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斯”与“雷斯克”之间 究竟隔着多少个雷军?

图片
2013年11月7日,立冬。“诸事不宜”的这天,雷军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Elon Musk是个酷同学》的文章。末尾,雷感叹:“和Elon Musk比起来,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但他干的别人想都想不到。所以,Elon Musk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的硅谷巨星。”
新一代?2011年8月16日的小米1代手机发布会上,或是出于致敬,但更像是惠而不费的公关技巧,42岁的雷以一身黑色T恤配蓝色牛仔裤造型迅即赢得了“雷布斯”的绰号。当然,1999元破坏性起售价,乃至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别出心裁的发布现场选定,都为这次越洋对标加了分。
50天后,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偶像成为过去时。又过了两年,已对于江湖别号甘之如饴的雷军开始畅想“雷斯克”的可能。一想,就是十年,直至2023年冬天再度来临时,小米样车面世。
只是这一次,这位少年成名、鲜衣怒马罕有失败记录的潮儿,这位在互联网企业家与实业家两种形态间自由穿梭的中国孤本,并未顺利加冕。哪怕,同时期那些先锋人物出于各色缘由要么宣布退休要么辞去董事长职务纷纷隐入了幕后。只有雷军,还攥紧着他的“圣杯”站在一线,琢磨着再来一次。
没错,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但从媒体到市场,此刻显然变得异常吝啬。“走着瞧”的窸窣议论四处游荡。而永远一付嘴角上扬15°面孔示人的雷,现在也只能在心底暗暗发狠——走着瞧。
十年。
一个可长可短的时间单位,也是每个凡人定义过去、重拾心境的一段旅程。
十年的十年前,地球上华人区的街头巷尾都在传唱陈奕迅的《十年》:“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
这首歌其实收录于一张名作《黑白灰》的专辑,并不那么阳光。但它诞生的2003年,欲望如野草般在刚刚入世的中国土地上肆意生长。雷军带领的金山软件决定进军网络游戏,该公司推出的“剑侠情缘”网络版最终被评为“年度最佳国产游戏”,并风靡东南亚赚的盆满钵满。
全球同此凉热,度过了互联网泡沫危机的太平洋东岸也在摩拳擦掌。同年,已卖掉Paypal 的埃隆·马斯克在一个公共场合偶然听到了斯坦福大学斯特劳贝尔关于锂电池储能的发言,遂决定投资1万美元支持后者的研究。这,也为他一年后以A轮投资人身份入主特斯拉埋下了伏笔。当然,2002年时,马斯克还创办了另一家日后地球人家喻户晓的公司:SpaceX。
还是在那个标注“非典”的特殊年份,马云与10多位阿里巴巴员工秘密签署了一份英文协议——“淘宝”问世,同步试探性的发布了“支付宝”服务;此时的马化腾,则正忙着推出QQ游戏,并刚推出VIP服务收取费用。在完成对IDG和MIH的股权回购后,腾讯于次年6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
而此时的雷军,已出任北京市政府顾问三年有余。
十年后的2013年,腾讯市值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一家专做内容聚合平台叫做字节跳动的公司却还在寻求B论融资,其百万日活跃用户(DAU)其实不足百万。在腾讯投资部内部讨论时,被看作又一个移动门户的今日头条,被一干盛气凌人的鹅厂高管用Google在RSS订阅业务上的“滑铁卢”作类比。
而小米的是时估值,尚只有40亿美元。同年,特斯拉的股价则从30多美元/股一路飙升至190美元/股。
雷军倒未必在意这些,就像对已躬身入局的华为手机并不视为最大威胁。毕竟,他已经是闻名遐迩的“雷布斯”了。身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东地区代表的雷军,在当年的7月与10月两度拜会了埃隆·马斯克。
在《酷同学》一文中,雷军表示:“和其他硅谷大佬们见面聊商业话题不同,见Elon Musk纯粹是为了兴趣:这哥们实在神奇得几乎‘反常识’。”
图片
借助当年开明的互联网文明,我们得以搜索到”释永信&ChatGPT”语言范式的雷氏灵魂三问——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特担心你的车死机了怎么办?答:死机了不要紧,重启就好;第二个问题:你一再琢磨移民火星的计划,移民火星最大的的难点是什么?答:是能源的循环利用。如果这个能源不能循环利用,你跑到火星上去就没法生存;第三个问题:兄弟你干过火箭,干过汽车,还干太阳能城市,惊天动地的事情都干完了,下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要干啥?答:我要专注的把这三件事情都干好。
啧啧乍舌的雷追问:“这三件事都专注的干成了以后,还想干什么?”马斯克回应:“如果十年后干完了这三件事情,还有精力的话,可能想做飞机,我觉得飞机也需要变革。”
图片
又一个十年之后——2023年11月18日晚9点,马斯克旗下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进行了“星舰”重型运载火箭的第二次试飞,其重型推进器在飞行途中发生爆炸,而SpaceX“星舰”在与助推器分离后则继续飞行。尽管试飞再度失败,技术控马斯克却表现兴奋,在自家社交软件X上第一时间转发消息并表示祝贺。
X?是的。一年前马斯克刚花了430亿美元收购了推特并将之改名。这笔收购费用,相当于同期一个多的小米港股市值。
不要忘记,在收购推特之前,2018年2月20日马斯克还退出了另一家炙手可热的公司—— OpenAI。退出投资后他写道:“我很困惑,当初我捐赠了约 1 亿美元的非营利组织如今为何变成了一家市值 300 亿美元的营利性组织?如今这家公司变成了闭源,不仅攫取大量利润,而且由微软控制。”
直率依旧,只是从当初的1万美元押注到现在的1亿美元捐赠,曾经差点破产的马斯克注定已成为每一片羽毛都闪耀自由光辉的鸟儿。
图片
当然,他更没有意料到,旗下的X在刚过去的一周成为了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730多位追随者递出“投名状”的社交阵地,而微软为770名从OpenAI离职员工“每人”提供1000万美元签约奖金花费的77亿美元,与直接收购OpenAI相比,还是节省了823亿美元——因奥尔特曼逼宫事件后,微软市值短短一小时就增加了1150亿美元,即上演了一场加州零元购的活剧。
边嚼着玻璃、边凝视死亡深渊的马斯克,通过X与一众看热闹不闲事大的推友一起看清了人类社会组织架构成本消化与跃迁的认知边界。马斯克包括雷军,大概都觉得自己才是商业社会中最不攻于算计的那类人——尽管“友商”们坚定认为此二位都十分“鸡贼”。
回首造车初衷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12年10月19日(美国硅谷当地时间),雷军就曾携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斌造访过特斯拉总部。
但那次,他们没有见到马斯克本尊,只是拜会了特斯拉供应链负责人并试驾了model S。
图片
负责牵线雷军一行行程(其中还有一位是近年已销声匿迹的长城会、高山大学创始人文厨)的,是硅谷的猎头Tom Zhang。2012-2016年期间,Tom Zhang 供职于特斯拉HR部门,并成为特斯拉在亚太区的第一个HR。
Tom Zhang后来回忆道:“林斌是我在谷歌公司时的同事,当时我们还开玩笑,两家公司可以互换股票,因为估值都是40亿美元。”
这,也是两家公司唯一的一次重合点。
雷军造访特斯拉,绝非临时起意。据Tom Zhang分析,小米是国内最早做直销模式的公司,而特斯拉是第一家采用直销模式的汽车企业,“从营销角度看,两者很相似,可以取经”。
也对,按美国“定位之父”阿尔·里斯所言,“市场营销是一场观念之争,而非产品之战”。至少在2013年,无论是小米手机还是特斯拉电动车,仅以产品角度而言,远没到“独树一帜”的程度。更大意义上,两者的出位缘于其与众不同的营销革命。所以,当来自资本市场的出价相当,相互之间的确就像“镜中的自己。”
但也可以这样认为,从最初开始涉足手机业务,雷军即意识到要向一家消费IOT平台的规模化演进。那么,小米的产品应该通过何种更有效的渠道获取最广泛的受众,又令他们如群蜂围绕不离不弃?站在2012年末的认知前提下,并未实现的“雷马会”具备十足的必要性。
这,当然也可以看作小米笃定“小米之家”直销模式全球开花的理论认知前提。
至于十年之后,因为疫情阻断和中美货币政策各自调整,导致中产消费红利断裂和资本市场重新估值消费IOT平台的货值,放在当时背景之下还是后话。
此一时彼一时,特斯拉十年中所造就的行业奇迹会在雷军心里激起多少波澜,或许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在2013年,同样身背40亿估值的马斯克,在雷军眼里还只是个挺酷的“大兄弟”。“雷斯克”?暂时还不需要。
历史有时就喜欢开玩笑,“雷布斯”终究没有成为“乔布斯”,那个不需要借助任何绰号的任正非才是心头大患。而榜样苹果更已成为全球第一市值公司。就在2023年11月,一张市值对照图突然走红中国网络。以当月3日为节点,小米的487.5亿美元市值不过是一个长长序列中第二排的成员而已。
图片
(图片来源:格隆汇 勾股大数据 同花顺)
市值已超15倍于小米的特斯拉,也仅不足苹果的三分之一。但有一点不容否定,雷军的判断的确遥遥领先,马斯克果真成为了乔布斯后硅谷乃至美国甚至世界科技企业的旗帜。
要不,试试做一次“雷斯克”?
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CFO林世伟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雷军最初是抱着“小米不做汽车”的心态去做调研。结果发现,“如果不做汽车的话,小米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未来我们的产品构成依然只有手机和智能家电,我们就是一个传统企业了”。
这种危机感,首先发韧于近年来销量疲弱的智能手机市场,同时也来自于遭受美方技术封锁的华为毅然不造车式的投身造车行业。当然,也可归功于库克迟迟不愿光顾苹果加州汽车制造部门。作为小米与华为共同的海外对手,苹果的刻意保守,在新的技术变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图片
时至此刻,更不要忘记所有中外造车大军必须参考的对象比亚迪,王传福应该被视作除马斯克外中国本土严格遵循制造体系闭环自供的第一人。目前,比亚迪港股的PE估值约为20倍左右,但特斯拉的美股PE却早早达到了70倍左右。50倍的估值差,从本质上还是来源于智能化的预期。
夹缝中的小米,如何攻?怎么守?
新一轮十年,面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崛起和初代互联网红利的逐步榨干,苦于耕作消费级IOT平台的小米需要更新的故事来支撑其估值、股价和想象空间。而回望刚走过的十年,作为最后一个亮牌的入局者,雷军首先能够表述清楚的是——小米汽车可能来晚了,但小米之后,中国智能汽车再无窗口期。
但,究竟是生态的价值属性更能赋能小米?还是消费IOT平台的诱惑重新上头?一切未知。
当特斯拉和蔚来都开始反向做手机时,小米的自留地都开始被人直接刨了。马斯克和更谦虚的李斌都明白,进不进这个消费领域构建生态只是时间问题,但做不做得出来手机则是能力问题。而且,还仅仅只是问题其一。
图片
更重要的是,由“遥遥领先”带来的手机消费行业暂时复苏与头部企业利润回暖,是否足以支撑雷军建立全球最大消费IOT平台的野望——自年初至今,作为港股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的小米股价已录得38.6%的涨幅,资本市场是因为消费复苏重新看好终端创新还是另有所图?两说。
至关重要之处,自华为因“不造车式造车”左右逢源以及近期市场爆出鸿蒙生态可能剔除安卓的消息满天飞时,生态的驱动力究竟能否成为小米独有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怀疑。事实上,菊厂在鸿蒙生态优势下每先发一步,每每都会导致小米的措手不及。
讲故事的能力差异
类似狼人杀的游戏,亮明身份是一回事,但怎么向小伙伴们交代自己,是另一回事。
在这一点上,雷军其实一直都很佩服对岸比他小两岁的马斯克老弟。
据说,马斯克的真正导师是笛卡尔。后者一本《谈谈方法》虽然只有五六十页,却完美体现了“人狠话不多,书薄才细读”的真谛。
马斯克曾说过:“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就必须依赖物理学的方法。”他,将如今取得的颠覆式创新成就主要归结于对“第一性原理”的运用。
比如,与其花几千万美元高价购买一枚已经造好的火箭,还不如通过直接购买便宜的原材料来打造一枚自己的火箭,于是SpaceX公司就此诞生;再比如,Tesla早期研制电池遇到高成本难题,马斯克和工程师发现从伦敦金属交易所购买原材料组合成电池只需80美元/千瓦时后,特斯拉在2013年开始自建电池厂。
对此,雷军对马斯克的公开评价是:“对于航天科技、IT、互联网、新能源以及汽车领域的广阔视角,给了他把科技变为现实的强大整合能力。其实,他是软件硬件加互联网,铁人三项。”
图片
雷早在2013年就已经认识到:Tesla跟其他汽车的设计思维和功能服务实现水平对比,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单机本地运算的代差表现。换言之,马斯克从决定造车开始,他的思维就不单是成为新时代的亨利·福特,而是要构建一个车联网。至于打通人车路协同的工具,恰是他的model系列。
相信这个理论前提,没提上雷神之锤的雷先生当时也能想通。只是想到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就如同北京中关村车库咖啡的创业者与雷军本人之间的差距一样,泾渭分明。
哪怕,当仁不让的“蔚小理”异军突起后,这样局面也未能让雷军释怀——时至今日,李斌还在论证换电模式与已投入700亿人民币之间的资金使用效率,何小鹏则在为了AEB的真伪与余承东浪费口舌;面对菊厂自身节气也能伸缩自如的李想,一边劝架,一边则在敲着算盘能不能借此机会多卖几板车现车。
图片
雷军看着气喘吁吁尚在冲刺的大弟二弟,以及刚游上岸扑腾的三弟,欲语还休。当初在交上造车投名状前,都想到了在创业之初拉来他当作金字招牌。作为中国造车新势力最早的代言人与投资人,后者关公面前耍大刀,兄弟们的把式,雷眼神一瞥,看的底透。
Are you ok?作为重要的天使投资人,雷的投资法则被业界归纳为:不熟不投,只投人不投项目,第三是帮忙不添乱。
作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投资人角色,从力挺“三傻”起步到顺为资本如蛛网般布局行业供应链,雷足够称职;可连他自己也清楚,其未能将1999元1代小米手机定义的5%毛利定价模式坚持到底——1999元,作为改变行业规则的创造性极致性价比定价模式,一度造就了小米的最大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雷的开创性定价优势,也是遵循了第一性原理思维。而那些借助顺为资本天女散花般的投资,空有一个“生态”说辞,却无法让资本给出确定的估值,更无法对小米造车给出根本性的协同帮助。
如果小米继续坚持极致性价比路线,并在供应链端遵循第一性原理思维发展至今,所谓的菊米之争,至少能在手机市场上一样演绎出淘宝、京东羡慕拼多多式的成本优势。但越往行业深处走,雷已确认无法复刻马斯克遵循第一性原理思维的行业成本解构,而只能在消费IOT平台的扩张裹挟中不断妥协,不断为其填充必要条件项以勉强支撑这一逻辑的推演。
看破,不说破。当李想从特斯拉模式崇拜上升为华为式敬畏时,真正能够与“神明“们对战并且具备这种来自实战的自知,也唯有雷本人。
此刻躬身下场,雷骑虎难下。问题在哪?从最初的激光雷达到一体化铸造,再到脑机一体,马斯克太能折腾,发展至星舰试飞失败以及马斯克的“反常”恭喜,魔性的他不停为全球的”教众“们上演一场场商业Show——而最让雷军与所有中国创业者们无法承受之处是,失败,早已成为马斯克大Show计划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4月的星舰首飞,全球网友调侃为巨资“烟花秀”,马斯克不以为然。7个月后,星舰发射再次失败,马的态度就是告诉工程师们,试飞无需归零,得到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就已是成功。
Fail Fast,but learn faster——快速失败,快速迭代,这被SpaceX以及整个硅谷奉作前进座右铭。
国内的商业火箭发射从业者认为:“研发过程中,这家美国公司就已开始尝试跳出归零思维,用实飞代替地面验证,放在航天工业而言,这本身就是创新。也只有放手让工程师们去试,才能激发有突破意义的创新。”
技术前端的自我突破,并不会砸烂SpaceX的招牌,反过来,无论是马斯克的人设,以及其旗下各个商业单元,都在这种不断的自我技术分离后得以强化和得到全新的体系输血。
在创新基因上,无论是小米,亦或是更多的中国公司,总是亦步亦趋。甚至到2023年,连学习动力和能力也在极速萎缩之中。
国内本土知名企业(含互联网)
成立时间及创始人一览
1987年
华为
任正非
1995年
比亚迪
王传福
1997年
网易
丁磊
1998年
腾讯
马化腾
1999年
阿里巴巴
马云
2000年
百度
李彦宏
2002年
高德
成从武
2004年
UC
何小鹏
2005年
58同城
姚劲波
2006年
优酷
古永锵
2008年
唯品会
沈亚 洪晓波
2009年
哔哩哔哩
徐逸
2010年
小米
雷军
2010年
美团
王兴
2011年
快手
宿华
2012年
今日头条
张一鸣
2013年
小红书
毛文超 瞿芳
2015年
拼多多
黄峥
制表:孙斌
而要论到天克地刑的反作用力导致的天时地利人和,友商因为封锁走上的反封锁之路上,举半个地球之力招来的芯片盟友以及荷兰光刻机大佬面对未来的供货萎缩,发出“business is business”的论调时,不但雷布斯眼瞅着着急,连蒂姆·库克都束手无策。
此时,不是给不给乔帮主上烟供的态度问题,而是中美两头的中产消费群体与其映射下的全球几大细分市场各自还能具备多少持续购买力的灵魂拷问。
卷 能卷出个大米么?
11月,小米全新战略“人车家全生态”发布后近一个月,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的信息曝光,最迟6个月后就将上市。从战略升级发布会,雷军把打通人(智能手机、设备)、车、家(智能家电)的澎湃OS,作为小米汽车后来者的竞争底气。
生态拼图,已有华为珠玉在前。鸿蒙OS在发布之初就强调了其物联万物的宏大愿景,尤其在车机终端,鸿蒙座舱系统一直以来都是华系界系列车型的一大卖点。澎湃OS可否让已成长为中产阶层的初代米粉“我心澎湃”,除非具备足够的性价比差异性与产品差异性。
图片
从工信部公示文件显示的SU7和SU7 Max两款车型照片和市场信息看,除了“保时米”外形,雷军从吉利搬来的中国汽车工程与设计大拿胡峥楠,已经在他的能力上限中做到了极限超越。
今年8月,已身为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胡峥楠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其驾驶一台表显剩余续航150公里的电车,在车上带着三个人完成一段85公里的急加速/减速旅程后,汽车剩余表显里程还有90公里,百公里电耗仅8.8度电。作为参考,特斯拉新款 Model 3、Model S、保时捷 Taycan的百公里综合工况电耗分别为13.2kWh、17.5kWh 和19.6kWh,即便换做是华为首款纯电轿车智界S7,这个数字也不低于12.4kWh。
胡峥楠的技术与品控能力有多炸裂,可见一斑。作为曾设计出比亚迪F3的一代“宗师”级人物,哪怕是中国造车圈公认造车技术世界工厂的极氪团队,在他离开后都对其佩服有加。胡生的车+雷总的系统+小米的门店,即使面对余承东,亦有一战之力。
为此投入的成本几何?11月20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的2023年三季报显示,第三季度,小米研发支出为50亿元,同比增长22.0%,主要是由于与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相关的研发开支增加所致。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研发支出为46亿元,增长21%,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共投入14亿元。同时,财报披露,2022年,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已投入31亿元。
当然,这个研发费用总额也仅仅是个相对值。回看华为2022年的数据,研发费用总额为1615亿人民币,研发费用率25.1%。而据雷军本人披露的最新的数据,小米同期的研发投入——162亿元,在全国研发投入中占比——0.53%。
图片
此前,小米还宣布了在5年内研发投入超千亿人民币的计划,今年Q3小米研发支出高达50亿,总算是完成了5年内千亿研发支出目标的“季度标准”。在这其中,显然汽车研发投入占了大头。
作为对比,也该回顾下上周华为拆分车BU的传闻,拟引进战投的金额——至少2500亿。
即使如此,能给予胡弹药支援,还得归功于小米各项财务指标的回暖——Q3收入708.9亿,同比增长0.6%,结束连续6个季度的收入下跌(前三季度收入1977.3亿,同比下跌7.6%);整体毛利率22.7%,创历史新高;手机毛利率16.6%,AIoT毛利率17.8%,均创历史新高;调整净利润59.9亿,净利率8.4%。
但亦有财务人士指出,港股财报中的净利润和调整净利润,并不能反映一家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全貌——因此,需要引入核心净利润和净自由现金流两个概念来找出小米的真实盈利数据。
图片
依据核心净利润=毛利-总费用(研发+销售市场+行政)-所得税的算法,2023三个季度,其核心净利润为90.2亿,调整净利为143.6亿,2022年核心净利润为40.9亿,调整净利为85.2亿,2021年核心净利润为155亿,调整净利为220.4亿,从其历年指标看,其核心净利润都低于调整后净利润这一指标。同时,数据显示,小米的净利润率一直都不高,最高点是2021年的4.7%,上市以来利润率都没有超过5%。而2021年则是小米真正的利润高点,当年核心净利润达到了155亿。
为什么是2021年,掐指一算,那时正是华系友商店头全面封盘缺货之时。
作为另一项重要指标,小米2021年和2022年净自由现金流(净自由现金流=自由现金流-股权支付的薪酬=经营现金流-资本支出-股权支付的薪酬)非常差,主要原因是这两年小米存在大量的资本支出和库存较高有关,这两年小米的资本支出都在70亿左右;而最近6年,小米调整净利润780.1亿,远高于核心净利润和净自由现金流,说明调整净利润确实会虚高,不能充分反应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至于今年前三季度,小米净自由现金流从去年的-101.9亿大幅提升至279.7亿,主要源于利润增加,以及库存降低、回款较好。
回暖就是回暖,没有必要因为各种因素强制为小米戴帽子。但上述回暖,也只证明了小米在今年围绕市场份额争夺所作的努力。
战至终局,创新力衰退的苹果,在智能车上的落后,丢失的不单是赛道机会,更是生态缺口和土壤流失,未来其在AI世代展现出竞争力将大不如前。
至于中国本土造车汽车新势力,如果不能够把其用户触角延伸至其他智能终端用户生态里,最终只能停留在追求爆品、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初期和中期阶段被迫参与价格内卷,核心原因即是在生态环节的进化受阻。
图片
2013年开始,小米陆续投资了上百家生态链企业,扶持了非常多的个人和公司,造就了紫米、华米、智米等企业。大到空气净化器,小到彩虹5号电池,小米联合这些生态链打造了无数现象级爆品。但就以很多人最为熟悉的净化器而言,在经营车载净化器售卖与生产制造的若干年中,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其内里也不过一个负离子发生器和几层滤网的成本而已。至于剩下来的成本考验,完全在于规模。
图片
但电动车是一个性质截然不同的非快消产品,即使在产品淘汰加速的过程中,其生命周期可以加速至五年一换。从毛利率高达200%以上的空气净化器,到目前16.6%小米手机毛利率(2023Q3数据),再到20%上下浮动的电动车全球最高单车毛利率,雷军要最焦虑的首先是一年100亿的投入(10年100亿美元)可否打住。毕竟以李斌的实践看,700亿人民币一夕烧光并非臆测。同时,如何维持住十个点以上的手机毛利率,也是小米中短期必须面对的现实。
同样依据其Q3财务数据,其三季度手机销量4180万台,全球第三,市占率14.1%;单价——仅仅996元。依据极致性价比路线,小米或还有自己的市场耕作空间,但若依据面对消费IOT平台扩张裹挟中的不断妥协因素论,“米值”的涨价,依然不到位。
接下来,不知道“保时米”该如何定价。是新生代米粉们投票率最高的十万以下,还是成本控制下不得不摸到的30万价格线?
11月16日,小米在2023年小米IoT生态伙伴大会上宣布成功构建全球最庞大的消费级IoT平台。据了解,小米的IoT平台目前已经连接了6.55亿台设备,其中拥有5个及以上小米IoT设备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300万。而同期,依据新时代王者OpenAI披露的数据,其全年收入仅仅1亿多美元,而其中近一个亿的收入竟然来自于奈飞剧集的改编费用。
在几度拜会行业老友后,2022年10月起,雷军即抓紧了对汽车行业知识的学习。据雷的个人微博显示,截至10月21日,他已看完《汽车和我》《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梦想力》等书,涉及通用、本田、保时捷、大众、奥迪、宾利、布加迪等各类市场的传统头部车企。
至于雷军青年时最爱的一本读物,据说名叫《硅谷之火》。该书讲述的是乔布斯等硅谷英雄们创业的故事。
图片
若干年后雷军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描述:当时看了这本书,我在武汉大学的操场上,沿着400米的跑道走了一圈又一圈,走了好几个通宵,我怎么能塑造与众不同的人生?(见《雷军北京大学“一刻演讲”》,2014)
激荡之时,他给自己立下一个宏愿:“我也要像乔布斯一样,创造一家世界一流的伟大公司。”——从创业初心论,雷军希望自己保有永续创新的连续创业者精神。并且,践行至今全力造车,他至少具备打破自身金身的勇气。
回到认知源头,究竟“雷布斯”与“雷克斯”之间 隔着多少个雷军?
同样从硅谷之火中淬炼而生的马斯克,称对其影响最大的读物为阿西莫夫的《基地》。该书演绎了银河帝国时期,心理史学家兼数学家哈里·谢顿精确计算出人类将进入一个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代。为了应对黑暗时代的到来,谢顿聚集了人类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了一个“基地”,希望其成为挽救人类文明的灯塔。
马斯克看了这部书之后,同样心潮澎湃。觉得自己要向谢顿学习。他认为,假如人类未来面临危机,那么拯救人类文明,将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凑巧的是,《基地》在奈飞上已经也出续集了。而这家OpenAI目前最大金主在圣诞前上演的火热剧目叫做——《鱿鱼游戏 2》。在没有绝对的数据支撑前,先别想着ChatGPT会先灭了谁,每一个游戏参与者,才是事实上的赏金猎手。
也就是在本月初,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作为原告,以“侵害技术秘密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正式起诉了冰零智能科技。冰零智能科技作为小米汽车生态圈公司,背后站着的,正是雷军。
看来,马斯克绝不允许出现一个“雷斯克”——只因为,“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