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向美而行——探寻和美乡村建设的“郑河路径”

图片
□ 刘峰 张科
图片
郑河乡和美乡村一角
初冬时节,漫步在庄浪县郑河乡,层林尽染、流水潺潺、移步换景,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整洁,一股股生态新风扑面而来,环境变美的同时,村民的幸福指数也提升了。
地处关山林缘区的郑河乡,有丰富的林草、植被、地下涵养水、旅游资源。在这里,绿色是最亮丽的底色,生态优势是最大的优势。近年来,郑河乡坚持将生态绿色主线贯穿工作的整个过程,点绿成金、向美而行,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产业兴的“郑河路径”。
图片
美丽如画的郑河乡上寨村
强筋健骨 做大生态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培育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有效防范返贫风险,郑河乡可谓是煞费苦心。通过几年的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全乡最终确立了中药材、散养鸡、平凉红牛、中蜂作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多元生态产业集群,一个个生态种养产业,犹如一颗颗的“希望种子”,释放出乡村振兴的无限魅力。
时下,正是中药材党参、黄芪、款冬花、丹参采收的最好时机,在下寨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们开着拖拉机,扛着锄头,提着收纳袋,个个笑容满面,干劲十足,脸上写满丰收的喜悦。
郑河乡生态良好,气候湿润凉爽,土质以红粘、腐叶黑土为主,境内党参、黄芪、款冬花、牛蒡子等各类野生中药材不下百种,适合中药材的种植生长。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2023年全乡种植大黄、独活、丹参、款冬花、柴胡等中药材5000亩。通过加强中药材在松土、施肥、栽培、打岔、扭花、灌溉、收获等各个环节的田间管理,扩大地膜垄播种植面积,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探索生态化的种植路子,提高单位亩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主体,切实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
图片
郑河乡拉连寺村村民在分拣、整理丹参。
“我们下寨村今年累计种植各类中药材600多亩,主要品种有大黄、独活、款冬花,一茬茬中药材种植下来,用工100多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人均收入在几千元。亩均利润在3000元以上,中药材产业搞好了,村集体有收入,群众也有收入。”郑河乡下寨村党支部书记毛继和说。
图片
郑河乡卢洼村养牛场
位于郑河乡龙湾村的一个傍山临沟的养殖场,随着老马的几声敲锣声,一只只健壮的林下散养鸡扑棱着翅膀,成群结队跑来,争相啄食林间的谷物,一派热闹的景象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只是郑河乡散养鸡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郑河乡立足“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和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下散养鸡特色产业,把生态养殖产业继续发展壮大,带动更多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从2021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发展,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合作社养到农户养、由不懂技术到懂技术的过程,按照公司供苗、诊治、回收,合作社联户、服务、协调,农户散养的办法,提倡利用田草、剩饭、残次粮食喂养。采取“购一奖一”的办法,全乡2023年发展散养鸡5万只,其中康晨百悦牧业有限公司养殖3万只,示范带动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分散养殖362户2万只,户均养鸡收入7000元以上。
得益于天然的饲草、花粉资源和长期的养殖习惯,平凉红牛和中华蜂长期以来就是郑河乡的传统养殖产业。经过深入调研,乡上坚持“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推行“小户变大户、大户变规模户、规模户变示范家庭牧场”的发展方式,在扩群增量上下功夫。
作为养牛大户的卢洼村村民贺猪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乡上的指导,在养牛上有自己独有的秘诀。“牛要养得好,首要在饲草”。贺猪来介绍说,为降低养牛成本,他种植了几百亩的粮饲兼用玉米,自己进行揉丝青贮,保障了饲草的自给自足,有效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他还积极参加全乡组织的养牛专家、达人的“赛牛讲经”活动。全乡的养牛户和合作社在牛源选取、繁殖育种、饲养管理、日粮配置、饲料保存、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都能通过现场培训、一线服务等方式加以解决。截至目前,全乡的平凉红牛保有量在8000多头。
在中蜂产业上,郑河乡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走绿色生态的差异化道路,严把质量关,倡导群众在作物种植中不使用影响花源的农药,确保蜂蜜产品质量,同时带动养殖户抱团发展,形成群体化规模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生产,打好生态产品王牌,每年养殖量稳定在5000多箱。
图片
魅力乡村游 避暑打卡地——郑河乡无动力乐园
塑形铸魂 推动文旅融合
郑河域内青史青山同辉,自然人文交融,始祖文化、东周文化、石埂梯田文化、农耕文化资源丰厚。近年来,郑河乡围绕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深度挖掘乡村特色资源、自然山魂水韵,提升村落性格气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打造集“自然、生产、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成了玻璃桥、景观亭、游步栈道、华胥广场、公厕、凉亭、停车场、蟠桃园等各类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打造赏景观光、餐饮住宿、农事体验、休闲养生、特产销售、农耕教育六大功能,乡村旅游的承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荒坡荒山、村庄周围、景区内栽植山杏、山毛桃2万株,种植各种花卉3000平方米,墙体绘画300平方米,安装仿古太阳能路灯120盏。招商引进甘肃启恒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占地50亩的萌宠乐园、无动力乐园、观赏性农作物打卡花园、户外野营区等多种新兴娱乐休闲场所。积极衔接配合县水保站,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使水土保持和人居环境提升相得益彰。乡上实施项目4项,投资300多万元,在上寨村二社修建便桥1座,在桥南修建凉亭1处,建成鱼池至停车场、龙峡泉至观摩台硬化路2.3公里,修建彩色游步道3660平方米,铺装青红砖672平方米,沿游步道种植花卉426平方米,新建混凝土跌水井1座。通过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融入项目实施的过程,从源头上提升了村庄“颜值”,为全域旅游增添了动力。
今年以来,上寨村先后主办和承接了乡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全县文旅康养融合“看梯田·浪庄浪”乡村体验游、央视《生财有道》栏目拍摄、天津卫视《生机勃勃的我们》栏目采风、《桃山烟雨》MV制作、上寨商业街书画展等一系列的活动任务。以文旅活化乡村,“文化牌”打出了新活力,为乡村注入了蓬勃生机。
图片
美容养颜 构筑乡村善治
乡村美,看“颜值”,更要看“气质”。
郑河乡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宜居宜业的基础性、牵引性工程,通盘谋划,协同推进,动作频频。“县里重视,乡上给力,村子很美。”上寨村村支书柳万珠激动地说,“如今,我们住在这个村子里,干干净净,心情舒畅!”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中,郑河乡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手棋”,实行“村长管村域、社长管社域、巷长管巷域、河长管河域、林长管林域”的责任机制,全面实施“三大革命”“三化”工程,提升村容村貌整体形象。先后补植补造山毛桃、大结杏、核桃、山梨等各类经济树种1万亩30万株,打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花果山”。共清理沟道3500米、清理废弃麦垛223处,清理沙堆、土堆、粪堆等“三堆”800余处,清理沿街“牛皮癣”小广告350余处,清理死树320多棵,更换街道门牌140个。
图片
注重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入手,积极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开展“三美五创”行动,即美院子、美屋室、美面貌,创建“厕所整洁户”2150户,创建“美丽庭院户”1560户,创建“和谐家庭”1820户,创建“知法守法户”2530户,创建“精神文明户”1360户。推行“三榜五评”制度,采取村规民约、“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微信群曝光、“最美郑河人”评选等措施,落实红黑榜(对村民中的好人好事上红榜,不文明行为上黑榜)、红白榜(成立红白理事会,遏制高额彩礼和红白事大操大办)、红绿榜(每月对环境卫生开展情况挂牌管理,评选结果按好绿差红上榜),日评户、周评社、月评巷、季评村、年评乡制度,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实现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生态底色愈厚重,一张蓝图绘到底。沿着绿色崛起的路径,一个有山有水、有形有魂、宜业宜居、各美其美的和美郑河正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市文旅局信息统计科
备注 | 平凉文旅旨在宣传平凉文化旅游,欢迎转载。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