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VS上海,艺术生态卷向两极

图片
“在地性”和“国际化”向来是一个城市当代艺术生态构建中值得讨论的命题。全球化意味着“求同”,而在地化意味着“存异”。这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看似相互矛盾,却又缺一不可。这在当下,在未来,都会是一直需要讨论,并且践行的话题。
01
珠三角的“南方叙事”
刚落下帷幕的上海艺术周余热仍未散去,上周末广州丰富的艺术类相关活动之多,让人直呼“疯狂”。虽远不及上海的声势和体量,但也能让感兴趣的人“跑断腿了”。
图片
梅卡影像小组举办的第二回露天放映活动,播放水藤丝厂保育计划系列社区影像
图片
由9位匿名主理人联合运作的“前台osf”在周六一天举办两场活动,一场是表演讲座,论证中文文字处理机和写作、权力、资本及技术,一场是“教我如何不想她”广州对谈
图片
顶上空间举办为期三天的“宋轶:无地之地”分享会
图片
乡问延续上一次剧场工作坊“昨日回乡,明日又离乡”的议题,又采访了一些最近回乡的年轻人,有了一些故事片段的加入,看看在这样两代人的视角下,“沙糖桔死后”剧场工作坊又会发展出哪些可能
图片
广东时代美术馆发起社区行动“劳动的价值?”主题季的第7场活动——工作坊:差异的劳动身体与生命政治,借助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引出相关讨论,再邀请项目主理人之一的张英俊,分享他在做一个艺术项目的同时去快递站打工是何种感受
图片
社区实验室举办的第一期“不落连接”活动邀请了陈丹和辛桐、胡丁予和黄羽婷两组深扎地方的实践者展开关于“多重声场的地方对话:在潮汕乡村和浙西南县城的艺术实践”的分享和讨论
细细梳理一番,上述这些活动都着眼于“在地性”。在这方面的学术梳理中,作为华南第一座社区型美术馆,2010年建立的广东时代美术馆功不可没。且广州市内散布着诸多区别于主流艺术市场之外的、更着重于倡导“公共参与”的独立艺术空间,这些都为关于“在地性”相关议题的探讨提供了一片沃土。“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提出了“最岭南”的文化意象定位,也表明了南海市政府进行当地历史文化挖掘与梳理的决心。
02 
“全球艺场”:与国际市场对标
回想上海艺术季,“国际化”的烙印深深刻在了魔都的DNA上。除西岸艺博会、ART021艺博会如期而至外,“第14届上海双年展”“马蒂斯的马蒂斯”等年度重磅大展同时推出,甚至还包括100余场展览交易、30余场艺术拍卖,汇聚了250余家中外艺术机构。经过多年深耕,每年11月的上海艺术季已成为继纽约、伦敦、巴黎等全球艺术品交易排期的重要节点,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已成功跨越百亿级。
图片
香格纳画廊 ART021展位 前景为陈维的装置作品《好梦》
奔着与纽约的博物馆大道(Museum Mile)和伦敦的南岸中心(South Bank)相媲美的世界级艺术和文化中心的目标去打造的西岸已从一片工业废墟成为构建当地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首届西岸艺博会略显小巧,但在当时就已经有豪瑟沃斯、白立方等国际重磅画廊的参与,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M50、西岸、上海苏州河畔的相继规划,一条“艺术半马”路径生成。
2023年11月“交易周”期间,上海西岸场馆和活动分布
这次上海更是打出“全球艺场”的口号,与国际市场对标的野心彰显无疑。围绕这一建设目标,政府会持续采取一系列措施,争取到2025年实现“5个更”的阶段性目标:即艺术机构集聚更多、艺术品交易额更高、产业融合引领更强、城市艺术氛围更浓、产业发展环境更优。作为中国最开放的城市,上海不仅有历史优势,而且有政府扶持,“全球艺场”的打造一事,当是势如破竹。这里的画廊、私人美术馆和藏家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图片
上海艺术地图 图源:HI艺术
不过,在繁华喧嚣的背后,也有人开始思考在西岸美术馆和浦东美术馆这样的中外合营美术馆的夹击当中,当地美术馆如何保持自己的生产力?而等合约期结束后,那些美术馆又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上半年上海扎堆的大师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03
在地国际化,
中国艺术市场的探索路径
毫无疑问,当今中国的艺术重镇在北京和上海。不过,近年来,我们能很明显地感知到艺术“去中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艺术南下”也越来越成为更多画廊、拍卖行的选择。深圳近几年的表现亮眼。
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就列出要建立与国际交易规则接轨的艺术品交易机制、建设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8月27日,荣宝斋(深圳)首拍在蛇口希尔顿南海酒店举槌,首拍开门红!荣宝斋(深圳)2023春拍4.64亿元圆满收官。此次荣宝斋(深圳)落地蛇口,是深圳打造国际知名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强而有力的助力
图片
LOT 024
黄永玉 《一团高兴》
成交价:RMB 6,842,500
想要在艺术领域“做大做强”,一个城市最缺的是什么?比起美术馆和博物馆,更缺的是画廊和二级市场。虽然根据国家文化部的统计数据,大多数画廊在一线城市成立,仅北京地区的画廊数量就接近全国总量的30%。但是,广州的艺术生态单一得几乎只能看到二级市场的热闹,2019年在业内人士中广为传播的《千万不要在广州开画廊!》点出了在广州开设画廊的生存困境。
图片
立志“要做广州第二代画廊”的广州画廊,成立于2015年,比较特别的是三位创办人胡向前、林奥劼、林敬新都是80后的艺术家,他们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既然以“广州”为名,它对在地性的表达就更加直接和强烈。
不过,这里是非营利性组织、自由艺术家的沃土,许多艺术团体、独立空间藏在社区的犄角旮旯默默独立运转,几乎将自己融化在广州的市井生活和日常形态里。此前采访的许多从业人员都一致提到大家都很低调,做事很专业,且会互相“帮衬”。他们渗透出来的“日常性”和“个人叙事”是对“宏大叙事”和“中心主义”的抵抗。对此种现象,本刊写过独立艺术空间,对广州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
图片
《艺术新闻中文版》2018年整理出的广州独立艺术空间地图,数年过去,有些机构已不在原址。
广州藏家也多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即便有分享,也是小圈子之间的雅集和赏玩,像举办“艺术的朋友——中国新世代收藏家群展”、周大为收藏展这样大规模的展览来进行分享,似乎不太符合广州藏家们的性格。加上,文化支持政策的长期缺失,令这片早开风气之先的岭南沃土在艺术市场中倒显得落寞了。
图片
周大为个人收藏:郑国谷《我和我的老师》1993,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维他命艺术空间所有
深圳现已有两大艺博会坐阵,正逐渐坐稳“当代艺术第三城”的宝座。而四个一线城市中,仅剩广州还未有持续深耕且口碑良好的艺博会品牌。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如何将深耕本土化与拓展国际化水准的目标齐头并进,如何将地域性特色、民族化、专业化与多元化很好地糅合进艺博会,是一座城市的重要课题。
图片
一个全新的艺博会品牌即将举办,此次结果如何,众人都在观望
北京和上海之所以足够被称为“中心”,原因之一就是,这两个城市的画廊跟美术馆、艺术家、博览会和藏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良性且相互合作与尊重的机制。所以生态也好,国际化也好,首先是要有一个规范的运作机制,遵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与此同时,也要警惕所谓的国际化视野带来的面貌模糊、同质化严重的倾向。或许,“在地国际化”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图片
艺术生态圈示意图 图源:上海艺术评论
这原本是一个教育学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高校利用已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者、留学生、国外教材、跨境项目、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来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学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物的机会,进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在这里,取其字面之意,旨在表示在发展艺术市场的过程中,既要遵从国际上既定的市场规范,又要静下心来认真创作,坚守本土的艺术面貌。
一直被称为“佛系”、低调又务实的广州,在持续性地进行在地性关注的同时,或许更应该思索一番如何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上海如何通过艺博会发现与培育中国本土艺术,如何引导国内外艺术机构与藏家发现并了解,真正有着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这无疑还需要时间的积淀,也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接下来的艺术生态会如何发展,需要大家带着思考,共同努力。
【延伸阅读】
香港那些“大隐隐于市”的独立艺术空间,你知道几个?
首届“广州当代”上线,能否改写广州当代艺术生态?
专访馆长华安雅 | 香港M+的野心:亚洲第一
专访香港故宫| 做好“超级”联络员,对话世界文明
林奥劼,一个在广州没展览的广州艺术家
在深圳开画廊,真的吃香吗?
编辑|张诗溦
校对 | 周章胜
部分资料、图片|网络、Hi艺术、上海艺术评论、荣宝斋、维他命艺术空间、本刊资料库‍‍‍‍‍‍‍‍‍‍‍‍‍‍‍‍‍‍‍‍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图片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