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之战,9节度使率2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为何被史思明5万人击败

安史之乱进入第四个年头,唐军占据了上风,安禄山早被其子安庆绪弑杀,唐军经香积寺之战和陕郡新店之战击溃败叛军主力,收复了两京(长安、洛阳),史思明以所辖13郡及8万军队与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一同投降唐朝,安庆绪则从洛阳一直败退到相州(治所邺城,今河南安阳市与河北临漳县一带)。
唐肃宗派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军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关内泽潞节度使王思礼、平卢兵马使董秦等九位节度使加一位兵马使合计率军20万人围攻盘踞在相州的安庆绪。
这一战只要唐朝打赢了,安史之乱就可以在这一年结束,但可惜的是,唐军在重大优势面前,居然被史思明击败,史思明又杀死了安庆绪,接管了他的军队,成为安史叛军新的首领,再一次延长了唐朝平叛的时间,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图片
安史之乱
一、战前形势:史思明的复叛
安庆绪被唐军击败之时,派出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前去范阳征调史思明的军队,此时的史思明在部将的劝说下正准备投降唐朝,当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领五千精骑到达幽州时,史思明使有计谋俘虏阿史那承庆,杀死安守忠,吞并了安庆绪的五千骑兵,然后投降唐朝了。
史思明投降唐朝几个月后,再次复叛,原因是唐肃宗听从李光弼的建议,派史思明信任的乌承恩代表朝廷借慰问之机,趁机除掉史思明,这事被史思明知道了,史思明杀死了所有参与此事的将领,然后上书唐肃宗鸣冤,唐肃宗则把此事推给李光弼,表示自己没有参与。
这无疑表达了唐朝与史思明双方之间互相不信任,史思明于是复叛,再次与唐朝为敌,此时正值唐军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安庆绪,安庆绪手中虽然有数万军队,但是被唐军重重包围,迫于无奈,安庆绪派薛嵩(薛仁贵的孙子)向史思明求救,并说要把燕国帝位禅让给他。
图片
史思明投降唐朝后复叛
史思明经过考虑后,决定率军救援安庆绪,史思明此时再次背叛唐朝,只有与安庆绪并肩作战击败唐军,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同时史思明想吞并安庆绪所部,壮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决定插手相州之战。
史思明的介入是唐朝战略决策的重大失败,哪怕让史思明保持中立,不参与相州之战,只要唐军先消灭了安庆绪所部,史思明就是孤军,也难以和唐军对抗,唐朝也命令刚投降的史思明率军南下讨伐安庆绪。
李光弼此时的建议提得不是时候,而唐肃宗派人刺杀史思明的计划对于整个战略来说也是失误,这影响了唐军在相州之战的战略,虽然史思明这个人不可能真心投降,但是当唐军要打相州之战时,正确的战略应该是让史思明保持中立,不要激怒他,至少让史思明不能支持安庆绪。
图片
契丹族名将李光弼
二、魏州失守,节度使崔光远逃走,唐军腹背受敌
当唐军还在包围安庆绪时,史思明兵分三路南下救援安庆绪以对抗唐军,史思明派大将李归仁率领一万兵马驻于滏阳(今河北磁县),在西北方向策应相州,原属于叛军的魏州刺史萧华投降唐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兼任魏州刺史,驻军魏州(今河北大名)。
史思明则率军攻打魏州,崔光远派骁将李处崟抵抗叛军,史思明则派人散布谣言,说李处崟与叛军勾结,崔光远轻信谣言,处死了李处崟,叛军开始攻城,崔光远不会守城,趁夜突围而走,置大义而不顾,导致叛军攻陷魏州,相州东北也落入叛军之手。
经此一战,相州从西北到东北都处于史思明的控制之下,包围相州城的唐军腹背受敌,而最要命的是:唐军并不清楚史思明带来了多少军队。
《新唐书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六十六》:初,郭子仪与贼战汲郡,光远裁率汴师千人援之,不甚力。及守魏,使将军李处崟拒贼,子仪不救,战不胜,奔还。
图片
节度使崔光远丢失魏州,首先退出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当叛军攻打魏州城时,郭子仪并没有派兵救援,按史书的记载来看,郭子仪在汲郡和叛军作战时,崔光远只带了一千人增援郭子仪,作战还不卖力,等到崔光远守魏州时,郭子仪就没派人支援,如果属实,这是郭子仪顾小节,不顾大义了。
三、大将阵亡:节度使李嗣业战死
李嗣业应该是安史之乱时期,唐军中最骁勇善战的将领了,贵为节度使之一,仍然战斗在前线,身先士卒,精神可贵,明明可以在后方居中指挥,却仍然在前线冲锋,这就是陌刀大将李嗣业。
在香积寺之战,唐军步兵差一点就要被叛军骑兵冲击溃败,是李嗣业挺身而出,冲锋在第一线,李嗣业手持陌刀,在阵前迎敌,敢挡李嗣业之刀者,人马俱碎,一度给叛军造成了心理阴影,并鼓舞了唐军的作战士气,稳住了阵脚,为香积寺之战击败叛军立下汗马功劳。
图片
陌刀大将李嗣业战死沙场
李嗣业是镇西北庭行营节度,率领是大唐精锐的安西四镇边军,是平叛的一支重要力量,李嗣业在围攻相州时,因为亲自率军冲锋,被流箭所伤,本来伤势快好了,结果一天晚上听到外面鼓声大作,从病榻上一跃而起,起身就要上阵杀敌,结果箭伤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一代名将,就这样去世。
李嗣业的死是大唐的损失,也导致了相州之战唐军士气的低落,唐军围城几个月了,不仅没能攻下城池,结果连九节度使都死了一个,而且还是如此骁勇善战的李嗣业,为唐军失败埋了伏笔
四、大敌当前,唐军指挥不统一
相州之战唐军数十万军队,九个节度使加一个兵马使,居然没有总指挥,郭子仪虽然是副元仪,但此战不设总控制却是唐肃宗的安排,只派出一个不懂军事,又喜欢以权谋私的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协助各军队,鱼朝恩既没有能力协调,也不懂军事战略,导致这场战役唐军指挥不统一,战略混乱。
图片
大敌当前,唐军指挥混乱
在战场上,各自为战与统一协调作战是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哪怕军队再多,如果各自为战,并不能起到1+1=2的作用,反而只会起反作用,引发军队指挥系统的混乱。
史思明攻下魏州后,按兵不动,李光弼、郭子仪建议分兵攻打魏州,鱼朝恩不同意,唐军与叛军主力交战时,唐军处于不利的局面,各节度使在慌乱之中没有任何协商,自顾自逃走,鲁炅的淮西军和许叔冀的滑濮军最先被叛军击溃,溃兵败逃冲散了河西军和朔方军的阵形,导致一片混乱,战后唐军连友军逃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
唐肃宗不设总指挥就是担心将领专权,有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前车之鉴,唐朝皇帝已经不再相信统兵大将,郭子仪也在此战之后被宦官鱼朝恩陷害而解除兵权,这仍然是唐肃宗猜忌大将的结果,这也相州之战唐军惨败的原因之一。
图片
皇帝派了个不懂军事的宦官监军
五、唐军人数并不占绝对优势
关于相州之战的唐军人数,史书记载并不统一,《旧唐书》说唐军有20万人,《册府元龟》说唐军有15万人,《资治通鉴》更离谱,说唐军有60万人,实际上经过测算,唐军总兵力不超过12万人,这是实数,打仗都会号称,把自己的军队人数报得高一些,有利于打仗。
至于史思明手下的叛军人数也不统一,有说5万人,有说13万人,个人倾向于5万人,史思明的总兵力不过8万人,还要分兵镇守后方,能带到前线5万人已经够多了。
12万唐军对战5万史思明的叛军,还要考虑相州城中还有安庆绪的数万军队,唐军有兵力优势,但并不明显,而且唐军是围城战,按兵书的说法,十倍于敌的兵力可围城歼灭敌军,唐军要分兵围城,然后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打援,兵力并不充足。
图片
唐军人数并不占优势
六、唐军疲惫不堪与战略失误
参与相州之战的9节度使兵力从上一年开始,就一直在对安庆绪作战,从长安打到洛阳,再从洛阳打到相州,唐军紧紧追击叛军,安庆绪一直在逃亡,唐军打了一年的仗,也是极度疲惫不堪,而史思明的军队则是以逸待劳。
相州之战唐军的总战略是:围点打援,重重包围相州,并在城外挖掘壕沟数道,引漳河水淹没邺城,导致城内粮食奇缺,在外围 ,唐军则布下天罗地网,寻找机会歼灭史思明的援军。
但是,史思明很聪明,拿下魏州后,按兵不动,不派出军队大规模救援相州,反而派出小股部队不断骚扰唐军的粮道,杀死唐军的动粮民夫,导致唐军开始缺粮。
图片
唐军战略不如叛军
等到时机成熟,史思明突然亲自率领主力军队攻打唐军,唐军还以为叛军又来骚扰了,不以为然,结果一战即溃,前线唐军一溃败,都往后逃走,后边看到前边的败了,也跟着逃走,根本没有战斗力,缺乏统一的指挥就是这样。
这一战打得相当惨烈,淮西节度使鲁炅身中流箭,帮助唐朝作战的三千回纥骑兵全军覆没,郭子仪率军参战后,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大风,估计是沙尘暴,唐军丢弃辎重争相逃走,郭子仪都无法稳定阵脚,唐军到底有多少损失,也没有记载。
但是在战略上,唐军显然是失败了,其围点打援的战略被史思明识破,史思明采用小股部队骚扰,断唐军粮道的方法,再突然派出主力迎战,一战就击溃了唐军,这是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