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核基态存在分子型结构,证实!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首次通过实验证实,在原子核基态中存在分子型结构,提供了迄今为止原子核基态中“集团化”的最清晰证据该研究于11月21日发表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作为亮点工作被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杂志在线报道。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等核子组成的量子多体系统,其半径只有原子的万分之一,但其质量却占原子质量的99.9%以上。核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多种有趣的原子核结构,从球形核到变形核,甚至是表面密度稀疏的中子晕核。在这些结构中,质子和中子聚集形成原子核内部的亚结构,被科学家称为“集团”或“团簇”。
渺小的原子核会处于许多不同的状态,其中能量最低的被称为“基态”,其他的被称为“激发态”。科学家们认为集团结构主要出现在激发态中,尤其是在α共轭核(其质子和中子数量均为偶数且相等)中存在。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不仅具有较高的结合能,而且极其“懒惰”,使得原子核内部形成α集团具有能量优势。
原子核基态中的集团结构并不常见。有关基态集团结构的讨论可以追溯到1938年,理论物理学家通过分析α共轭核的结合能,推测铍-8、碳-12、氧-16等原子核的基态中可能存在α分子型的集团结构。但这一理论假设一直未能被证实。
近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合作者以新颖的实验方法,首次证实了在丰中子核铍-10基态中存在分子型结构。
该实验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放射性核束工厂(RIBF)上完成。研究团队通过逆运动学下的敲出反应,研究了铍-10的α集团结构。实验中,0.5倍光速的铍-10次级束流轰击2毫米厚的固态氢靶,束缚在铍-10核中的α集团被质子敲出,几乎不转移任何动量给反应余核, 使其保持了铍-10基态中的集团结构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敲出反应的实验截面与微观模型下的理论预测非常吻合,从而验证了长期以来对铍-10基态的分子态结构假设,即形成α-α哑铃状核心,两个价中子垂直绕核心轴旋转。类似的结构可以在原子尺度上找到,但在原子核基态中非常罕见。
图片
丰中子核铍-10基态集团结构敲出反应示意图(图/李朋杰)
图片
铍-10原子核基态的分子型结构(图/李朋杰)
这项研究首次为原子核基态的分子态结构理论描述提供了实验证据,并为进一步探索丰中子核基态中α集团结构的演化开辟了方向。
这项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香港大学、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日本大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外27家科研单位合作完成。该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冰雅 宋喜群)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冰雅 宋喜群
责编:张永群
编辑:王远方 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