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成为iPhone,但有人想做《愤怒的小鸟》

图片
近期的舆论红人Sam Altman曾表达过一个观点:未来的应用趋势是大模型的功能嵌入更多APPs,而不是在 ChatGPT 上生长出更多插件,因为现实中大多数插件并没有呈现出 PMF ( Product / 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
这句话的背景是大模型群魔乱舞后,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却显得有些步履维艰,除了聊天就是画画。好比英特尔和微软早已准备就绪,但大家打开电脑只能玩扫雷和纸牌。
因此,Sam Altman认为比起全新的场景与应用,AI可能更多作用于对已有场景和应用的“改造”。
这也是为什么微软和Adobe成为了资本市场的抢手货——在ChatGPT横空出世之前,已经有无数劳动人民排队给Office 365和Adobe全家桶交订阅费了。
微软和Adobe在生产力领域为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型,但对用户来说,AI给工作方式带来的变化远远比不上AlphaGo和ChatGPT那样直观。
如果说AI和大模型是2007年的iPhone的话,似乎还缺少一款产品来扮演《愤怒的小鸟》。
一个AI native的产品
飞书团队对微软的Copilot和其他类似产品做了很多讨论和研究,但最让谢欣感兴趣的是“Copilot”这个名字。这个词来自飞行术语,意思是副驾驶员,负责协助主驾驶员操作飞机。
“为什么叫副驾驶?为什么不是一个Autopilot?这个定义好不好,我们也是反复讨论。”
飞书诞生的契机是解决字节跳动自己的协作问题,由谢欣牵头研发工作。在担任飞书CEO之前,谢欣还干过一段时间HR。飞书内部一直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有形的是工具,它用来承载无形的人才管理理念,两者密不可分。
这个原则指引了飞书的设计思路:
比如,飞书是一个“All in one”的产品,即IM、文档、会议甚至更复杂的场景都集中在一个应用内完成。不同工具之间不互通,来回切换很容易出问题——刚在Word里更新完信息,发现领导偷偷在Excel里把数据改了。
相比之下,海外的办公产品大多呈“点状分布”,比如微软有Word、Excel、Teams、Outlook一系列产品组合,功能并未打通。这既受设计思路影响,也和商业化有关——在转型订阅制前,办公软件巨头多多少少都有捆绑销售的黑历史。
图片
Adobe的Creative Cloud包含超过20款应用,像这样的“Cloud”他们有三个
更重要的是,飞书本身是一种工作理念的落地。
比如,飞书构想的工作方式是文档记录和呈现信息,同时用文档的评论代替会议室里的沟通。随后,他们在产品上实现了这些功能。这种“基于文档的沟通”,是飞书产品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AI在工作中的应用仅仅局限于整理群聊、总结会议纪要和编一段文档,那么它其实更接近某种“自动化”而非“智能化”。
那么,设计一款“AI native”的办公产品的前提条件,就是预想“AI native”的办公方式。
几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谢欣曾以Word为例阐述过类似的思考[1]:
“Word的默认背景一直是一张A4纸,曾经这很先进,因为大家要把文档打印出来。你在电脑上看到的东西,和最后打印出来的东西是一样的。
但现在,绝大部分的文档是不会被打印出来的,它甚至有可能不是放在电脑上看的。如果在手机上看电脑上写的文档,有几个明显的缺点,第一,字太小了;第二,文档无法操作和交互。”
全世界最擅长思考这类问题的公司是一个消费电子品牌:苹果
为什么是“飞书智能伙伴”?
2007年第一代iPhone推出时,市场呈现的更多是争议声,比如“诺基亚也有触摸屏”。知名度最高的批评来自时任微软CEO鲍尔默:太贵、没有物理键盘、不方便发邮件。
苹果并没有“创造”新的技术方案,比如功能机的确也都有触控屏。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诺基亚只是单纯的将物理键盘的操作搬运到了触控屏幕——类似谢欣提到的“打印文档”的例子。
而苹果则会思考:在触控的技术框架下,用户的交互方式是什么样的?
图片
2007年,乔布斯在发布会上演示滑动解锁
实际上,苹果并不是一家擅长创造“尖端技术”的公司,他们擅长的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尖端技术”,制造出好用的产品。
在iPod上市之前,风靡全美国的数字音乐播放器是Rio,而iPod迅速后来居上。iPod并没有独一无二的尖端科技,但苹果利用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创造了独一无二的用户体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音乐发行的模式。
把这个例子套用在飞书上,飞书打算做的不是把物理的CD变成特定格式装进存储芯片,而是思考当音乐的载体变成MP3的时候,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会怎么变化?
这种思考也体现在了智能伙伴与飞书7的设计里?:
“我们觉得这次 AI 和以往的功能技术升级有一个区别,它更像个人,它有智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记忆,所以我们在产品上塑造了一个“飞书智能伙伴”,我们可以跟他对话,这样就会感觉是在和一个你所信任的人沟通。
未来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是以“智能伙伴”为起始点。我觉得这也是这次AI革命最大的区别。就像 ChatGPT 一样,现在是把 ChatGPT 作为起始点,这是以往不存在的模式。”
飞书智能伙伴的默认名字叫飞飞,但每个人都可以改成自己喜欢的名字。这个助手的功能不止在于标准化的功能:
比如总结群聊记录,生成会议纪要。而是会根据员工的文档、表格、日程等工作流程,慢慢理解员工的工作,继而扮演助手的角色。
图片
“智能伙伴”会根据公司真实的业务进展,协助员工完成工作
举例来说,一个CEO一般很清楚公司账上有多少钱,但他很难准确知道,公司有多少储备人才可以去做新业务,对公司战略影响更大的往往是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智能伙伴”会通过公司沉淀下来的各种文档和记录,整理出不同的人才以及他们擅长的东西。
可以把它想象成在飞书聊天列表里的一位同事,它和ChatGPT的区别在于,它了解你的工作和日程,并提供对应的帮助。
“飞书智能伙伴”是飞书做产品的长期思路的一种具象体现。一方面,它遵循了“All in one”的原则,把所有工作(比如塞一个PDF让AI总结)都集中在“智能伙伴”的聊天窗口。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飞书一直以来的办公产品的理解:
提供工具、方法和全面的信息,但不干预决策。
先有数字化,才有智能化
飞书有一句广告词是这么说的:先进团队,先用飞书。
这并不是985产品经理的傲娇,反而承载着一些无奈。在中国,任何敢于头铁杀进办公软件市场的公司都会意识到,相比中国消费者的数字生活,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程度还停留在一言难尽的水平。
这个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会越来越成为一个麻烦。数据是AI的基石,无论是2012年的AlexNet,还是2017年的Transformer,其核心都可以简单理解为,给计算机系统喂量大管饱的数据,就能创造像人一样的智能。
举例来说,人工智能能够在2012年取得突破,很大程度上仰仗于李飞飞在2009年创建的ImageNet数据集,包含了320万张图片,后来又逐渐扩大到了1000个类别总共1500万张。
而在此之前,即便是最大规模的数据集PASCAL,也只有四个类别总共1578张图片。
无论是模型还是应用,AI的智能程度与其吞噬的数据规模和质量息息相关。如果一家公司的业务流程还仰仗于纸质的表格和红头文件,那么再智能的系统也没有用武之地。
但现实在于,很多公司对数据和业务搬上云这件事都怀揣踟蹰,导致“智能化”的先行指标“数字化”裹足不前,AI革命就有点空中楼阁了。
让公司老板解放思想固然重要,但好的产品也是关键一环,如同再优秀的硬件也需要软件来带动普及。
乔布斯和盖茨互相看不上人尽皆知,但即便如此,1997年重回苹果的乔布斯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请求微软投资苹果1.5亿美元,并帮助苹果开发OS X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
图片
1997年,盖茨现身Macworld大会
这也是飞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自我定位:用最新的技术做出好的产品。比起横空出世的iPhone,他们更想成为让用户沉浸其中的愤怒的小鸟。
飞书7.0和“飞书智能伙伴”则是飞书走出的第一步,在访谈中,谢欣多次表达了AI技术浪潮来临的必然性,但也更多提及了未来技术和应用演进路线不确定性。他用了一句话来总结:
它既是一个确定性的、很不一样的新时代的开始,但又只在那个开始。”
在飞书发布智能伙伴前,我在北京和谢欣聊了一个下午。我们分享了彼此对AI的思考,以下是我们的访谈内容:
01 
“飞书智能伙伴”智能在哪?
戴老板:为什么要做一个“飞书智能伙伴”?
谢欣:飞书all in one的特征比较明显,我们就想把功能都打通,让AI 把很多东西串联起来。加上这次 AI 和以往的技术升级有一个明显区别,它的变革更底层,看起来更像个人,有智力也有一定程度的记忆,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飞书智能伙伴”。
在飞书7.0中,我们全局打通做了一个统一的入口,起名叫飞飞,用户使用时可以改成自己喜欢的名字,会感觉是在与自己所信任的“人”进行沟通。
目前很多功能还没有那么完备,但我们先把“飞书智能伙伴”做出来,这样我们与他互动过的所有事情他都知道。
每家公司有很多具体的业务场景,大家可以基于自己的业务特点去做二次简单开发,我们把这种能力提了出来。对此我们内部搭建了一个开发平台,会提供比较低成本的开发能力,让用户可以搭建专属的bot。
图片
谢欣,飞书CEO
戴老板:“飞书智能伙伴”现在都能干什么?
谢欣:开箱即用的功能是大家容易想到的,比如说未读消息的汇总、摘要。与市面上产品功能不同的是,我们做的是所有群消息的总结和未读消息的整理,而不只是一个群。
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模式转变,因为当你能把所有群汇总到一起的时候,实际上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已不局限于每个群是独立的这件事情。这是第一种,开箱即用,在飞书群里,在文档里,在妙记里等等。
戴老板:会不会有一些功能,在 AI 出来之前完全都想不到工作流可以这样做,然后你们把这些需求提出来了?
就好比刚才讲的把所有群的消息看一遍,然后让AI帮忙总结,这其实以前是没有的。
谢欣:其实这也是我们做产品的过程中才想到。它本质上是个全新的东西,以工作总结为例,就是在“智能伙伴”里进行,这是以往不存在的模式。
相当于公司里每位员工都有一个很聪明的全能助手,而且潜力很高。我们所做的是先把这个角色放在飞书中,然后做了一点功能,之后所有 AI 功能全都会汇总到“飞书智能伙伴”上。
图片
“智能伙伴”会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行为,协助其规划工作安排
譬如用户使用文档软件 ,把软件一关,操作过程并没有留下来。而“飞书智能伙伴”全部会记下来,他就像一个聊天历史一样,汇集了所有信息。
我们的设想是,未来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是以“飞书智能伙伴”为起始点,我觉得这也是这次 AI革命最大的区别。
现在的 AI 能力还没有那么强,能做的事情还没有那么多,但趋势上它就会越来越强,所以这个入口的价值一定会越来越大。
戴老板:“飞书智能伙伴”要去访问文档、聊天里的各类数据,然后才能成为了解我的一个助手。
所以目前来看,假如说我有这么一个助手,他会来访问我的聊天记录吗?
谢欣:理论上讲,在用户可控的情况下,“智能伙伴”可以拥有用户允许的所有权限。目前在默认的情况下,部分功能中可以局部访问,这样才会在使用上带来一些增值的体验。
戴老板:听上去和隐私高度相关,有没有考虑过用户接受度?
谢欣:举例来讲,我们内部做了两个聊天的功能,一个是工作总结,另一个是未读消息的整理。
在这两个场景中,AI要实现功能,就必须访问用户的聊天记录,才能进行信息汇总。但在这个功能启用之前,它不访问任何东西。
未来AI一定会越来越全面地访问我们的数据。
就像手机,早期如果没有现在这些功能,我们会觉得传感器很危险,但现在手机上每个功能我们觉得都有用,就会希望它有各种传感器,再由我们来决定给哪些 APP 开放权限。
02 
企业AI ready的第一步,做好数字化
戴老板:如果企业想用到飞书所有的AI功能,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数据都搬到飞书上?
谢欣:理论上这样效果最好,但不一定完全搬到飞书上,只要能够打通就可以
戴老板:一个企业怎么样才算 AI ready?
谢欣:首先要尽可能多的把数据线上化,否则都没用。其次线上数据要能打通,一个孤岛的数据其实也没什么用。
戴老板:现在很多企业数字化能力做得比较差,是不是他们在飞书上就只能用智能会议这类简单的AI应用?如果要有深度的AI体验,他们需要重新去做数字底座?
谢欣:并不绝对,之前非结构化数据是很难处理的,各个系统都依赖于结构化数据。
而这次AI 革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它能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文档、聊天他都能处理,这是以往做不到的事情。
因此,哪怕是数字化做得很差的企业,假设他们在聊天里谈及了各种业务的信息,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可以完成数字化。
戴老板:有不少人认为,这次AI革命要把所有的软件重做一遍,对此你怎么看?
谢欣:思路上我是认同的,至于能不能做到,目前还没看到谁真正做出来。
每一次大的技术变革都带来新的机会,对既有的玩家其实它既是一个机会,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做好了他就在新浪潮中变得更大,做得不好就被新的玩家淘汰了。
包括飞书,未来如果能找到更不一样的角度和想法,我们会把飞书做得更不一样。
但是应该怎么做,我们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难的产品创新,要让他真正做到有用、好用。
目前飞书还是挺好用的,但你要怎么基于 AI 重做一遍,还能非常好用、有用,需要继续思考。
关于重做一遍,我觉得大家心里都这么想,但到最后真正做出来,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而如果只是把 AI 的功能放上去,目前有两种做法,一个是原来产品形态基本不变,AI作为一个提效工具。还有一种就是完全以 AI 为主,这个做成功的产品非常少。
戴老板:要能实现的话,还是挺难的吧?
谢欣:没有那么理想,但是相比以前好很多。以前客户通过业务系统把数据导出为Excel 文件,把文件发送到聊天里,现在AI就能去理解表格内容。虽然这方面还没有处理那么好,但它具备了这个可能性。
03 
给产品更多耐心,“愤怒的小鸟”不是能被聊出来的
戴老板:我们看到微软、Adobe很快推出了AI增值服务,之前妙鸭相机创始人也提到过,产品推出一开始就要收钱,不然收不到钱。你对商业化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谢欣:这与产品有关,我倒觉得AI没有那么特殊,不管是不是 AI,对用户而言最核心的还是解决问题。
对一家企业或者一个用户而言,如果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改变有限,那他们的心态差别就不会很大。
以往我们做一款产品,会看客户有什么痛点,有一个痛点没有解决好,那我们就把需求做了。但这次完全是新的机会,你说没有 AI 的时候大家很“痛”吗?也没有,都没有这个预期。
现在就不一样了,以Midjourney这类文生图产品为例,之前没有人会想到要把文字变成图,所以它是一个新的机会。
而新的机会是创造出来的,加上产品符合用户内心的溯源,需求原来没有,但是产品出现之后大家觉得挺好,可以变成用户的需求。
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契机,还是要找到这些真的能够带来很不一样的东西。
戴老板:这次飞书有哪些功能,你觉得是特别不一样的?
谢欣:之前谈到的“飞书智能伙伴”就是,在没有这么设置之前,我们仔细看市场上的产品,大家并不是这么做的。
包括选择“伙伴”这个词,我们也想了很久,现在大家喜欢谈agent,agent其中一点就是它有自主性。我们觉得伙伴是比助手有更强的自主性。
助手”往往就是你分配一个任务他去做,而“伙伴”能力强的话,自己就帮你把这事情做了。
因为长期他能看到你能看到的东西,上下文他都懂,他知道你有这个需求,于是自己就做了。
可能在今天大模型能力还没有那么强,功能还没有那么凸显,未来随着底层模型加强,会发现很多事情他自己就可以完成。
戴老板:所以飞书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产品这一端?模型端只要有可以用的就行?
谢欣:是的,我们主要专注产品。而且这次产品有个特点,就是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模型进行配置,任何一方的模型都可以。
戴老板:可不可以这样来理解,就像盖茨形容现在像 PC 机刚出来的时候,那对飞书来说就专注做好“表格软件”,不管后面的芯片、系统是谁的,就把这个表格软件或者文档给做好,剩下适配一个基础设施就行了?
谢欣:是的,其实包括PC机时代,Office 整套产品也起了特别大的作用。
戴老板:现在是不是处于爆款应用、爆款需求会频繁出现的阶段?类似考勤打开这类爆款功能,老板们喜欢或者员工们喜欢,拉动产品下载量快速上升?
谢欣:倒不会那么爆款,这还是挺难的一件事。就像今年一年下来,我们从年初时觉得“哇, AI 会改变一切”,到年底发现真实被改变的东西并不多。
市场上火的AI应用还是年初ChatGPT 、Character.AI这几款,后面有非常多的 AI 产品,但爆款很少。
图片
Character.AI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应用
现在是大家都看到了趋势,而且都认同这一趋势,但受限于大模型能力等各种原因,真正优质的产品比较少。它既是一个确定性的、很不一样的新时代的开始,但又只在那个开始。
爆款出现还需要点时间,就跟iPhone诞生到智能手机上爆款应用出现,中间还有一段时间。
戴老板:所以产品能力特别重要。
谢欣:是的,因为它不是围绕痛点,痛点是你访谈用户就知道,而现在找的是新的可能性,比如愤怒小鸟不是能被访谈出来的,是一家公司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然后把它做了出来。
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想,但是还没有充分把它做出来。
美国其实跟中国也类似,大家很积极的去体验,做了很多东西,但真正带来的改变没有想象那么多,所以对于AI应用,还是需要耐心。
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是一个新的可能性,它不是原有的痛点,而是新的可能性,新的可能性就需要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有了 Zoom、Slack,为何还创办飞书,创业内幕
[2] AI智能超越人类终破解!李飞飞高徒新作破圈,5万个合成数据碾压人类示例,备咖啡动作超丝滑
作者:戴老板
编辑:李墨天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李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