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到100号人到“拥兵数万”,卡桑旅是如何发展庞大的?

在聊加沙地区战事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到哈马斯和卡桑旅,不太熟悉的网友可能最初会误以为这是两个不同的组织,其实哈马斯是伊斯兰抵抗运动的简称,而卡桑旅为哈马斯属下的准军事组织。
当然,卡桑旅也只是简称,其全称是伊宰·丁·卡桑烈士旅,很显然它是以一个人的名字为代称的。
伊宰·丁·卡桑,1882年出生,曾是反对英法在中东托管统治的阿拉伯运动领袖之一,其在叙利亚对抗法国当局失败后来到巴勒斯坦定居,1935年在英国当局追捕中死亡,他的死亡是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义的导火索之一。
所以,哈马斯下属武装以卡桑之名代称,显然是有指向意义的。
而哈马斯组织的前身是穆斯林兄弟会在加沙地区的分支,其在1987年诞生时,尚未组建有比较完善的军事组织,只有些零散、并不统一的安全、情报分组。
至1991年哈马斯更多地转向武装斗争时,卡桑旅才正式诞生。
图片
不过卡桑旅虽然名称上称为“旅”,却并不是大家通俗理解下“军、师、旅、团”编制序列下的旅,而是一支以卡桑之名代称的部队,所以它的规模可大可小,是有相当弹性的。
比如在1990年代中期时,卡桑旅的规模还很小,全部成员尚不到100人;武器装备也很差,截止2000年时,其军火库中可用机枪尚不到20挺。
在这种背景下,卡桑旅的对以斗争显然不可与今日同语。
该组织成立初期,主要的斗争对象是针对所谓的“巴奸”,随后逐步转移到对以色列的斗争上。其首次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发生在1992年12月7日,杀死了2名以军士兵。
随着卡桑旅活动的增多,该部逐渐为以色列所注意。
在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后,卡桑旅规模迅速扩大,并通过自杀式袭击频繁袭击以色列,其中不乏造成平民死伤,因此被欧美多国列为恐怖组织。
但同时,以色列在镇压巴勒斯坦人时,其实也杀伤了大批平民;而针对卡桑旅的重要领导人,以军更是重拳出击,多名卡桑旅的创建者、武器专家及历任指挥官,均在以军的定点清除中被杀死。
图片
现任卡桑旅指挥官的穆罕默德·德伊夫便曾多次遭遇以色列的暗杀,但自身受创颇重,妻子和2个孩子也在暗杀中死亡。
不过以军的重拳出击还是未能彻底消灭卡桑旅,后者反而随着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的影响力愈加重大,而不断扩充规模。
尤其是在2007年哈马斯与法塔赫翻脸后,双方武装力量发生冲突,卡桑旅在夺取加沙地带全境的过程中发挥极大作用,此后巴勒斯坦地区事实上陷入了分裂:由法塔赫实际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带、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
当然,两者所谓的“控制”程度是不同的。
在约旦河西岸地带,存在有大量的以色列定居点,同时以军警人员可以随意在当地进出;法塔赫控制的安全部队更多的是配合以军行动,而非真正意义上维护巴勒斯坦人的武装力量。
而在加沙地带,以色列定居点和驻军已经在2005年后全部撤出,但以方与哈马斯势同水火,因此在加沙外围建立有武装化的隔离墙,同时在海上也对加沙实施封锁。以色列军警人员虽然不能随意进出加沙,但事实上将其变成了大号的“集中营”。
在这种背景下,哈马斯跟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必然不可能中断。
2008年底到2009年初,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起“铸铅行动”;2012年发起“云柱行动”;2014年发起“护刃行动”,均对加沙实施了大规模的空地打击,同时也进行过地面进攻。
哈马斯彻底控制加沙地带后,卡桑旅的规模更为扩大,同时在武器装备方面,逐渐由粗制滥造向精致化“手搓”方向发展,尤其以大量制造并发射火箭弹为特点,向以色列境内展开普遍攻击。
图片
因此以色列国防军认为,哈马斯所属卡桑旅对以的现实威胁主要是各类火箭弹;以方通过构建防御性的铁穹系统,以及通过强大的空地火力进行“定点清除”式打击,基本可以应对哈马斯的威胁。
双方在2021年间爆发的火箭弹攻防大战基本证明以色列的现行应对体制,大略还是没问题的。
但是以军未曾想到或者说严重低估的是,卡桑旅在跟伊朗主导的“抵抗之弧”进行接触后,开始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一部分破甲装备,并制造出了性能更好的火箭弹;同时借鉴黎巴嫩真主党对付IDF的经验,卡桑旅所属部队也开始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常规战训练。
甚至卡桑旅的部队规模也从组建时的百十号人,扩充到了两三万人之巨,这已经不算一支微小力量了。
可以说卡桑旅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跟现在的部队构成及作战实力、装备、战术已经大为不同,以军之所以在本次卡桑旅突袭中遭受巨大损失,就是吃了轻敌大意的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