的他人所复制,还有一个更为基础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做到在与反思的观察者无关的情况下思考世界如其所“是”的情形。 ——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新京报·书评周刊20年年度好书集结出版,《时间的刻度》重磅上市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