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鲸》作者于功系“渔工”谐音,真名是辽渔集团的郝志东

图片
《鲸》,这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说明文,是目前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说起来,这也是一篇老课文了。
图片
图片
文革后,人教社编写的第一套教材里,就收入了《鲸》,见于1980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试用本第7册》中,直到现在的教材里,都一直活跃着它的身影。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0年版
现在的教材里,署名这篇课文的作者为:于功。
图片
那么,于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这是目前为止的一个谜。
我们先来看一看《鲸》的最早出处。
从目前课本的注释里,可以知道,《鲸》是根据于功的《捕鲸记》相关内容改写的。
那么,《捕鲸记》最早出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查了一下,《捕鲸记》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1977年4月份,刊登在《少年科技》第一期。
图片
《少年科技》这一期是刚刚复刊的,当时还是一个不定期出版的丛刊,在1977年只出了两期,在第一期出版之后,后来又出了第二期,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它就改名叫《我们爱科学》了,实际上《少年科技》隶属于《我们爱科学》序列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少年科技》上刊登的《捕鲸记》署名于功,基本肯定,这就是目前课文《鲸》的来源。
《捕鲸记》以“我”的视角,描写了旅大水产公司的捕鲸船“元龙号”出海捕鲸的事,在进行惊心动魄的历险与猎奇叙事的同时,文章还见缝插针地介绍了“鲸”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被教材编写组抽取出来,组成了课文《鲸》。
1977年第5期《科学普及》也刊发了内容完全一样的《捕鲸记》,不过在文章的最后,标明来源是:“旅大水产公司”。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意味着,于功这个作者工作单位,就在旅大水产公司。
这样,我们可以大体回顾一下,《捕鲸记》为何一前一后,刊登在两个刊物上。
应该是旅大水产公司有一个作者,我们姑且按他署的“于功”之名称呼他,写了一篇他所在的单位出海捕鲸的科普文章,然后他应该是投稿给了《科学普及》杂志。
图片
而当时《少年科技》杂志正在筹备复刊,缺少稿件,编辑人员肯定会到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的老牌杂志《科学普及》那里寻找稿件,于是就找到了很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捕鲸记》,如获至宝,立刻拿过来,刊登在复刊的第一期《少年科技》杂志上。
这是我们今天臆测的《捕鲸记》为何能够同时刊登在两个科普杂志上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于功”是谁?
图片
旅大水产公司及后来的辽渔集团所在处
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于功这个作者,工作单位在旅大水产公司,他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应该经常有文章发表,那么,我们重点排查一下,那个时期的旅大水产公司出镜率高的文章作者就行了。
这时,一个叫郝志东的作者,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们先看一下郝志东的简历,摘自胡小宣主编的《中国当代著名编辑记者传集第3部》(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
图片
郝志东,辽宁省庄河县人,1949年6月29日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总公司渔业工人报社总编辑,主任编辑。中国企业报协会副秘书长。
他1975年5月调到渔业工人报社,从事记者、编辑工作。自1983年5月开始先后担任编辑室副主任、报社副总编主持报社和印刷厂工作,1992年12月被任命为报社总编辑(正处级),报社也改制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1985年3月,获得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结业证书;1985年8月参加中共辽宁省委新闻班学习;1986年1月业余参加辽宁刊授党校学习,1989年12月毕业,并获得党政管理专业大专学历。
19年的新闻生涯中,既有笔耕的辛劳,又有铅铸的收获。1983年,在大连市30多家企业报中第一个被聘为助理编辑,1988年被破格聘为编辑。1986年采写的一个黄了36个对象仍坚持出海捕鱼船员的报导,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有6000多位姑娘来信,表示了爱船员之心。1988年,用报纸开展新闻婚礼活动被誉为新闻界的创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题词“节俭办婚事好”。新华社发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文摘报》等中央、省、市60多家新闻单位广泛做了报导,新加坡《联合晚报》载文称此举开创了新闻婚礼之先河。大连市总工会、团市委联合倡议在全市推广。
1989年,自筹资金50万元,上激光排照设备改善印报手段,并培养编辑自己操做微机录入相版。大连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吴厚福称赞此项是我国新闻界的创举。
此外,所采写的《大兴务实之风推进经济生活总体转向》、《船员是最可爱的人》稿件,分别获中国企业报协会好新闻一、二等奖。撰写的《企业报要为经营决策当五大员》、《企业报要全心全意为职工分忧》、《企业报要自觉进入生产经营角色》分别获中国企业报一、二等奖。其中《企业报要自觉进入生产经营角色》被收进1989年全国企业报论文集,并获1989年全国第二届专业报、企业报新闻论文“飞彩奖”优秀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企业报优秀总编辑,并被推选为中国企业报协会理事,1994年被破格评为主任编辑。
从事企业报工作多年,遵循的职业观是:编辑要有慈母心·企业报要自觉进入生产经营角色。
图片
郝志东的新闻作品
我们再关注一下郝志东所在的“旅大水产公司”单位名称变动情况,1978年1月,旅大水产公司改名为“大连海洋渔业公司”(简称大渔),1989年6月,改名为:“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总公司”(简称辽渔)。
图片
可以看出,“旅大水产公司”经过名字的多次变更,就是现在的“辽渔集团”的前身。
这样说来,郝志东也是今天的“辽渔集团”的一员。今天,“辽渔集团”仍然有“渔业工人报”出版。
图片
可以看到报头上的总编辑是郝志东
从郝志东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1975年5月调到“渔业工人报社”工作,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到退休。
图片
这样,我们也就豁然开朗“于功”名字的来历了,实际上,“于功”就是“渔业工人报”的简称“渔工”报的谐音。“于功”实际上就是一个笔名,是“渔工报”的作者的意思。
图片
郝志东的新闻作品
而当时“渔工报”的最活跃、文采最好、刊发文章最多的作者,唯一的可能就是郝志东。
可能有朋友不以为然,认为笔者认定“于功”就是郝志东,缺少证据,武断太多。
我们在《少年文艺》1978年第5期上找到一篇署名郝志东的纪实散文《随“元龙”号出海》,这篇文章里的信息,与一年前发表在《少年科技》、《科学普及》杂志上的《捕鲸记》高度契合,几乎堪称是姐妹篇。
图片
《捕鲸记》里提到的出海的捕鲸船,就叫“元龙号”,这艘船可以称得上是现在的辽渔集团的历史上的一个骄傲的亮点,此船1964年正式投入使用,出海捕鲸,为大连捕鲸业的发展写下重要一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随“元龙”号出海》里,小主人公还提到了他曾经看过的一本叫《捕鲸》的书,然后引用了这本书中的关于捕鲸的知识,实际上,这些纯粹的知识内容,与课文《鲸》中的内容基本一样,也就是说,郝志东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提炼出了后来的课文《鲸》的说明性的精华所在。
《捕鲸记》对捕鲸的过程介绍得比较简略,只略写了一次捕获巨鲸的过程,《随“元龙”号出海》则描写了两次捕鲸的经历,第一次捕鲸的时候,还提到了虎鲸围剿长须鲸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提供了更多的海洋搏杀奇观,第二次捕获长须鲸的过程,则与《捕鲸记》中的叙述内容相雷同。
我们再比较一下《捕鲸记》与《随“元龙”号出海》的文字,我们会发现,两个文本的用语习惯与修辞手法,竟然同样有着高度吻合。
图片
《中国水产》1985 第8期上刊载的郝志东科普作品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
第一组:
《捕鲸记》:船首特别高,高耸的船头上安装着一门捕鲸炮。炮筒上装有捕鲸炮箭。炮箭前端有炮箭爪,炮箭爪前头有一尖顶,藏着四个收折的金属倒勾,炮箭末端系着一根尼龙绳。这根绳编接在一根坚固的尼龙绠上,尼龙绠绕在稳车上,差不多有一公里长。平当炮箭射进鲸体,炮箭发射出去后,一刺进鲸体,炮箭头立刻爆炸,炮箭爪就迅速张开,倒钩住鲸体,炮箭尾部的绳子和船连接着,使捕获的鲸不至沉没或逃跑。
《随“元龙”号出海》:我感到特别有意思的是捕鲸炮箭,箭的前端藏着四个可以收折的铁倒勾,叫炮箭爪。平时就像一把合起来的伞,当炮箭射进鲸体,炮箭头立刻爆炸,炮箭爪就迅速张开,倒勾住鲸体,在炮箭尾部系着一根很长的尼龙绳。王叔叔指着旁边一架车子上绕着的大盘尼龙绠对我说:“把炮箭的尼龙绳,接到这盘足有一公里长的尼龙绠上,就能使中炮的鲸不至沉没或逃跑。”
图片
第二组:
《捕鲸记》:“元龙”号身披霞光,犁开层层波浪驶向渔场。
《随“元龙”号出海》:“元龙”号翻动的浪花,就像拖拉机在耕地一样,犁起了一溜长垄。
第三组:
《捕鲸记》:鲸是用肺呼吸,靠鼻孔换气。每隔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总要换一次气。升上水面时吸进新鲜空气,潜入水中时呼出废气。由于废气很热,压力也很大,喷出以后,因为外界气温低,热气就凝成水蒸汽,同时,这股强大的气流能把鼻孔附近的海水带到空中,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喷射很高的水柱,这就是“喷潮”。鲸的种类不同,喷潮的时间和潮柱的形状也不同,……因此,鲸的喷潮是探鲸的良好标志。
《随“元龙”号出海》:鲸是用肺呼吸,靠鼻孔换气。每隔一定时间,总要换一次气,升上水面呼吸新鲜空气,潜入水中进行活动。……由于它呼出的废气很热,压力也很大,遇到外界的低温,就凝成水蒸汽,同时,这股强大的气流,把鼻孔附近的海水一同喷起,形成了一股水柱,就叫“喷潮”。……各种鲸的大小和鼻孔不同,“喷潮”的高度和形状也就不同,根据这“喷潮”,我们就可以探鲸、识别鲸。
课文《鲸》:鲸用肺呼吸,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废气从鼻孔喷出来,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它在海面上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每隔一定的时间呼吸一次,也就是"喷潮"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潮"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图片
第四组:
《捕鲸记》:爸爸告诉我:小鲸老跟着母鲸游动吃奶,小鲸吃奶的方法很有意思,因为鲸没有软唇,不能含奶头,当小鲸的嘴挨进母鲸待哺时,母鲸就收紧腹部的肌肉,逼射出一股射势强劲的奶柱来,小鲸把舌头紧紧地卷在奶头边,形成一个管子,奶汁就一点不浪费地射进嘴里。鲸乳营养十分丰富,脂肪含量比牛奶高四十倍。鲸的奶量也很惊人,吃一顿奶就是上百公斤。小鲸每天增加体重六十到一百公斤,两三年后,就和老鲸一般大小了。
《随“元龙”号出海》:爸爸告诉我:“这是鲸在吃奶。”幼鲸还吃奶?太有意思啦。我尽力把身子向外探,想看个明白。爸爸指着鲸说:“在幼鲸吃奶时,母鲸就收紧腹部的肌肉,逼射出一股奶汁,幼鲸就把舌头卷成管子状裹住奶头,奶汁一点也不浪费,就同小猫小狗吃奶一样。”说到这里,舵手来把我爸找了去。在一旁的大胡子伯伯接着告诉我:“鲸乳的营养可丰富啦,含的脂肪比牛奶高四十倍,幼鲸吸了,一天可长一二厘米,体重增加六十到一百斤,两三年就长得和它爹妈一般大了。”
图片
第五组:
《捕鲸记》:炮手紧紧地瞄准目标。三百米、二百米、一百米、六十米……“近点,再近点!”炮手暗暗命令自己。突然,大鲸发现了船,它惊慌地向水中冲去。说时迟,那时快,“轰”的一声,炮响了,炮箭拖着尼龙绳,击中鲸体中央。中炮的鲸发怒地翻滚身躯,拼命挣扎,发出了老牛似的吼叫,拖着尼龙绳迅速潜入海底。
《随“元龙”号出海》:王叔叔沉着耐心地等待着同巨鲸靠近。二百米、一百米、八十米,当巨鲸黑色的大脑袋和拱起的脊背再次露出水面时,一声炮响,巨鲸被击中了,它拖着尼龙绳急剧地翻滚着,发出轰轰的喘息声和老牛般的吼叫声,进行拼命挣扎。
图片
第六组:
《捕鲸记》:“放绳!”船长果断地发出命令。长绳迅速放入水中,缓和了鲸对船的拖力。“元龙号”开足马力,紧紧跟住大鲸,就在这一刹那间,巨鲸又呼啸着冲出水面,船长下令:“紧急刹车!”船员们齐心合力,将巨鲸绞近船边,炮手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开炮射击,炮箭又一下子深深刺进鲸的要害处。巨鲸在海面上翻滚咆哮,时而向前疾奔,时而向水中猛钻,“元龙”号飞速追击,紧紧盯住不放……,激战两个多小时,巨鲸终于停止了挣扎。
《随“元龙”号出海》:“放绳!”爸爸大声地命令。大绠迅速地放入水中,减缓了对船的拖力。当伤鲸再次呼啸着冲出水面的一瞬,又一炮飞进它的胸部,它被打中要害,剧烈地挣扎一阵,渐渐的老实了,激战两小时左右,巨鲸终于完全被制伏。
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于功就是郝志东的笔名,他在担任“渔工报”记者的时候,利用自己的得天独厚的近海优势,撰写了描写海洋神奇魅力、人与自然交锋的科普散文,从作者的文笔来看,可以称得上栩栩如生、绘声绘色,语言功力令人啧啧称奇。
那么,郝志东的现在近况怎么样?
按照他的出生年月来计算,他今年的年龄在74岁。他在继续写作吗?他的生活如何?
这是每一个惊叹于他的妙笔生花的人,都会感到好奇的。
我们目前能找到他的最后一篇报道,是刊登在《中国水产》2008年第6期的名为《辽渔集团为灾区捐献百万元鱼罐头》的文章,之后,我们没有再查到他的文字信息。这一年,他59岁,到了退休的年龄。
图片
《海洋世界》2002 年第10期刊载的郝先生作品
笔者也抱着这种好奇,接着按照田野考古的流程,去打探郝志东先生生活中的近况,经历了一番匪夷所思而又曲径通幽的波折,最终结果如何,待日后有暇再向关心郝志东先生的朋友们透露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