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土耳其:收了10亿美元,才让瓦良格过路

参战老兵看世界连载31:复杂的土耳其
图片
土耳其是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的国家,我们对它不陌生。它在国际上十分活跃,不少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在朝鲜战争中,它派出军队参加联合国军。它是二十国集团和北约军事集团的成员国之一。在叙利亚内战中,它的军队直接进入叙利亚北部领土,打击库尔德人武装。在俄乌冲突中,它积极充当和事佬。
它既敢和美国叫板,又打下了俄罗斯的飞机,还和希腊展开海上石油争夺。它游走于各个大国之间,不断地施展其外交手段,在国际冲突中频刷存在感。近些年来,中国公民也可以前往这个国家旅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早春还寒的日子里,陪伴着妻子和孩子走上了土耳其之旅。从昆明出发,取道重庆,在多哈中转,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航程,到达其首都安卡拉。在十多天走马观花的旅游中,我对土耳其有了些许认识,土耳其还真是一个增长见识的地方。
图片
土耳其是“突厥”一词的异化音。突厥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剽悍,桀骜,粗犷,不惧强大,经常骚扰我国古代北方的边境,后来分成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部分。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的军队打败,西突厥向西发展到中亚和西亚,融入到当地阿拉伯民族之中。
现代土耳其人就是由西突厥的一个分支从中亚迁徙而来的。在鞑靼语中,“突厥”的辞意是勇敢,所以,土耳其的语寓是勇敢之人的国家。在土耳其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奧斯曼帝国的統治。这三个帝国在欧亚历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业绩。拜占庭和奥斯曼的首都就是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市。
如果说,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是欧洲人在这块土地上统治过的纪录,彰显的是基督教文化,那么奥斯曼帝国则是土耳其人曾经拥有的历史,闪烁的是伊斯兰文化。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率领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消灭拜占庭,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奥斯曼帝国既继承了东罗马文化,又弘扬了伊斯兰文化,使两种文化得到交融。特别是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达到鼎盛,版图不断扩张,地域跨越欧亚北非,成为那时唯一能与天主教抗衡的伊斯兰国家。显赫的战绩使得苏莱曼一世更加狂妄自大,宣称自己是“天下之主”。
但凡到土耳其的外国人,不论是普通旅游者,还是政要,都会被安排参观国父陵墓。国父陵墓的主人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开创者穆斯塔法·凱末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作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后,逼迫奥斯曼帝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条约》,根据这个条约,法国、希腊和亚美利亚占领了土耳其的大片土地,激起了土耳其人民的强烈反抗,穆斯塔法·凱末尔顺应民意,领导土耳其人民对外国占领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图片
经过数年鏖战,取得独立战争的伟大胜利,迫使占领者签订归还土耳其领土,承认土耳其独立的《洛桑条约》。穆斯塔法·凱末尔领导人民推翻丧权辱国的奥斯曼帝国,废除世袭的君主制,建立民主的共和制,土耳其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34年,土耳其国民议会决定,授予穆斯塔法·凱末尔“阿塔图尔克”的称号。
在土耳其语言中,阿塔图尔克是父亲的意思。由此可知,穆斯塔法·凱末尔是现今土耳其共和国的国父具有法定依据。
在国父穆斯塔法·凱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开启了民族复兴之路。现在,土耳其已经是一个有着78.36万平方公里土地,8300万人口的中东地区大国,与以色列和伊朗并称为中东三强,对该地区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GDP达8300多亿美元,占世界第16位;人均GDP11000美元,占世界第65位。土耳其已经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追思穆斯塔法·凱末尔对土耳其的贡献,在他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1981年定为“阿塔图尔克年”。
图片
国父墓坐落在安卡拉市区一个小山丘上。1944年开始修建,1953年完工。占地面积达数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一个集陵墓和纪念馆于一身的巨大建筑。进入墓园,要通过一段墓道,墓道两旁苍松傲立,繁花似锦,排列着24支象征权力和力量的雄狮。陵墓的主要部分由陵寝大殿和分布在四周的10个城堡形状的大厅组成,大厅之间有廊道连接,每个大厅都冠以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如独立厅和自由厅。在独立厅和自由厅的旁边,分别耸立着独立塔和自由塔,塔身旁边树立着表现军人、市民、妇女和古代武士的雕像。在陵寝大殿的前方是一个可以容纳上万人的胜利广场。
墓园的核心是陵寝大殿,这是一座长方形的米黄色大理石建筑,正面有10根、侧面有14根高大的方形立柱装饰,大殿显得肃静、端庄、气派。殿内的灵柩大厅安放着装殓国父穆斯塔法·凱末尔遗体的石棺。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围栏中安放着国父的战友、第二任总统伊斯麦特·伊诺努的灵柩。殿内采用实物、巨幅油画、现代声像技术,全面展示国父领导人民推翻君主制度,驱赶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制的艰辛历程,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国父的丰功伟绩。在殿内的一些建筑上,雕刻有国父的一些名言警句。如“我的微小的身躯总有一天要埋葬于地下,但土耳其共和国却要永远屹立在世界”“对自身历史无意识的民族,活该灭亡。”土耳其人民瞻仰国父纪念馆,等同于重温了一次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历史。
土耳其共和国虽然在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少。全国失业率高达10%,贫困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20%。虽然土耳其97%的土地在亚洲,3%的土地在欧洲,却一直寻求机会融入欧洲国家,它不参加亚洲运动会,只参加欧洲足球赛,还加入北约和欧盟海关。20年来,它不断谋求加入欧盟,但是至今没有获得批准。
库尔德人是土耳其国内最大的少数民族,约有1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是土耳其国内目前最不稳定的因素。库尔德人主要生活在东部,要求从土耳其剥离出去,与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库尔德人共同成立国家。库尔德人拥有自己的武装,遭到政府军的打击后,往往会逃到与之相连的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躲避。由于土耳其不完全听从美国的指令,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所以,美国经常对土耳其进行打压,给土耳其的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但是,土耳其并不惧惮来自外部的压力,这除了土耳其民族中所固有的桀骜基因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是助长其独来独往的重要因素。土耳其北部濒临黑海,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格鲁吉、乌克兰、俄罗斯等国相望,东部与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东南部与伊拉克和叙利亚毗邻。特别是在小亚细亚半岛和东色雷斯地区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组成的土耳其海峡,是进出黑海的唯一航道。人们常把这条航道称为“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
善于抢占先机的美国人在土耳其设置了军事基地。欧洲为什么接纳土耳其为北约成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重土耳其这块土地的战略战役位置。在冷战时期,土耳其是对抗前苏联的桥头堡。美国打伊拉克,俄罗斯助力叙利亚,都有求于这块土地。仅从瓦良格号航母躯体拖拉到中国的艰难过程,就可以知道土耳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图片
1999年,澳门的一家旅游公司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卸装后的瓦良格号航母,土耳其以航母船体庞大,会影响其他船只正常航行和安全为由,拒绝拖拉瓦良格号航母躯体的驳船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确不宽阔,只是一条水域长32公里,水面宽660米-3300米,水深30-40米的狭窄航道。不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瓦良格号航母的躯体就不可能拖到中国。
经过一年半的谈判,在交付了10亿美元保证金的条件下,瓦良格号航母才于2001年11月1日在驳船的拖拉下,顺利地通过土耳其海峡。但11月3日行进到爱琴海时,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风暴袭击,三艘驳船的缆绳被扯断,瓦良格号的躯体像一匹脱韁的野马失去控制,在海上横冲直撞,最后在希腊的埃维拉岛搁浅。在希腊海上救援队的大力帮助下,才脱离险情继续航行。瓦良格号船体在驳船的牵引下,绕道直布罗陀海峡,驶入大西洋,沿非洲西岸南下,经过好望角,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耗时627个昼夜,最终到达大连港,开启了我国自主建造航母的征程。
图片
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伊利亚特》中,讲述了一个流传很广的特洛伊木马计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并把它当作足智多谋克敌制胜的案例。来到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遗址,我才知道这个故事不仅有刀光见影,诡异阴谋的战事,而且有荡气回肠,令人深省的爱情。
特洛伊古城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它是公元前1400年时,古希腊人东渡达达尼尔海峡,在现今土耳其西部省会恰纳加莱南部修建的城市,距今已有近3400多年历史,曾经是特洛伊王国的都城。据说,英俊潇洒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到了斯巴达王国,受到国王墨涅拉俄斯的盛情款待,帕里斯王子在宴会上看到墨涅拉俄斯国王年轻貌美的王后海伦,顿时心生爱慕,背着国王暗中向海伦传情,与海伦幽会,悄悄地将海伦拐走。
国王发现王后被拐走时,帕里斯已安然回到特洛伊。墨涅拉俄斯嬌妻被夺,颜面扫地,遭此奇耻大辱,决心兵戎相见,夺回妻子,雪洗耻辱。于是,和他的兄弟门农一起,率大军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讨伐特洛伊。面对斯巴达大军兵临城下的攻势,帕里斯不惧险情,坚守爱情,拒不交出海伦,凭着坚固的城池和坚定的意志,顽强地抵抗御斯巴达国的进攻,斯巴达国王率领的迈锡尼士兵,攻城10年未能破门。
在此情况下,英雄奥德斯修献出木马计。斯巴达国军队佯装久战不胜,失去信心,放弃攻城,大张旗鼓地烧毁营帐,登船过海离去。同时,在附近隐藏一部兵力,故意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见斯巴达国军队已经撤退,便敞开城门打扫战场,把巨大的木马当作胜利品拖回城中。坚持10年保卫战的特洛伊人,顿时放松警惕,酣歌畅饮,一醉方休。
趁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疏于防备的时机,躲藏在木马中的斯巴达国军队士兵,悄悄地从木马中溜出来,打开城门,放进隐藏在城外的伏兵,伏兵如潮水般地涌入城内,使得解除武装的特洛伊古城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顷刻间化为废墟。特洛伊古城的这个故事,成为影视制作者们竞相追逐的题材,先后出品《木马屠城计》《特洛伊的海伦》等影视作品。
图片
其中2003年好莱坞出品的《特洛伊》热门电影有着许多经典台词,如:“人生最大的困难是不断战胜自己”。片中引用了爱迪生的话:“如果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木马计改变了特洛伊王国的命运,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邪恶计谋,几千年过去了,人们还没有忘记它,以至于把电脑中的一种病毒叫做“木马病毒”。
特洛伊古城遗址坐落在平缓的山脚下,周围山峦叠翠,流水潺潺,柑桔树和橄榄树遍布山野,红瓦白墙的小屋,或隐或现的出现在树木丛中,呈现出爱琴海地区典型的土耳其山地风光。这里不仅有特洛伊遗址,还聚集着其他的古遗址,考古学家在深达30米的文化层中,发现了9个不同时期的文化层。早在1871年,这里进行了第一次挖掘,挖掘者是德国人海因里希·施里曼,他是坚信特洛伊故事真实性的发烧友,他的这次探索,证实了特洛伊古城的存在,挖掘出许多黄金制作的饰品,其中有海伦佩带的饰物。可惜他不是专业的考古学者,在挖掘过程中,不知道要保护遗址,这次考古实际是一次破坏性的挖掘。
图片
在以后的专业考古中,又有许多重要发现,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考古遗址,198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发掘出的成果看,这里有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废墟,废墟中有神庙、议事厅、剧院和市场,古城雄伟壮观。在距遗址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收藏特洛伊古城文物的博物馆,规模不大,是土耳其唯一收藏和展出特洛伊文物的场馆,但是陈列的文物不多,主要原因是特洛伊古城的文物曾被西方偷盗者大量窃走,其中包括海伦的项链。
距塞尔丘克小镇不远的地方,是以弗所古城遗址,这是公元前10世纪雅典人所建,在古罗马时期是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新约《圣经》中记载了这个城市,基督教的重要人物圣母玛丽亚和圣约翰都在这座城市生活过,最终在这里逝世。耶稣12圣徒之一的圣保罗长期在这里传经布道,建立基督教堂,使这里成为当时基督教的一个中心。这个城市全盛时期有25万人,面积超过809公顷,作过亚细亚省的省会,曾被誉为亚洲的第一个都会。城市因河流而兴,随河流消失而衰亡。由于城市边上的凯斯特河向西直达爱琴海,亚洲的物资可以从这里上船运往欧洲,欧洲的物资在这里卸货进入亚洲,以弗所成为了当时欧亚之间商贾云集,港口繁忙的货物集散地。
图片
经历数百年的蜕变,这条河流渐渐被淤泥堵塞,不能顺利行船,港口发挥不了作用,商贾不再往来,居民逐渐散去,最终变成一坐废墟。虽然只发掘出一部分,还是看得出当年繁华的痕迹。一条名叫克里特斯的街道贯穿古城,街道长约两公里,平缓向下,全部用大理石铺砌。主要建筑分布在街道两旁。喷泉遗迹分两层,高12米,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曼米努尔纪念碑是一位罗马将军所建,上面残留着胜利女神的浮雕。古罗马人有泡澡的嗜好,澡塘遗址展现着古罗马的沐浴状况,澡塘中有更衣室,冷水池,温水池,热水池和蒸浴室。
巴西利卡大会堂遗址长165米。建于公元114年的塞尔瑟图书馆曾经收藏着12000卷莎草纸和羊皮纸的图书。值得一看的是公元41年-54年修建的露天大剧场,大剧场呈半圆形,共66排24000个座位,可以进行戏剧和音乐演出,也可以观看斗兽表演。据说票价十分昂贵,以一头牛或一支羊的价值购票。此外,还有阿耳忒弥雕像,罗马皇帝多米申祭坛,哲学家苏格拉底壁画,圣约翰教堂等遗迹。特别是号称世界奇迹之一的亚底米神庙,尽管只残留一些圆柱,仍值得前往观看。难怪有人说,这里“不是罗马胜似罗马”。
图片
距以弗所古城不远处,有一座至今仍兴盛不衰的费特希耶古城。费特希耶古城是爱琴海大区穆拉省的一个度假胜地,每到休假旅游季节,土耳其其它城市和欧洲的度假者就会到这里消夏纳凉,届时,酒店爆满,一床难求,需要提前预订。费特希耶古城不大,只有6.8万人口,但是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面向海湾,背靠山峦,海湾中散落着一些小岛。城边有一座小山,山上还遗留着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堡垒残迹。海湾水面平静,微风不波,是海啸难以涉足的地方。
古城十分美丽,蓝色的天空和碧绿的海水相映,青翠的山麓与白色的沙滩互衬。海湾边上的街道旁,有许多平层咖啡馆和茶馆,坐在屋内慢慢品茗,眼观窗外宁静的港湾,可以让自己疲劳的心情获得少许宝贵的休息。
世界上有不少叫死海的水面,但各个死海的含义不一样。费特希耶古城濒临的海湾也叫死海,得名于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艘在大海里航行的轮船来到海湾附近的海域停泊,老船长英俊强健的儿子,驾着小船到岸上取水,遇见一个美丽清纯的姑娘,俩人一见钟情,萌生爱意。有一天,这艘轮船在海上遇见风暴,儿子告诉父亲,附近的费特耶希港湾可以躲避风暴,父亲以为儿子是为了与姑娘相会找借口,就没有不同意,父子俩为此发生激烈争执,盛怒之下,老船长动手殴打儿子,儿子为了避让,不小心跌到海里,恶浪呑噬了他年轻的生命。
图片
父亲在万分悲痛之下,决心亲自看看这个港湾,当他从巨浪咆哮的大海中,驶船进入平静浪小的港湾后,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愈加责备自己。痴情的姑娘知道日思夜想的心上人葬身海底后,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便纵身从悬崖上跳下海底,追寻自己的爱人。从那时起,海湾的水面变得更加美丽,海水不停地变幻着各种颜色。从此费特希耶港湾获得了死海的称呼。
在距以弗所古城遗址8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田园诗般的希林斯小镇。希林斯在土耳其语意中是“美好”的意思,镇如其名,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到这里观光。小镇坐落在小山丘上,进入小镇要经过一段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沿途的山上生长着许多橄榄树。旅游大巴车不能直接进入镇内,只能停在镇外的车场,我们下车后,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才能进入镇内。小镇是1400多年以前,从以弗所古城迁徙过来的基督教徒兴建的,所以透露着希腊式田园风情的底色。
图片
进入小镇可以看到篮球场大小的小广场,广场上竖着一根旗杆,上面悬挂着土耳其国旗,旗杆旁边是国父穆斯塔法·凱末尔的铜雕塑像,这样的设置在土耳其的小镇中并不多见,它似乎在告诉游人,过去的基督教小镇如今已是穆斯林家园。小镇顺山丘地势修建,街面高低不平,街道略显弯曲,路面由石头铺砌。街道不长,两旁商铺林立,酒吧充斥。在街道旁边不远处的山坡上,散落着一些农舍,这些农舍有着白色的墙,红色的瓦,蓝色的窗户,与周围的景色自然协调。镇上还有几个显眼的宣礼塔,一看便知是清真寺,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在这里水乳交融,显得别具特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希腊和土耳其将居住在这里的希腊东正教徒,与居住在马其顿的土耳其穆斯林教徒进行交换。这里原来居住的东正教居民回到希腊,在希腊居住的一部分土耳其穆斯林教徒迁移到这里。这是人们所说的1923年土耳其和希腊之间人口大交换的一个例证。这也就是现在穆斯林居住的希林斯小镇为什么透露着希腊田园风光的原因。
这个小镇的居民种植了许多果树和橄榄树,擅长于酿制各种水果酒和生产橄榄油。如蓝莓酒,哈密瓜酒,葡萄酒,各种口味的果汁酒成了这里的特色产品,游客进入酒店可以免费品尝自制的果汁酒,以吊起游客购买的胃口。小镇的商店里出售的商品,主要是土耳其的土特产,价钱也不贵,吸引着我们争相购买。希林斯在土耳其众多古老的小镇中,显得美丽而另类。
在土耳其的所有古城中,至今还占据着重要位置的是伊斯坦布尔市。伊斯坦布尔地处巴尔干半岛东端,属于马尔马拉地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横跨两个洲际的城市,先后有过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三个名称,分别代表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土耳其是一个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所以,城市至今仍沿用奥斯曼帝国时的伊斯坦布尔这个名称。
在土耳其语言中,“布尔”是城堡的意思,所以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本身就表明是一个军事要塞。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城市中间穿过,是黑海和地中海的唯一通道,钳制着黑海沿岸国家的海路;城市横跨欧亚两大洲,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管控着中东和欧洲的陆路,是承接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其中建筑时间较长,保存又很完好的当数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是拜占庭时代修建的东正教教堂,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由于地震和战火的破坏,多次进行修葺,特别是公元532年查理丁尼大帝时,投入一万多名工人,32万两黄金,用了6年时间重修。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是拜占庭风格建筑的典范。教堂南北长71米,东西宽77米,大厅内圆顶天花板距地面高54.8米。厅内无一根立柱支撑,巨大的中央穹顶直径有32.6米,穹顶底部排列着40个劵型窗子,巨大的穹顶重量均匀地分散在拱曲的建筑上。
有人说:这个教堂是靠圆形构造和数字计算建造起来的。这话说的没错,教堂的两个设计者安提缪斯和伊西多尔都是阿基米德学派的大师。教堂内部的陈设和装饰非常考究,穹顶周围装有40具吊灯,绘制有金底彩色玻璃镶嵌的宗教画,柱头、拱门、飞檐、窗框等处都有雕花图案,地面、墙壁、廊柱全部用各色大理石砌就。祭坛神圣华丽,用象牙、银子和宝石装饰而成。大主教的座椅用纯银制作,祭坛上方悬挂的帘幕用金丝银线编织而成,帘幕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玛丽亚祝福的绣像。
由于政权更迭,不同信仰的统治者都要对圣菲亚大教堂进行一番改造,使之适应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需要。公元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下令把教堂改为清真寺,教堂内拜占庭时代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所有基督教的圣像被搬出,还在教堂外面修建了四个宣礼塔。1934年,土耳其共和国内阁下令,将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向世人开放,游客才能进入室内,感受拜占庭建筑艺术的精美。
但是2021年7月10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总统埃尔多安签署法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从博物馆再次改为清真寺,由宗教事物委员会管理,专供穆斯林做礼拜用,不再向世人开放。此举遭到国际社会关注,引起东正教国家和梵蒂冈的不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要对其世界遗产中的地位重新评估。
蓝色清真寺是伊斯坦布尔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式名称叫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该寺建于1609年,由伊斯兰著名建筑师锡南的得意弟子设计,历经七年建成,被称为世界建筑奇景之一。艾哈迈德一世是土耳其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君主。他结束了历经三代君主,耗时13年的土奥战争,与奥地利止戈休战,互相承认其宗教地位,还获得奥地利20万金币的补偿。又收复了被波斯侵占的领土,最终与波斯达成和解。
他的所作所为是对昔日奥斯曼帝国扩张主义的反思,为土耳其赢得了和平和尊严。他在位时修建的蓝色清真寺,使国家获得蓝色土耳其的美称。蓝色清真寺矗立在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交汇处,整幢建筑用石头砌成,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建筑顶端是一个直径为27.5米的巨型圆顶,周围环绕着四个较小的圆顶,下方还有30个更小的圆顶,远远望去,是一个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圆顶组成的独特建筑。宣礼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寺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地位,一般的清真寺只有四个宣礼塔,而蓝色清真寺则有6个,与麦加大清真寺一样,这引起了伊斯兰世界的不满。
艾哈迈德一世既不愿拆除已建好的宣礼塔,又不愿意与多数伊斯兰国家对立,于是出资为麦加大清真寺增修了一个宣礼塔。直到现在为止,麦加大清真寺的宣礼塔有七个,是世界上最多的清真寺,而蓝色清真寺位列世界第二。为什么把艾哈迈德清真寺叫做蓝色清真寺呢?主要是内墙壁采用以蓝色为主的伊兹尼克瓷砖装饰,蓝色是这座清真寺的主色调。
图片
蓝色清真寺是美丽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喜好对它进行评价,也可以从各异的眼光对它进行审视。我觉得蓝色清真寺有四个美。
一是光线美,大殿墙壁上有260个大小不一的窗户,几十盞环绕着穹顶安装的巨型吊灯,自然光由窗外铺撒进来,给人以虚幻柔美的感受,而所有的灯光开放时,又给人以华丽辉煌的感受,还能够增强宗教的庄严感和神圣感。
二是瓷砖美,大殿内用了两万多块伊兹尼克瓷砖镶嵌在墙壁上,这种瓷砖以蓝白两色为主,变幻出各种各样清新、典雅、充满着伊斯兰元素的图案。
三是地毯美,大殿地面全部用伊索匹亚进贡的豪华地毯铺就,地毯上织有阿拉伯风格的图案,给人以堂皇富丽的感受。
四是文字美,殿内有四根直径为5公尺的巨型圆柱,柱身用阿拉伯文字装饰,文字深嵌在柱中,黑底金字,显示了阿拉伯文字龙飞凤舞的艺术张力。
在距蓝色清真寺不远的地方是托普卡帕老皇宫,在公元1465年-1853年近400年的时间里,是历代苏丹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和奥斯曼帝国的权力中心。皇宫位于萨拉基里奥角的山岗上,是海岸边上的制高点,可以俯瞰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在皇宫的山脚下。托普卡帕是土耳其语的音译,意思是“大炮之门”。这里曾经是拜占庭时代的卫城,构筑有碉堡,碉堡内放置着海防炮,一旦敌人从海上来袭,便可以进行抗击。皇宫最先是由打败拜占庭的穆罕默德二世在1459年下令修建的,以后的苏丹又多次进行扩建,最终占地700公顷,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可以容纳4000多人。
图片
皇宫依山势而建,从南到北向上递进展开。皇宫城墙大门位于南面,是进入皇宫的唯一城门,苏丹进入皇宫也要经过这个城门,所以被唤作帝王之门或苏丹之门。宫门高大坚固,全部用石材堆砌而成,具有很好的防御作用。城门上面用金箔镶嵌着《古兰经》经文。城门与宫墙相连,两端建有箭楼,在箭楼上可以远距离地观察到宫外的情况。每天早祷告时开启宫门,晚祷后关闭。皇宫内一共有五个庭院。第一庭院是最大的庭院,绿树葱郁,一直延伸到海边,守卫宫殿的禁卫军住在这个庭院。每当重要宾客来访,禁卫军士兵就会盛装列队迎接贵客。
贵客进入皇宫后必须把坐骑放在第一庭院,步行进入内宫。崇敬门也叫中门,是进入第二庭院的入口。崇敬门边上有两座八角形的尖塔,建筑样式属于拜占庭风格。第二庭院又称底万广场,曾养殖着许多孔雀和小动物,供人们喜戏观赏,庭院西北角的房屋,是臣工们开会议事的场所。据说,臣工们在这里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是1876年8月30日。通过吉兆之门,进入第三庭院。第三庭院属于内宫,是皇室居住和活动的禁苑。也是苏丹王接见尊贵宾客和重臣的地方,院内设有谒见室,图书馆、珍藏馆。放置着许多贡奉珍品,其中有世界第二大的钻石,中世纪的绘画书籍,穆罕默德的头发和胡子。还收藏着一万零七百件中国瓷器,仅元明两代的瓷器就有三千多件,其中40件元代青花瓷是稀世之宝,单件价值上亿。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前会长冯先明先生曾说过:“研究中国陶瓷,不去看土耳其珍藏的中国瓷器,对一名陶瓷学者来说,是死不瞑目的事。”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24年决定,把托普卡帕皇宫改为奥斯曼帝国博物馆,世界各国的游客和本国普通群众才能深入皇宫,一睹宫闱的风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