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半个世纪的中美风云

图片
当地时间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得知基辛格博士去世,享年100岁,我深感震惊和悲痛。我向南希(基辛格夫人)和她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哀悼。这对我们国家和世界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历史将铭记这位百岁老人为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他将作为最珍贵的老朋友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纽约时报》11月29日撰文评价道,这位学者出身的外交官推动了美国对中国的开放,将美国从越南战争中的泥淖中拉了出来,并在冷战时重塑美联的权力体系。很少有人像基辛格这样,既被人称颂,又被人批判。
图片
年轻时的基辛格。图源:《纽约时报》
从集中营逃出来的国务卿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作为一名犹太人,他亲眼目睹了纳粹对犹太人的残忍迫害。15岁时,他来到了美国。基辛格曾回忆:“我在学校里的一半同学和我家族的13名成员死于集中营。”
图片
8岁的基辛格
1943年,他入籍美国,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并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也在该校任教。出于对公共事务的热爱,他开始进入政府工作。
1973年基辛格宣誓就职国务卿时,时任总统尼克松称,这是“将美国视为全球社区一部分的重要时刻,历史上第一次有入籍公民成为美国国务卿”。
“你想让你的国家比你建立时更好。在我私人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更有趣、更充实了。”基辛格曾这样评价自己在政府的工作。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23年11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基辛格博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是中美关系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他长期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先后百余次访华,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作出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将铭记基辛格博士对中美关系投入的真挚感情和作出的重要贡献。汪文斌强调,基辛格博士生前高度重视中美关系,认为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中美双方要继承和发扬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眼光、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按照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回顾基辛格的百岁人生,“中国”无疑是高频词也是关键词。基辛格曾表示,第一次访问中国后,他已有100多次踏上这片土地,“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秘密访华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的特使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正在伊斯兰堡参加晚宴的基辛格“突然肚子疼”。随即,他被送往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远在深山的官邸,以此避开了众多记者的耳目。
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半,基辛格秘密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并于当天12时15分顺利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开始了中美两国关系“破冰”的秘密访问。在这次访问后,中美以著名的“乒乓外交”为序曲,结束了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
1972年2月21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迎来标志性的重大时刻。
图片
1972年2月17日,基辛格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
过去50多年,基辛格曾接受过多位中方领导人的接见,和中国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在2011年发表的著作《论中国》一书中,从历史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包括理解中美经贸交往的漫长历史。基辛格曾表示,“中国人民所说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指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以这个称谓为荣。”
2023年7月,基辛格在他的百岁生日之后访华。基辛格表示,美中关系对于美中两国和世界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他愿继续为增进美中两国人民相互理解作出努力。
图片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基辛格
2023年10月,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度颁奖晚宴上讲话,“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基辛格呼吁美中两国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孙成昊在接受银柿财经专访时表示,基辛格晚年仍不断发出稳定和理性的声音,依然在引领塑造美国战略界对华认知。他在中美关系上,传递出理性态度的同时还在积极寻找中美两国新的合作点,比如人工智能上的合作等等。基辛格一直是站在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来看两国关系。他所思考的角度更多是,两个大国要为全世界做一些什么,而在晚年他也提出了人工智能合作的这个切入点。
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者
1977年基辛格离开国务院后,成了一名多产的环球旅行作家和国际事务顾问。2002年,当时的总统乔治·布什任命基辛格领导一个委员会,调查“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前因后果。但后来因为其他原因,基辛格辞职了。
基辛格在地缘政治方面的著作和建议一直是美国和各国外交界必读书。在美国现代史上,很少有人物能像基辛格这样长期保持如此重要的地位。直到90多岁,他仍在演讲和写作,并向寻求他的地缘政治分析的客户收取“天文数字的费用”。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称,几十年来,每当美国在遇到和中国崛起相关的议题时,基辛格的意见就成为最重要的参考之一。因为他是唯一一位和每一位中国国家领导人都打过交道的美国人。
从约翰·肯尼迪到小约瑟夫·拜登,基辛格为12位美国总统提供过建议,占历任总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他对外交史有着学者般的理解,作为一名德裔犹太难民,终生难改的巴伐利亚口音为他人听懂他的话增加了难度,但他几乎改变了他所接触的每一种全球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肖河在接受银柿财经采访时表示,这位历尽世界风云的“世纪老人”身上有着几个互相矛盾的标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与被舆论指控的“战争罪犯”,最杰出的战略家与谄媚钻营的政客,书斋内的学者和情场上的风流人物。
基辛格在冷战期间,促成了美国和苏联间的首批重要的核军备控制条约的签署。他令美国从越南战争脱身,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批评者却认为,他原本早几年就可以达成这样的成果,因为基辛格一开始就认为美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1969年~1970年,他授权对柬埔寨进行了“地毯式”轰炸;1971年,当美国支持的巴基斯坦军队在当时东巴基斯坦(即现在的孟加拉国)发动种族灭绝战争时,基辛格和尼克松批准向巴基斯坦运送武器;1975年,基辛格和时任总统福特秘密批准美国支持的印尼军队入侵前葡萄牙殖民地东帝汶。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名年轻的哈佛大学教授,他一直主张有限核战争的概念——核战争控制在特定区域内。在任期间,他在核威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他后来承认,要防止有限的核战争升级可能是不可能的。他在95岁高龄时,开始对人工智能驱动的武器的崛起所带来的不稳定性发出警告。
肖河指出,基辛格的现实政治理念缔造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战略,使美国拉近了与中国的关系、脱离了越南战争的泥潭、巩固了对西半球的控制,美国由此得以在冷战中期赢得喘息之机。然而在他去职后不久,现实主义外交和“缓和”就迅速地失去了市场。基辛格在卸任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亲眼目睹美国外交一步步背离他所偏爱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