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以工代赈催生“塔林模式” 开出绚烂花朵

编者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一场改变近千万人命运的“大迁徙”。步入新阶段,融入新型城镇化成为时代主题,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这“后半篇”文章续写得怎么样?红网时刻新闻联合郴州市发改委请搬迁群众来答题,从切身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展现郴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抒写郴州答卷。
图片
秋冬时节的汝城塔林。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周蕾 通讯员 朱爽生 郴州报道
早早地,张国香送孙子孙女上学后,就换上瑶族工作服开启了她一天的工作。
塔林不大,但树木尤其多,村道上的落叶是她每日打扫的重点。巡过房前屋后,张国香督促乡亲们注意环境卫生。张国香很喜欢村里的银杏树,秋冬再萧瑟,荧黄亮色总是点亮好心情,也是吸引游客观光的“一把好手”。
游客来时,张国香会打开瑶族文化体验馆,了解塔林就先从这里开始。整个组里,张国香是这里唯一的保洁员。村子还未正式对外“营业”,故而工作也较为轻松。在青山绿水环绕的村寨上班,这份舒适来得简单幸福。
图片
青山绿水环绕塔林,瑶族装扮氛围浓厚。
更别说,张国香就住在这里。张国香的家,小二层,住着11口人。去年,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塔林瑶族文化村基础设施项目)要开始建设,第一步就是拆危拆旧,张国香欣然同意,“为了村子更美发展更好”。五栋老房子被拆掉,换来现在的美丽乡村。
项目建设的时候,张国香会同孙媳妇黄记连以及村里许多人,自发地给工人师傅送鸡蛋、送热茶,“乡里乡亲,大家都辛苦了。”
至于为什么“格外”辛苦?实际上,大家都不是奔着一分钱来做事的,只是为了共同的家园。
图片
塔林航拍。(资料图)
“家”自来是人们心中最重要的那一份,房子里有“小家”,社会上有“大家”,民族有“国家”,家饱含了不言而喻的爱。
江国祥就将这份爱表达了出来。80年代,他自学泥瓦技术,第一个走出“村门”外出务工,并在塔林带了一帮学徒。90年代,他在组里集资,并组织劳力免费为塔林修建了第一条通往村里和乡里的公路。
去年四月,江国祥再次发动十几位泥瓦师傅,开启了长达四个月的“义务劳动”,长达一公里多的游道也在他们手里顺利完工。
图片
村里自主修建的游道。
村民投工投劳自主建设家园积极性高,引得众人纷纷称赞,也引得“以工代赈”项目落户塔林。项目共投资五百万,依托沙洲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瑶族特色村寨,配套有巷道改造、房屋改善、广场建设、民宿修缮、餐饮等建设。
以工代赈,指受赈济者参加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从中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副乡长曾利祥当时是驻快乐瑶族村工作组组长,他还记得入户对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情况进行摸底时,大家的务工意愿都很强烈,不奔着钱也要把家乡建设好。
劳动力“赴任”,做得不好怎么办?首要任务就是培训。据曾利祥统计,项目共开展了培训164人次,培训时间全额计算工资,培训发放资金达67200元。
图片
2022年,塔林的建设现场,村民们忙碌着建设家园。
黄记连的丈夫江国伟可真是从培训中学到了不少。虽说江国伟也是从小做泥瓦建设,但总归粗糙。培训之后再出手,村里的游道、巷道美观而又平整。用黄记连的话来说:“以前他绝对做不了这么漂亮。”
江国伟现在也是江国祥成立的建设小分队一员,今年暑期,广东游客到沙洲、塔林观光,看见房屋檐角精致美观,毅然邀请建设小分队到广东帮他建房。由粗糙到精细,小分队经过培训以及自我提升,从最初的承接周围乡亲的自建房到现在承接乡村振兴主要项目,平台更大,专业水平更高。
现在,塔林被纳入大沙洲景区运营,村寨正在打造四大区域板块,分别是瑶族村寨风情体验区、红军洞瑶医瑶药百草学堂、四季田园采摘区、滁水河水上游乐区,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真正实现。
图片
浓郁特色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
今天,再走进塔林,可以看见昔日危房牛栏变文化广场,田埂变游步道,巷道变景点,荒田变水果采摘园。整齐划一的房屋、错落有致的绿化带、宽敞平坦的通村路、干净有序的垃圾箱,村容整洁、设施齐全,所谓一步一景,景景动人。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以工代赈工作现场会上,汝城塔林的以工代赈示范案例作典型发言,传遍全国。去年,汝城县以“塔林模式”为样板,以点带面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21915人,开展技能培训9352人次,重点打造了15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8个整村推进村、3个示范片,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进程。
今年,暖水镇白泥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濠头移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全饮水工程等以工代赈项目,正以“塔林模式”在汝城大地绽放着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