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跻九原 | 家山归梦图

杏苑的文宗楼位于忻州古城西园中轴线上,是园区的主建筑,为纪念金元之际一代文宗元好问而建。先生是我的偶像,五年来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我总是风雨无阻地带上鲜花和一瓶酒前往元墓凭吊先生。
图片
元好问,忻州韩岩人,因曾在遗山(今定襄县城东北)读书,故自号“遗山山人”。他本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魏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始改元姓。唐诗人元结就是他的远祖,元氏后人大多落籍河南汝州。他的高祖与曾祖都曾仕于北宋。他的高祖元谊担任忻州神武军使后,才定居忻州的。
元好问是我国金元之际伟大的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1380多首诗。他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后人称其为杜陵嫡派。作为历史的见证,文学的标杆,精神的疆域,民族的光荣,如同大地上有风情各异的千川万壑,也有波澜壮阔的长河大江,元好问诗作,为我们当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元好问不仅是一代诗宗,也是中国诗史上的杰出歌者。清代文学家兼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中专辟一卷论元好问之诗,认为其是继苏轼、陆游之后的又一座丰碑。赵翼《题元遗山集》的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元好问先生可谓一生“纵横诗史间”。晚年的他回到故乡忻州韩岩村,建起了一座野史亭,潜心修史著述。他曾多次往来于燕赵齐鲁之间收集资料,历尽艰辛,完成了《壬辰杂编》《中州集》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在元墓侧的野史亭上悬挂着清代名人徐继畬撰写的一副长联。联云:撰述辔龙门涑水,憩幽窗疏雨,采摭不遗金源一代留文献;诗歌媲山谷东坡,值沧海横流,宗工无愧风格千秋著典型。该联是说先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采摭金元君臣佚事,记录亲历史实,为后人修纂金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先生的功绩堪与司马迁、司马光两大史学家比肩,先生的诗歌在苏轼、黄庭坚之后独树一帜,那沉郁慷慨的风格完全可与苏黄两大家媲美。
历史上的元好问更是一代廉吏,他初入官场后曾在河南豫西南“三为县令”,在那里留下了好的口碑。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由于金末战争等因素,导致税赋增加,民生更加艰难,有些官吏为了迎合上司,不惜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压榨百姓,以便交出成绩单,作为个人晋升的资本。但元好问则是以清廉为本,以关注民生为要。
2014年9月,忻府区政协考察组一行6人踏上了河南豫西南的行程。这次出行主要是考察先贤元好问在内乡、镇平、南阳“三为县令”的事。所到之处,相关人员讲述了元好问在任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成绩斐然,并带领我们参观了保存完好的内乡古县衙。主人还专门安排演出了一场新编宛梆历史剧《三院禁约碑》。这部戏再现了元好问当年担任该县县令之际,纠正前任弊政、为民伸冤的故事。剧情通过立碑、毁碑、辞官、复官等情节,揭露了一些贪官污吏枉法弄权、欺压百姓的丑恶行径,塑造了元好问勤政爱民、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
看完演出后,当地相关人员说:“元好问在我们这里担任县令已是700多年前的事了,但他的政绩却口口相传下来,先生的这种为民情怀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他的一席话让我们激动万分,一种为乡贤骄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遗山先生在金都汴京进士及第,每日与文人交游酬唱。因久别家乡,先生对家乡思念尤深,便别出心裁地请李遹为他画了一幅《系舟山图》。李遹(1156年-1222年)是诗人,同时擅长书法、绘画,元好问说他“字画得于苏、黄之间,尽入神品”,狂放自负的李纯甫称赞他“墨妙诗工兼画绝”。元好问得到李遹的绝妙画图,如获至宝,借机写了几篇漂亮文章。
元好问在圈中展示了这幅画作后,当时的文坛盟主赵秉文观毕,当即挥毫题诗一首:“山头佛屋三五间,山势相连石岭关。名字不妨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元好问好友刘昂霄也为这幅画题了诗:“万里神州劫火馀,九原夷甫有馀辜。作诗为报元夫子,莫倚家山在画图。”而先生亦写了三首《家山归梦图》诗,借此抒发对故园之思。
其一
别却并州已六年,
眼中归路直于弦。
春晴门巷桑榆绿,
犹记骑驴掠社钱。
其二
系舟南北暮云平,
落日滹河一线明。
万里秋风吹布袖,
清晖亭上倚新晴。
其三
游骑北来尘满城,
月明空照汉家营。
卷中正有家山在,
一片伤心画不成。
这三首诗情感真挚,前后照应,层层递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丝丝牵挂……
此时,面对雄阔高大的文宗楼,我不禁凝神沉思。作为一个生于斯、吟于斯,归属于斯的秀容人,浏览先生书写家乡的文章倍感亲切,阅读先生当年的这些怀乡诗如饮甘醇。如今,他所怀念的家乡,正在致力于复现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景象,打造悠然恬适的“家山归梦图”。(文:张六金)
来源:首善忻府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