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专题】大沈先生的“融汇东西”:中国木雕与西洋音乐盒收藏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在收藏室中介绍自己的藏品。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中新网香港12月1日电  (记者 侯宇)年近七旬的沈墨宁先生身体健朗,喜欢人们称呼他“大沈先生”。初见他是在香港岛柴湾其家族手表公司总部,这里有大沈先生的“世外桃源”:上万件中国古代木雕散发着幽幽清香,数百个大大小小的西洋音乐盒轻轻上弦便能演奏悦耳的乐曲。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打开一个满是藏品的收藏柜。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大沈先生一边向记者展示着满墙、满柜的木雕藏品,一边介绍:“到现在我已经收藏了3万多件传统木雕,香港这里有1万多,其他的我放在了浙江”——生在浙江杭州的大沈先生1980年怀揣30元到香港打拼,1988年后投资回报家乡,因为建筑装修需要中式风格,机缘巧合接触到宁波一带老宅木床装饰用的各式木雕。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些传统木雕在当地几乎沦为“废品”,甚至将被当作做饭柴火“付之一炬”,而大沈先生发现,这些木雕不仅用料和制作工艺考究,而且木雕图案简直就是一个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人物的微缩重现——于是,他将这些当地人眼中的“废品”成批买走,拯救了不少民间珍品,这也成了大沈先生木雕收藏的起源。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介绍一块清朝道光年间的大型木雕牌匾。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大沈先生对于收藏的传统木雕如数家珍:木雕的繁盛期是清朝康熙至道光年间,他的收藏也集中于此。在他看来,这众多木雕“吉子”(木床装饰件)、木雕牌匾、木雕画等很多作品并非仅凭雕刻技艺就能完成,还融入了书法、绘画等多种技艺。制作这些木雕的手工艺人虽然不知其名,但都心灵手巧,那时候的雕工和创作意境今天更是难再寻觅,比如唐诗,每一句都能体现在雕刻出来的画面上;而对一些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的雕刻,也是栩栩如生。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手持一块精致的戏曲人物木雕,向记者讲述当中反映的故事。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为一块木雕进行清扫、上光等保养。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将保养后的木雕挂回墙上并仔细调整位置。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如今,大沈先生著书三册详述自己的木雕收藏,并在桐乡乌镇合作开办“江南木雕馆”,希望把自己经过收藏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再通过更多途径、更大空间,让更多人也能够接触并延续下去。
        “我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经接洽,要把我的一些木雕收藏捐赠出去,在那里展示给大家。”在一面木雕展墙前,大沈先生不无自豪地说。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介绍一块雕满中国传统“二十四孝”故事的木雕作品。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你知道‘价值连城’这个词吧?我给你展示一件真正价值连城的东西。”大沈先生把记者引到一个木匣子前,揭开盖子,拉几下上弦手柄,再拨动开关,清脆的金属敲击声演变成曲调,悠扬入耳。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打开一台价值一座中小型城堡的音乐盒。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这个1875年制作的音乐盒,是英国的一位爵士向瑞士的工匠许以一座中小型城堡作为报酬,专门定制的。原本要7年完成,因为制作困难,最后耗时10年才完成。”
        大沈先生的西洋音乐盒收藏始于2015年,因为音乐盒的机械原理与手表机芯相通,也使制表起家的他对这项收藏很感兴趣。他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音乐盒于1840年至1895年在瑞士制造,这段时间几大瑞士制表家族受制于部分精密零件无法进口,为了生存转而制作音乐盒,1896年手表零件恢复供货后则集体“重操旧业”,停止了音乐盒制作。大沈先生在短短几年间,集中收藏本就产量不多的音乐盒,现今他的藏品数量已经有500多个,将世界上现存的约五至六成音乐盒收入囊中。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打开一台音乐盒,准备进行保养。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正在保养、调试一台音乐盒。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在众多音乐盒藏品中,大沈先生对其中一个1876年产的音乐盒情有独钟:上弦后打开开关,熟悉的中国江苏民谣《茉莉花》的旋律婉婉飘来,而“演奏者”则是头戴小黄帽、长着西方面孔的“人偶乐队”。“这是我众多音乐盒收藏、共计两万余首乐曲中唯一的一首中国曲目。随着1872年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欧洲流行开来,瑞士的工匠便把这首曲子做成音筒放入音乐盒中,再凭着想象制作了这支东方乐队人偶,虽然和实际的东方人有差距吧。”面对音乐盒中这奇妙的东西方组合,大沈先生解释道。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仔细查看能演奏中国江苏传统民谣《茉莉花》的音乐盒。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大沈先生还介绍了一个重磅收藏:拿破仑四世当年为妻子专门定制的一个大型音乐盒,按照拿破仑四世的要求,这个音乐盒配有四层音筒抽屉,15个音筒储存了90首曲目,并且每一曲开始前都有拿破仑四世吹口哨作为前奏。这个1875年生产、尺寸巨大、曲目众多的音乐盒至今仍能正常使用,让人能够重温当年欧洲贵族的喜好,一窥拿破仑家族曾经的辉煌。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介绍“拿破仑四世定制音乐盒”。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正在更换“拿破仑四世定制音乐盒”中的一个音筒。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同时收藏有中国木雕和西洋音乐盒并不是大沈先生的最终目标,如何将两者结合、融汇创新也在大沈先生的视野之内。正因为音乐盒的机械原理与手表机芯相通,大沈先生和儿子钻研其中、汲取精华,把精密机械技术运用到家族制表事业中,同时又创新性地把中国木雕元素融入手表表盘设计中,形成了独特的东西元素相互结合的现代手表产品,让原本远隔重洋,看似毫无关联的中国木雕和西洋音乐盒汇聚在小巧精密的手表之中,“嘀嗒”声中聆听东西融汇的现代新曲。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介绍首次将中国木雕元素融入现代机械表表盘设计时选用的“麻姑”和“寿星”两块木雕。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
        “香港是一个汇聚东西的地方,我的收藏也是汇聚东西,这些手表之中又有东西融合,还挺不错的吧。”在柴湾的这间“世外桃源”里,大沈先生如是说。(完)
图片
图为大沈先生在满是中国木雕和西洋音乐盒的收藏室中介绍自己的藏品。 中新网记者 侯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