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本草纲目》中国色,她把惊艳的“中国红”带到欧洲……|城市记忆

“'中国红'、'帝王黄'……究竟是哪种红?哪种黄?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其实古人早就凭借智慧创造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米兰小剧场、法国小乡村、奥地利社区里,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副教授邵旻,娓娓与国外同行讲述着中国古法染色的历史和工序。这些年,她在欧洲开设植染工作坊,甚至会现场进行演示,让外国人连呼惊奇。
作为一个致力于让中国传统颜色再现的研究者,邵旻不是奔波在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就是扎根在奉贤朱新村。她在这里承包了农田,不种粮食,却只种一些不值钱的中药,红花、板蓝根、蓼蓝、核桃树、枇杷树……
邵旻在村民口中可是个“奇人”,看着这一簇簇的草药,不了解的人可能会以为她是一位“老中医”,而她却一位研究植染领域的“顶级”博士。
这些年,邵旻“躲”在村里,只为实现她心中的梦想,还原古代中国灰暗文物背后五彩斑斓的世界。为了让最美中国色被更多人知道,邵旻有一个梦想,就是要让世界再次看见中国曾遥遥领先的植染工艺。
图片
“这些颜色居然是用中药材染出来的?真的太惊奇了!”“你能不能现场植染一下给我们看看?”……这些年,邵旻已经在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多国举办了中国古法染色工作坊,很多老外刚开始都不相信中药材居然也能染出这么美的颜色。
为了能让国外的同行更直观地了解古法植染,邵旻跑遍了国外的中药铺,只为买到植染所需要的材料。当她亲自一步一步展示中国传统颜色魅力时,那一刻老外专家们的眼里满是赞叹。
植物染料于中国,远在周朝开始就有历史记载,从大自然中萃取矿物与植物等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正色,再将五色混合后进而获得灿烂的彩色世界。这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却在中国几近失传。
“寻找中国色彩的DNA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邵旻介绍说,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几千年的色彩时代被170年历史的化学时代打败令人惋惜。邵旻坦言,她想做的不是颠覆而是唤醒。唤醒记忆中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的中国红、中国黄、中国青……因为古人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丰富多彩。
图片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诗经》……这些古籍都是植染的灵感来源,“我想通过天然染色的方式,看看这些灰暗文物背后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寻找中国传统色彩的过程中,邵旻仿佛一位翻看秘籍的探索者。
染遍《本草纲目》是最值得邵旻骄傲的故事,她将李时珍所提到的中药染料,一一做了尝试,虽未能全部得到书本里正确的答案,却也详实记录了染色的过程,她还将自己的研究总结成了一本书——《药染同源》。
图片
只有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找到秘籍最终的答案。“这是一件很艰难、很枯燥的事情,但必须得有人去做,工艺的每一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恰恰也是古法植染的魅力所在。”邵旻不断地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尽最大可能还原古籍中唯美的色彩。
看着文字中优美的天青色、冻绿等等未曾见到过的色彩,邵旻如痴如醉地想象着,也就产生了亲手复原的想法,要用神农尝百草般的精神,让色彩复活。邵旻最爱做的是研究中国传统色彩,实践古法植染,还原古代中国灰暗文物背后五彩斑斓的世界。
“植染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织物染色形式,主要利用植物的根、木、皮、茎、果、花、蕊、叶等部位所含的天然色素,将其浸染制成染液。”对于邵旻来说,染色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后面还有很多故事和文化价值。
为中国植染技艺的传承与传播,邵旻讲述着不仅是她自己的故事,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故事,“每一次分享都能惊艳国外的学者们,这也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视角下的中国美学。”
图片
“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都不会觉得累,哪怕是每天待在农田里,自己也会有很多收获。”邵旻不仅是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副教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以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纹样、形制为研究方向。
邵旻原来住在静安区的老弄堂里,因为植物染色需要种植各种不同品种的染草,她在全国各地寻觅种植基地,最后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奉城镇朱新村9组,租下一幢农家小院和四亩地,举家搬迁至此,开始了她的“研学生活”。
在邵旻租住的小院内猫狗依偎,友爱和谐,院外田园静谧,高粱摇曳。 
来到朱新村以后,邵旻天天在农田里摸爬滚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附近的邻居学习种植技术,她要从种子开始研究植物染料。红花、栀子、板蓝根……邵旻的园子里已经种植过十几种传统的染料植物,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各式药材,邵旻有着难以言表的开心。
图片
由药入色是邵旻的初衷。她用亲自耕种、亲手染色的方式,去探寻各式药材的颜色。古代被称为“染发仙方”的核桃树,李时珍有云,“补气养血,润燥化痰”,博望侯张骞将它从西域带入时,知道其好吃,但不知道其竟还有药效,更没想到的是,它的外皮被取名为“青龙衣”,成为了古人染发须的黑色原料。邵旻在药园中徜徉,离她的梦想越来越近。
在植染所需的面料方面,虽然无法使用真正的古代蚕丝,但邵旻会尽可能去用现在能找到的,和古代比较相近的丝织品。“我想尽自己全部力量,努力去复原中国古代染色的全流程。”邵旻说。
在邵旻的工作室里,墙边的架子上摆着一排排透明罐,里面装着来自全国不同时间、地点采集的植物染原材料。屋内的长桌上摆满了已染和未染的线团、纸张、布料、毛皮料,最里面是一整墙书架,上面放满了古籍珍藏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丝织品,墙边形状不一的桶里装着正在发酵的染料,邵旻坦言因为忙着植染,总也没有时间打理。
图片
植染需要沉淀与发酵,植染人亦是如此,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中,邵旻将传承数千年的中药文化与染色技术相结合,从中药的实用功能,上升到美学的高度,让植染绽放出了美丽的色彩。
邵旻表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原千百年前的颜色,让更多的人可以亲眼看到古人的智慧,同时让“中国红”“帝王黄”等属于中国的传统色彩在全球范围内印刻上中国标签。
“戴上手套操作的感觉不一样,把握不了水温和酸碱度,最重要的是,只有亲手触摸过,才能最原始的感受和还原植物染的真正方法和诀窍。”因为天天染布,邵旻手指、甲缝全都是植物染料的痕迹,但她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
“我现在的生活很简单,不需要与外界的人和事过多周旋,在维持生活的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干净。”邵旻认为,如果在研究植染的过程中夹杂了太多的经济效益,那创作研究就会变得非常被动,所以她合理安排收入的来源,尽量做一个纯粹的人。
图片
以前的邵旻,为梦想历经四千余里,前往新疆的边境小镇裕民,与采摘工人一起徒手采摘刺红花,用新鲜的红花样本进行染色试验,并且制作红花饼。邵旻始终保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通过沿袭、改良和试验传统工艺,成功染制了数百种植染色彩,并出版专著《明代宫廷服装色彩研究》等。
在寻找中国传统色彩的道路上,邵旻也会继续回到校园,将这项手艺开设成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古法植染,了解植染染料、染制流程与染色方式,学习植染工艺在宫廷与民间的等级区别等等。
事实上除了老师,邵旻还有着服装设计师、插画师、书籍设计师等很多身份。邵旻曾担任世界戏剧服装大会中国区策展人之一,还是2017年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以及多部话剧、多媒体互动儿童剧、舞剧的服装设计。但让邵旻最骄傲的还是植染学者这个身份,“真正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传承与创新中,才能找到新的生命力。”
图片
在奉贤农村生活的日子里,她和周围的老爷爷、老太太成了好朋友,邵旻发现这里的老人年轻时人人都会纺棉织布,甚至家里还有古老的纺车和织布机。于是,她把这些“没用”的老古董都收了过来,她还打算为村里的老人拍一部纪录片,记录下这份生动的手工艺史。
至于未来,邵旻每一年计划逐步增加染料植物的种类,或许五年之后在这一片小天地里,就能有所有她所钟爱的染料植物了。“我想将这片园子作为我明年展出的场所,让所有的颜色在地里生长,和我的植物一起,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邵旻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