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风向重大转变,中立贸易外交战打了两年,中方取得了完胜

最近,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立陶宛,在对华关系方面出现了重大转变。立陶宛一直以来对华“最强硬”的政客、外长兰斯伯吉斯宣布,中国大陆已解除对该国的贸易禁令,而且在谈到中国、立中关系时的态度,与两年前相比有了天壤之别。
根据兰斯伯吉斯向媒体透露的消息,中国已经解除了针对立陶宛的贸易制裁措施,包括立陶宛被从中国海关系统中删除,导致该国企业无法向中国出口产品的措施。兰斯伯吉斯特别强调,立陶宛政府经过长达近两年的“谈判”, 最终中方才同意解除大多数贸易限制。欧洲一些媒体说得更直白,它们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对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的行为果断反击,从贸易和外交上给予立陶宛沉重打击,才有了立陶宛现在风向的重大转变。
图片
(立陶宛外交部长兰斯伯吉斯)
立陶宛可以说跟我们隔了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要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呢?这是因为它作为最早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之一,从独立之日开始,在政治上就全面倒向了美国和西方阵营。但是和欧洲大国不同的是,立陶宛的领导层充满了美国利益的代理人,在政治上唯美国是从,甚至可以说是美国用来在内部牵制欧盟的工具。因此在对待中国和俄罗斯的政策方面,立陶宛一直在欧盟之中扮演最激进的角色,并影响到了整个欧盟的决策。
图片
(美国推动立陶宛冲在反华前线)
在对中国方面,随着美国将中国列为最主要的对手,本来和中国没有什么恩怨和冲突的立陶宛,也承担起了在欧盟中掀起反华浪潮的任务。从十几年前开始,欧盟几个权力机构中通过的几乎所有反华议案,都有立陶宛参与的身影。立陶宛的政治人物从几年前就开始窜访台湾,至今也没有停过。最严重的“踩红线”行为发生在2021年8月,立陶宛宣布允许以“台湾”的名义设立代表处。要知道,其他国家和政治实体的类似代表处都是以“中华台北”为名的,表明它们不承认台湾是一个政治实体。立陶宛此举可以说迈出了危险的一步。
图片
(台湾地区当局在立陶宛的办事处)
我方立即对立陶宛的行为在政治和贸易上予以坚决反制。事情发生后,我方当即召回了驻立陶宛大使,几个月后又宣布将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低为代办级。在贸易方面,我方也对立陶宛实施了一系列禁令,中国企业纷纷撤出立陶宛,中国海关还停止了立陶宛牛肉、红酒等产品的申报,立陶宛对华出口直接下跌了70%以上。在立陶宛设立“代表处”之前,台湾地区当局曾经承诺要在立陶宛“大量投资”,但在立陶宛受到我方惩戒之后,台当局仅仅“意思”了一下,投资根本没有达到立陶宛的预期。并且,由于立陶宛无法将货物直接出口到中国,德国和法国的一些企业,也撤回了位于立陶宛的仓库,德国大陆集团甚至将在立陶宛的工厂转移到了其他地区。
图片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也表示希望与中国缓和关系)
立陶宛在外交和经济上受到了同步打击,可谓感受到切肤之痛。近期,立陶宛开始寻求缓和与我方的关系。政治方面,台湾地区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在不久前窜访波罗的海三国时,立陶宛官员明确拒绝与他见面;经济方面,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进博会,立陶宛也派出了经济部门官员出席,并强调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现出了一定的诚意。可以说,正因为中方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对立陶宛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组合式反制,才在与立陶宛的贸易战和外交战中取得了完胜。
不过,我们与立陶宛的关系没那么容易全面恢复。首先,我方对立陶宛的外交降级并未恢复,这在立陶宛对涉台办事处更名之前是不可能恢复的,这是原则问题,完全看立陶宛当局下一步如何选择。其次,我方对立陶宛的贸易也并未全部恢复,我国企业知道与这样的国家打交道的风险,已经开始主动避险。
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并招致我方的强力反击,从一开始就有帮助美国破坏《中欧投资协定》的意图在里面。在我方刚刚实施贸易禁令的时候,立陶宛立即跑到欧盟去喊冤,称受到了中国大陆的“经济胁迫”。而被称为“美国代理人”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紧跟着威胁称,如果中国不解除对立陶宛的“经济胁迫”,欧盟就会永远搁置《中欧投资协定》。
最新消息显示,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很可能下个月访问中国,与中方进行四年来的首次面对面峰会。推动中欧关系的前进,对于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扩展外交影响力,特别是制衡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有重大意义。因此中方在此时解除对立陶宛的贸易禁令,也是促进中欧关系这个大战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