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快评:国考、考研报名人数一升一降,该如何解读?

11月26日,2024年度国考公共科目笔试正式开考。本次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与此同时,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人数为438万,在连涨8年后出现首次下降。(11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与前一年相比,国考报名人数增加约43万人,考研报名人数则减少36万人。这两项数据一升一降,说明了考公和考研各自的吸引力发生变化。
图片
图源:北京商报
一方面,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公务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等岗位优势,以及招录人数“扩招”等带来的机制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考公作为择业首选,甚至就业的“最终归宿”。
另一方面,研究生学历的吸引力相对降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高学历未必能满足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唯学历论”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开始更慎重地看待考研读研的“性价比”问题。
然而,考研“遇冷”与考公“走热”之间,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就业难。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升学和就业是大多数人的主要出路。但是,拿到研究生学历之后,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了吗?
尽管研究生扩招延缓了就业压力,但也导致了很多人因二战、三战消耗掉太多时间和精力,因“上岸”失败而陷入焦虑,更是加速了学历贬值,使得人才市场上的硕士生“一抓一大把”,研究生学历成了起步门槛。求职之难,实际和考研前没有太大区别。
“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人们“清醒”过来——既然“卷”学历依旧“卷”不到工作,倒不如直接考公考编,一劳永逸地完成就业的“终身大事”。国考和考研因此形成了互补关系——“考研考公两手抓”;也有了因果关系——“不去考研的人都去考公了”。
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似乎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但事实上,如果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和认真规划,任何盲目性的选择,都很容易将自己引向新困境。
说到底,考公和考研的底层逻辑一样,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成功“上岸”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还是要在企业、私营机构等地方寻求发展机会,或是通过创业等方式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这也再次说明,考研和考公都不是唯一或“最优解”。年轻人需要多方面拓展自己的发展渠道,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而更深层面上,则需要通过进一步激发市场的活力,去创造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为年轻人提供更公平、更多元的就业环境。
“考公热”“考研热”背后,是年轻人对稳定工作的渴望,也是年轻人就业困境的一大表征。考研和考公人数或升或降,站在就业选择的十字路口,不仅需要每一个人认清前路,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为他们铺垫一条前途光明的就业之路。(正观评论员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