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两县禁止“私熏腊肉”:尊重民众传统权利,或可推无烟熏制丨快评

近日,四川巴中两县禁止市民私自熏制腊肉、要求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熏制,官方回应称是为了防止空气污染。一项延续了千年以上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与传统民俗,以环保的理由粗暴禁止,是对民众传统权利的无视,更有设租寻租的嫌疑。
四川巴中通江、南江两县日前先后发布通告,禁止在城区自行熏制腌腊制品,有熏制需求的要到指定的集中熏制点定点熏制,违者可能被罚款。集中熏制点熏腊肉需要收取服务费,而且在通江县宣布的两个集中熏制点中,有一个明确标明只熏制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官方指定集中熏制点,被质疑有行政垄断、利益输送的嫌疑,引起网络极大关注。
11月23日,通江县综合执法局回应表示,冬腊时节熏制腊肉是当地民俗,但熏制时产生的烟雾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为了改善提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因此设置集中熏制点。回应还表示,原通告中一家集中熏制点只熏制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的表述反映出把关不严、工作存在失误,经与企业协商,该熏制点面向社会开放。南江县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也对媒体表示,已经关注到网上讨论,领导正在开会研究,有结果会向社会公布。
不只是通江、南江两县,巴中市巴州区、经开区、恩阳区等地此前也指定了10个腊肉熏制点。而10月份,因腊肉熏制频发高发等导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履职不到位,当地还有4个街道办主要负责人被集中约谈、全区通报。
腊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在黄帝蚩尤大战时就有了腊肉,而《周易》《论语》《礼记》等典籍中都有腊肉的记载。四川烟熏腊肉也有一两千年的历史。最初,做腊肉是为了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而如今,腊肉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对很多四川人来说,腊肉就是家的味道,就是过年的味道。
四川不少地方都有自己招牌的腊肉制品,比如青城山腊肉、广元青川腊肉、凉山冕宁腊肉、北川腊肉、达州腊肉,都是著名的地方特产。2013年,原农业部曾批准对四川达州“万源老腊肉”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然而,随着治理雾霾力度加大,四川有不少地方禁止用传统方法熏制腊肉,很多地方特色产品面临消失的窘境。
烟熏腊肉是已经传承千年的习俗,如今却要因为“污染空气”被叫停,这合理吗?即使烟熏腊肉确实会造成空气污染,但是民众对此是容忍的,那官方有必要一刀切禁止吗?
熏制腊肉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需要科学的评估。是不是熏腊肉一件事就把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拉下来了?或者其实空气污染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因素,熏腊肉只是一个替罪羊?
另外,集中熏制比私自熏制能减少多少污染?根据官方的说法,集中熏制点都建了专用的熏房,配备了相应的环保设备,可以减少污染。那么,集中熏制到底能减少多少污染?环保设备是不是真的能发挥作用?
还有,只是禁止在城区自行熏肉,能对环保起到多大的作用?县城里,很多人的老家都在乡下,城里不让熏,那就回老家农村去熏,不是一样会污染吗?
而强制集中熏制,收取服务费,无疑会增加市民熏肉的成本。尽管官方称集中熏制点只收取成本费用,但因为集中熏制点是指定的,完全没有市场竞争,集中熏制点的老板难免会倾向于多收费。而在制定熏制点的过程中,有没有设租寻租,也是公众关注的问题。
如果用传统方法熏制腊肉确实污染严重,加以适当管理也并非不可以。但管理不是一刀切地禁止自行熏肉,也不能以指定的方式确定熏制点。实际上,不仅大型的熏制企业可以建设专用熏房,增加烟气过滤等环保设施来降低污染,小型的无烟环保腊肉熏制机也早已有了。早在2018年,重庆就出现了无烟环保腊肉熏制机。
根据重庆市生态环境检测中心的检测,使用这种环保熏制机,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从传统开放式熏制的每立方米四五百毫克降低到3毫克左右,油烟浓度从每立方米40毫克降低到0.6毫克左右。这样的小型熏制机只卖两三万块,普通商户都可以买来为顾客进行熏制腊肉服务,甚至有人自己或者合伙买一台,也完全可以。虽然熏制机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是密封的机器可以减少烟雾的扩散,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木材的使用,综合起来,比传统开放式熏制方法也贵不了多少。
重庆市2015年也以环保为名,一纸禁令禁止市民熏腊肉,也曾引起很多争议。而在研制成功无烟环保熏制机后,市民熏腊肉的需求得到满足,空气污染也大大降低,两全其美。
当下,环境保护是政府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但是,环保也不应以公众的生活便利、传统习俗为代价。曾经,有些地方冬天禁止农村烧煤取暖,改用天然气或者电力取暖。但是即使有政府补贴,取暖的成本还是大大高于烧煤,农民不堪重负。有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柴火灶扒掉,不允许烧柴,只能用燃气。还有一些地方,禁止民众在祭祀时烧纸钱,禁止烧纸房子纸马等传统的丧葬品。这些都曾引起极大的争议。
环保政府有KPI,但不能凌驾于民俗、民生之上,毕竟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政府的环保政策措施,要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生活,不应粗暴干涉民众的生活习惯,打断千百年来的传统民俗。
辛省志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