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伊朗艺术家纳思霖:不同的文明需要不断对话和交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姜晓蓉
编者按:丝绸之路,一条跨越古今、连接中外、绵延万里的贸易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84位来自83个国家的艺术家从良渚古城出发,开启了为期一周的“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一路上,他们沉醉于异国的绿水青山,厚重历史与摩登霓虹,创作灵感也随之被中华文明之美激发。
这些天,我们用良渚文化的文创品与艺术家们交换,换来了各具特色的小礼物,也换来了一段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故事与情谊。
图片
纳思霖·达斯坦(左)
来自伊朗的纳思霖·达斯坦(ZAHRA DASTAN),身穿红色的毛衣,头发高高地挽起,我们上前和她打招呼时,她友好地说:“我会说中文。”
纳思霖是伊朗艺术研究院东方艺术研究负责人,也是伊朗著名的汉学家。当我们送给她一本良渚文化日历时,她指着内页绘的玉琮说:“我很早就了解过良渚文明,我太喜欢这个礼物了!”作为回赠,纳思霖从行李箱中拿出一面棕色皮革质地的小镜子,镜子外面是古伊朗国王的头像,“这面小镜子浓缩着我们的波斯文化,希望你们喜欢。”纳思霖说。
数年来往于中伊两国之间,纳思霖对文明交流与融合产生的火花深有感触。说起自己的中国情缘,纳思霖的话匣子一下子地就打开了。爱好水彩画、油画的纳思霖对古老的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想来中国深造艺术。但由于并非专业绘画出生,她退而求其次,在2001年争取到在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汉唐代艺术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
在北京的日子,纳思霖自学中文。2010年后,早已中文流利的她又到中国美术学院跟随美术史论家任道斌从事博士后工作。研读中国古典书籍,临摹宋徽宗的绘画作品,探访古“丝绸之路”商道城市……这些年,纳思霖孜孜不倦地发掘两国友好交往的痕迹。受中国文化影响,纳思霖的绘画风格融合了中伊两国的特色,她曾在伊朗、中国举办多次个人展,也曾多次组织中国名家到伊朗展览与交流。
图片
纳思霖·达斯坦绘画的“丝绸之路”上的藏族姑娘
前不久,纳思霖把自己的博士论文整理成书出版,名为《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这本书的研究主要基于《史集》《列王纪》两部在伊朗很受欢迎的作品,其中有不少描绘景物和山崖的绘画部分都能发现中国元素。纳思霖主要结合13至15世纪这一中国和伊朗官方交流往来频繁的历史阶段,研究中国绘画元素对于波斯绘画的影响。纳思霖发现,在波斯画中经常出现的中国元素有相互缠绕的带有齿状的卷云、断断续续的平原和圆锥形的山、充满动感的人物与动物形象,服装上的褶皱等等。纳思霖说,综合考察伊朗艺术史中绘画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以及现存各种书籍和现存的插图手抄本,都不难发现中国绘画对伊朗细密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图片
纳思霖·达斯坦的宋画临摹
“到过中国那么多城市,我最爱杭州的风景!”前些年,她在南宋御街一带采风时,发现了藏在闾巷繁华中的凤凰寺。在唐朝创建、元代重修的古寺中,她看到了不少记录着伊朗先民在杭州生活的点滴,十分动容。纳思霖觉得,这就是两国人民交往的浓缩和见证。
“现有的文明是历史上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晶,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这种交流和融合在不断发生。”纳思霖说,如今文明的交流仍需要继续,让各种文明在不断对话中融合得更加深入。
图片
纳思霖·达斯坦赠送的波斯文化镜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