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闻·时令|初雪观垂钓

立冬仅三天,济南的第一场雪就悄然而至。“双十一”早晨我拉开窗帘,外面已大多被白雪覆盖,隔着玻璃就能感到些寒意。夫人见我在厨房里下面条,问道:“刚下了雪,你还要出去?”我说:“已答应今天陪朋友去参加钓鱼比赛,他没来电话就是照常进行。”夫人看了眼窗外自言自语道:“哪来的那么大瘾啊!你可要多穿点。”我换上平日很少穿的厚绒裤和抓绒坎肩,又套上件最厚的冲锋衣,戴上帽子,全副武装出了门。
图片
朋友的车已等在小区外,我上车后不免一阵寒暄。朋友已有20年钓龄,但玩的都是休闲钓,从没参加过竞技钓,谁想第一次竟赶上这么个天。车上的友人纷纷打趣,有说老天爷故意考验他,先给个下马威;有说老天爷眷顾他,天寒鱼趴窝,老手也白搭。大家说一阵笑一阵,不觉中车已驶上建邦黄河大桥。几人不约而同望向外面的黄河,两岸斑白间的河水愈发浑浊,翻卷的黄浪波波相接,仿佛千百万尾鲤鱼挤挤攘攘共赴“龙门”之约。
这次钓鱼比赛设在桑梓店街道一个垂钓大院里,我们到时还不到九点,几条路旁已停满汽车。郊外的雪比市里小点,只有屋顶、沟坎边、枯草和树杈上染着白,但气温要低三四摄氏度。我刚下车就打了个冷战,赶紧将冲锋衣的帽子罩上。
图片
我随朋友绕过一座建筑,马上被眼前的景象一振,阴云寒气笼罩下,一个硕大的长方形鱼池,南北两侧坐满穿得五颜六色的垂钓者,钓竿林立。我疑惑地问朋友:“我们来晚了?”“不会。我参加老年比赛,听说前面还有场竞技钓,八点就开始了。”朋友边说边快步走过去。
跨坐在鱼池旁钓箱上的选手大约六七十人,身上裹着厚厚的面包服和防寒服,手上却只戴副单手套或干脆裸手拿着钓竿,聚精会神盯着水面的浮漂。两旁的观众也都压低说话声,偶尔有一两个到近旁拍照者,都是轻步快回,整个钓场几乎只闻被钓起的鱼在水面噗啦作响。
我是第一次到现场看竞技钓,开始还跟着朋友寸步不离,不一会儿就被钓到鱼的选手所吸引,悄悄凑上前,用手机拍下他们摘鱼的瞬间。我沿着鱼池一侧慢慢走着,发现在参赛者中竟有两位女士。一位30岁左右,短辫,穿件土黄色冲锋衣,白线手套,黑裤黑鞋,系着大红鞋带;另一位年龄大些,外罩红底碎花戴帽的长防寒服,看不太清面目。她们在几乎清一色男性垂钓者中坦然安坐,气定神闲,落落大方,娴熟地抛竿、挂饵、扬竿,不管最终她俩名次如何,都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了。
图片
朋友参加的是60岁以上老年竞技钓,40人左右,年长者已愈七旬。从他们的神态、穿着到装备和动作,一看就是久经钓场的老行家。他们的比赛分两场,第一场比钓鱼总重量,第二场比总尾数,有效鱼为鲤鱼和鲫鱼,每场70分钟。抽签选定钓位后,老人们一个个调整钓位,找底调漂,整装待发。裁判员一声令下,几十条钓竿几乎同时抛向池里,几十双猎人般的眼睛齐刷刷看向浮漂。那一刻这些老人仿佛又回到当年,英姿洒脱,活力四射。
首次参加比赛的朋友有些紧张,平日很熟的一些动作看起来竟有些手生。我们几位友人如卫士似的立在他身后,无形中反而增加了他的压力。严肃而好心的女裁判摆摆手,示意我们离远些,果然很快见效。朋友右手使劲擎着被拉成弯弓似的鱼竿,左手拿起抄网,一条三四斤的鲤鱼到手了。我们立刻围拢过去,准备祝贺他旗开得胜,可还没等开口,那鱼在朋友摘下钩准备放入鱼护时,竟一个打挺又挣脱回鱼池。我们一边连说可惜,一边宽慰朋友,能上一条就会上第二、第三条。可说也怪了,朋友的鱼钩被咬过几次,可就是钓不上鱼,有次竟连渔线也被挣断了。
朋友这里不开张,可参加比赛的其他老人却频频上鱼,东一条西一条,惹得几位友人“移情别恋”,纷纷走过去看人家遛鱼摘钩入护。与朋友相邻的是对老夫妻,钓鱼的丈夫微胖,动作缓而有序,沉着冷静;妻子头发花白,戴眼镜,多数时间在一旁静观,偶尔离开会儿又悄然返回,躬身给老伴说句什么。我望着老两口的背影和鱼池旁那些悠然的垂钓翁,比赛起初的紧张和凝重感荡然无存,愈发领悟了“嘉彼钓叟,得鱼忘筌”的个中三昧。
图片
我去旁边屋里暖和一会儿,心里惦着朋友又匆匆赶回,见他仍一无所获,暗暗替他着急,难道朋友的首次竞技钓真会被零封?就在这时,他的鱼漂猛地坠进水里,紧绷的渔线忽左忽右被拽得滋滋有声。按比赛规则,钓鱼全程要选手独自完成,可那条鱼实在太大,朋友双手都拿不稳鱼竿,我见状只好取过抄网帮着捞起。好在是条五六斤的大花鲢,非比赛鱼种,不然会有作弊之嫌。很快朋友又独自钓上一条不小的鱼,可还是花鲢。
比赛结束的哨声响起,两位裁判员提着磅秤和条筐,逐一给参赛选手称鱼。朋友相邻的老人钓了5公斤多,相隔不远的一位钓了近12公斤,而朋友就钓了那两条。裁判员瞥了眼活蹦乱跳的花鲢,说声不是有效鱼种,直接给倒回鱼池。我在旁有些不满地嘟囔:“哪怕给称一称,知道分量也行啊。”朋友笑着摆摆手:“没事。第一次参加竞技钓,没剃光头就不错了。”
在去附近饭店吃饭的路上,大家仍在宽慰朋友。平时就喜欢笔墨的他随口吟出两句古诗:“闲钓江鱼不钓名,瓦瓯斟酒暮山青。”众人齐呼雪天斟酒最好,簇拥着朋友走进小店。
作者:任建新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