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清廉爱民大学士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丘濬:清廉爱民大学士
国士丘濬·清廉爱民
■ 杨树
明代古籍《玉堂丛语》有载:“世称丘文庄不可及者三: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好学一也;诗文满天下,绝不为中官作,介慎二也;历官四十载,仅得张淮一园,邸第始终不易,廉静三也。”丘濬的清廉、刚正、介慎,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济世、爱民也付诸行动中。
图片
丘濬塑像。李幸璜 摄
居于陋室 | 四十年不换
丘濬出身清贫,父亲丘传早早过世,祖父丘普任琼州临高县医学训导,但在丘濬十余岁时也撒手人寰,此后,丘濬与兄长丘源二人,靠母亲李氏一人辛苦抚育。在贫苦的环境中,加上母亲李氏家教严正,丘濬养成了勤俭节约、清贫自守的习惯。后来入仕为官,位极人臣,但丘濬依旧故我,清廉如斯。
明正德《琼台志》有记载:“濬自初仕,至位极人臣,凡四十余年,而自处无异韦布,产业仅仅第宅,不逾齐民。在都城,市屋于苏州巷南之委巷中,规模卑陋,聊庇风雨。自为编修,至终未始稍增其旧。所得俸余,即费于官。”
丘濬在京城所得住所位于僻陋小巷之中,极其简陋,仅仅能遮风挡雨而已,后来官居一品,也没更换住所,四十年不换,因此被称为“不可及者”。
丘濬喜读书,在都城得陋室一间后,他自己动手开辟出一个房间用作书屋。丘濬作《槐荫书屋记》,其中有云:“予僦居京师,得十数楹于禁城之东偏,可一亩许,因辟一室以为藏修之所,垩以楮,中设几案,左右列图书,外隙牖于墙面南,以迎阳明之光。”丘濬陋室之中得到这样一间书屋,常常沉浸其中读书,功名利禄皆在其外,他十分满足于此,“而吾一室之中,恒若挹清风、濯冷泉,不白知其在阛阓尘纷之内也”。
正德《琼台志》又有记载:“(丘濬)晚年在阁尤严,虽微至日供赢剩酒肉,即散惠舆从,不入私家。”丘濬到晚年入阁拜相之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朝廷提供的酒肉,有时吃不完,丘濬就分给部下随从,从不贪图些许惠利带回家中私用。细微到此,丘濬都能够坚持,实属不易。
丘濬住得简陋,吃得也朴素。明代陈洪谟所著史料笔记《治世馀闻》记载了一个事例:“丘琼台(即丘濬)尝以糯米淘净,拌水粉之沥干,计粉二分,白面一分,搜和团为饼,其中馅随用,熯熟为供,软腻甚适口。”
丘濬一生廉介,他在官任上逝世,但身后几乎无遗物。正德《琼台志》有载:“(丘濬)及卒南归,除钦赐白金绮币外,囊无赢资,行装惟图书数万卷而已。”
丘濬为官四十余年,清廉风骨始终伴随左右,哪怕是晚年入阁拜相,官至一品,也不改初衷,以至于身后“囊无赢资”,行装除了皇帝赐予的物品,竟然只剩图书万卷,其清廉程度,可见一斑。
清廉刚正 | 早存在于心
丘濬诗文集《琼台诗文会稿》收录了杂文《贪泉对》,里面讲述了一个故事:广州西北郊二十里有地名“石门”,此地有一泉名曰“贪泉”,相传饮此泉之水后,将易廉洁之性而为贪,即便是清廉之人,饮后也会变得贪婪。明景泰二年(1451年),丘濬乘船路过石门,船夫指着一口泉水说:“此贪泉也,慎勿汲之。”
丘濬在《贪泉对》中写道:“古人云,饮此水者,一歃则怀千金。又云,饮之者,见金宝之多,思以两手攫而怀之。”古时有传言称饮“贪泉”者眼里只有黄金,丘濬自然不信一汪泉水如此邪门,于是“试饮焉以验其如何”。
在丘濬看来,贪与廉在于个人,“虽不饮石门之水,不害其为贪。贪与廉,在乎人心,不在乎水也”。丘濬认为,饮“贪泉”之后人会变得贪婪,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他自己也饮一杯试试效果,由此可见,他知道自己并非贪婪之身,必定不会因饮“贪泉”水而改变。
《贪泉对》文末有言“明年三月望日书”,也就是说丘濬作此文时间为明景泰三年(1452年),距离科举入仕还有两年时间,此时丘濬还是一介书生,但清廉之志早已植入心中。
后来,丘濬又作《书〈贪泉对〉后》,他写道:“贪人真可畏哉!饮于泉而泉污,世因以恶名加之。则夫官同僚、任同事、居同室者,岂不为所污哉!”丘濬认为,世人都知道贪官可畏,近墨者黑,贪官同事、亲人、朋友都可能会被污染,相互间滋长不正之风,如今大家知道“贪泉”是无辜的,就应当努力消除恶名。丘濬的言外之意,是劝勉官吏保持清廉操守,避免贪污之名。
在丘濬的诸多诗文中,都能看到廉介之风骨,而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也确实做到了言行若一。
丘濬的为人处世,在古籍中也可找到一些端倪。《明史》有记载:“(丘濬)尝与刘健议事不合,至投冠于地。”丘濬与刘健是同僚,两人一起议事,有时候一言不合,丘濬甚至会愤怒地投冠于地。对此《明史》有“褊隘”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好也是丘濬为人刚正不阿的具体表现。
济世爱民 | 自幼立志向
丘濬出身于贫苦家庭,年少时身边也多是穷苦人家,他深知老百姓的不易。丘濬自幼也得到祖父丘普的教诲,他在《可继堂记》中写道,祖父希望他兄长丘源“承吾世业,隐而为良医,以济家乡”,又希望他“拓吾祖业,达而为良相,以济天下”。“济家乡”和“济天下”,无不带着心怀百姓、济世为民的思想,丘濬自幼就受到这样的教育。
或是受到祖父的影响,丘濬在少年时就立志于世,也关注民生,他在《愿丰轩记》中写道:“余少有志用世,于凡天下户口、边塞、兵马、盐铁之事,无不究诸心意。”丘濬在《送蒋生归省诗序》中也有言:“予自幼有志于学,凡身之所至,……有可用于斯世斯民者,无一而不究诸心焉。”
后来,丘濬进入翰林院,接着又参与编纂《寰宇通志》,在浩瀚书海中,他对国家山川、赋税、风俗、民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一个穷苦出身的读书人,对于民众的困苦感同身受,“有可用于斯世斯民者”,他都用心考究。
丘濬的爱民思想,也体现在他的鸿篇巨制《大学衍义补》中,此巨著的卷十三至卷十九,都是与“民”有关的论述,其中有:蕃民之生、制民之产、重民之事、宽民之力、愍民之穷、恤民之患、除民之害、择民之长、分民之牧、询民之瘼。
《大学衍义补》有言:“人之所以为人,资财以生,不可一日无焉者也。所谓财者,谷与货而已。谷所以资民食,货所以资民用。有食有用,则民有以为生养之具,而聚居托处以相安矣。”丘濬认为,只要有吃有用,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重民之事、恤民之患、除民之害、择民之长等等,都与之密切相关。
纵观丘濬一生,他真正做到为官清廉,济世为民。虽入阁拜相、位极人臣,但克勤克俭,朴素简约,身体力行,堪称表率。在古籍志书记载的史料以及在民间流传的佳话轶事中,都能看到丘濬一代贤相的形象。
兴修水利 润泽一方
■ 杨树
丘濬一生,为海南百姓做了很多事。明成化五年(1469年),丘母李太夫人逝世,丘濬在京闻丧南归守制,次年才回到故乡。成化六年(1470年)之后的三年,丘濬在家乡为母丁忧,也正是这三年,他办“奇甸书院”,又设“藏石书室”,给海南学子提供读书场所。
丘濬回乡后,在琼山多地为母亲寻找墓地,在县西三十里许的地方,他发现赶路之人需要歇息场所与茶水,于是在此建亭,施茶于路人,亭子也得美名“施茶亭”。后来,此地发展起来的村庄被称为“施茶铺”,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施茶村”。
图片
俯瞰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图片
丘濬回乡期间曾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图为游客在美味河的“蛇桥”上游玩。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今琼山国仓村(旧称“抱元图”)美味山旁边,有祭抱元境神碑,碑文讲述丘濬深入了解国仓村美味河一带存在的水利灌溉问题,又带领当地村民兴修水利的大致经过。当时丘濬回乡为母丁忧,抱元图老百姓得知丘濬归乡,前来求助,“抱元童叟,群然来前,泣以告予”。
图片
祭抱元境神碑。资料图
抱元图百姓苦求出面帮忙,丘濬诚难推却。他深入抱元图,了解到此地田洋地势高低不平,低处田洋的土豪强行截堵水流以灌溉自家田地,从而致使上流水满为患,水泛滥成灾,良田变水塘。碑文有记:“此一方之田,壅水成川,民不得耕,四十余年。老者倾故,少者白颠,茫茫巨浸,孰知为田?”
丘濬得悉四十年未解决的顽疾所在之后,便出面着手解决此事,他一边责成下游豪强整改,一边带领上游百姓兴修水利,改善灌溉体系,春秋各有耕耘,使良田重获丰收。如此一来,当地百姓的纠纷得到化解,水患得到解决,由此“禾苗有年”“岁取十千”,抱元图一带百姓满是感念。
回乡后第三年,丘濬决定为家乡留下一点名迹,于是在家乡府城下田村(今金花村)旁边丘家的祖传田地里,修建了一座学士庄。丘濬《野花庄记》有云:“乃谋于乡友好事者,遍于山野草泽间,遇草木之花卉,苟可以入目供鼻者,尽移植吾学士庄中。”此学士亭,一可供老百姓游玩,二可使琼州后学有一个激发奋志之地。
丘濬在海南也有未竟之事业,此竟然成了他的遗憾。明代海南进士唐胄在《琼台志序》中写道:“丘文庄公晚年尝言己有三恨,郡牒未修一也。”如此可见,丘濬生前就想给家乡海南修撰志书,可无奈远居京城,直至年老也未能如愿。(杨树)
(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