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号的爱情陷阱:老年人深陷“互联网弟弟”

图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60岁及以上群体占总网民数量的14.3%,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过亿老年网民的情感世界缺少关注。(视觉中国图)
凌晨三点,瑞弟再次失眠了,他给网络那端的姐姐发去问候,正如几乎每天重复的“早上好”“晚上好”一样,等待姐姐的安慰。
瑞弟说,他和姐姐的相遇是命中安排,他提醒姐姐天凉加衣,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在与姐姐日复一日互诉衷肠后,他的思念是“一缕阳光”,“想化作窗前的月光永远陪伴她”。
瑞弟发来的视频显示,他是一个三四十岁、声线温柔、背影酷似靳东的男人。最近,他父母忽然生病,为了赢得奖金,他决定参加唱歌比赛,就在参赛前一夜,他讲出了自己的为难:
“参加这个比赛有门槛,报名当天的人气要达到要求才可以入围……如果支持弟弟的话,就帮弟弟提升一个人气数据好吗?……姐姐你帮弟弟点喜欢作者赞赏,赞赏188或256都能帮到弟弟。”
2020年底,“假靳东”现象浮出水面,大批伪装成演员靳东的虚假账号,利用短视频、直播手段向中老年粉丝敛财。两年过去,“假靳东”事件余波不断。2023年9月,专门针对中老年人的千万粉丝网红“秀才”被举报偷税漏税、欺诈粉丝,账号遭到封禁。2023年10月,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对八名以假靳东身份实施诈骗者提起公诉。
新一轮的情感收割,手段更加私密,通过公众号大规模添加粉丝微信后,互动转移到私聊或朋友圈中。过亿老年人的情感空洞,让他们掉入陷阱的,又何止一个秀才或靳东?
姥姥恋爱了
董雪如在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订阅号背后的秘密,当时71岁的姥姥已深陷其中。
“我生活天天是这样忙忙碌碌的,知道吗?没事睡觉,看看视频,就这样过去了。我当然想见你啊,怎么想见你啊?你想我,我也想你呀。”姥姥在微信里对一个备注叫“我的一生所爱”的人说。
董雪如翻看姥姥的关注列表,发现了大量名称相似的公众号和视频号——“瑞东弟弟陪伴你”“东弟陪姐姐”“瑞弟温暖相伴”“瑞瑞一直陪伴你”等。公众号文章的标题都很长,比如,“姐,弟真的很着急,要是连这个机会都抓不住的话,弟会伤心很久的”,配图通常是一个男人的照片。
在“瑞东弟相伴一生”的公众号界面,他声称自己将参加唱歌比赛20强,董雪如的姥姥鼓励他加油。随后公众号发来一个付款二维码,并附上一句:“弟弟忙完工作就会陪姐姐唠家常。”
翻看这些推送,会发现这位瑞东弟真的很忙:一会儿要助力比赛宣传片,一会儿成功晋级了,一会儿上电视了,“十万火急,这个时候看不见姐出现,那弟的前途就没了”。
这个帅气贴心的假弟弟在一些人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从留言中,可以窥见粉丝炽热的内心。她们是“莲花”“彩英”“平安幸福”或“明天会更好”,她们说,“姐姐知道了,姐这一辈子认识你,姐姐最开心”,“谢谢你关心我”。
而在她们心目中,这个对她们说话的弟弟可以是任何人。董雪如发现,姥姥将对方当成了自己在现实中的一位暗恋对象。
姥姥是四川人,住在北京,朋友很少。十多年来,在她的住所附近,有一个男人经常组织两三百人一起跳广场舞。这位铁老师经常穿着印有英文字母的花衣服,染金发,会化一点妆,成为中老年人的偶像,称呼她们为“姐姐”。后来,姥姥搬家,不能再去跳广场舞了,改为参加线上舞蹈班,只能在群里看视频。
姥姥坚信,这些消息都是铁老师发来的,理由是只有比她小八岁的铁老师会和她以姐弟相称。“这些(公众号)不一样的名字都是铁老师的化名,都是他的网名……所有这些文章都是为了她写的。”董雪如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姥姥每天要发很多信息,“感觉有特别多的话想说,只要坐下来就会拿着手机躲在屋子里发语音”。有一次,弟弟发来消息,称自己来到了姐姐的城市,看到一个像姐姐的背影,发现不是,很失望。姥姥安慰,“傻瓜,你失望什么,我也在想你”。
董雪如和家人多次劝解未果,姥姥感到厌烦。他们把姥姥带到当地公安局,接受网络安全教育,但姥姥听不进去,只是问警察,能不能找到网上的人。
董雪如的母亲和舅舅只好请铁老师本人澄清。铁老师否认那是自己,并且明确说,没有时间谈恋爱,也不会喜欢她。家人把录音放给姥姥听,姥姥却认定,孩子们在阻碍她,把铁老师逼得太紧了,“他不成熟,他也很幼稚”。
在网络发声后,董雪如的帖子收到了近四千条回复。很多网友表示家人遭遇过类似状况。
一个女孩给董雪如发来私信,称自己的姥姥同样痴迷于这类公众号和企业微信,除打赏外,还会购买对方售卖的高价商品。母亲发现后,一怒之下删除了这些账号,很快,姥姥又重新加回,指责女儿阻挠自己追求幸福。母女关系至今僵持。女孩对董雪如说,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
大批弟弟类账号利用订阅号、企业和个人微信及朋友圈,与老年人进行虚假情感交流,从而诱导打赏。(南方周末记者张锐 截图)
假弟弟卷土重来
董雪如的帖子引发关注后,平台陆续封禁了一些弟弟类账号。
说起这些东弟、瑞弟号,马凯发了火。马凯运营了一批情感类公众号,最近受到了牵连。
马凯的公众号类似情感电台,其中最大的号有3400万关注者,每天发布一段六七分钟的情感鸡汤,“如果你感到累的时候,你该怎么做等等这种情感类的话”。
马凯对南方周末记者强调,自己的账号和诈骗号不同。东弟瑞弟类的账号,“不会跟你说什么情感语录,也不会给你发什么歌,就直接搞杀猪盘”;而自己的“弟”号,依靠情感文案寻求打赏,不会制造假身份、编造假故事或欺骗感情。
他很早关注到这批弟弟类公众号,它们话术统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弟弟参与演唱会,需要人气支持;一类则是生病住院,需要医药费。
从视频号引流到公众号是收割的开始,运营者在视频号评论区留下公众号的链接,又在公众号文章里放置付款码,或者留下企业微信或私人微信。
这些公众号的注册主体大多数是企业。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大批同类账号的注册企业是几家位于海口的百货店,名称为“秀才唱歌百货店”“瑞瑞之百货店”等。据工商信息显示,许多百货店的经营者不同,但注册时使用了同一个手机号。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上其中一位运营者Y。Y名下有四家海南百货店,专门用于注册弟弟类公众号。微信方面规定,一个个体工商户可以注册两个公众号。
Y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的团队一共三人,共计注册了12个个体工商户,从事这个行业近一年的时间,最大的公众号有七八万粉丝,都是通过视频号引流和积累。他不肯透露收入,仅说“赚得不多”。
在电商平台上,只需100元,就有商家提供个体营业执照代办业务,上传身份证信息和手机号,远程实名认证即可。店家称,一个人不限注册数量,申请后不需要交钱存续,也无需担心工商部门查验。
利用虚假个体工商户注册,增加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在行内早已不是秘密。这些公众号成为批量发布信息、批量运营的利器。Y证明了这点,他身在广州,注册的店却在海南。马凯补充,比起一般企业需提交的复杂材料,个体工商户仅需每年花几十元做份年报,上述商家同样提供代办服务。
一款名为“赞扬”的小程序为弟弟类账号提供了赞赏服务。与微信的直接打赏不同,第三方程序通过跳转链接进行打赏,可以规避遭用户举报后被冻结账户的风险。
这款小程序的评论区,仍然有大量姐姐们的留言,“亲爱的宝贝弟你好!中午好!姐姐给你点喜欢作者了,弟弟还好吧,姐姐特别想念你,姐姐这几天家里出了事,所以给弟弟发消息少了,望弟弟理解原谅姐姐,姐是真心喜欢你爱你,疼你和你不离不弃永相随”。
11月14日,“赞扬”发布公告称,该平台无法知道接收赞赏的用户是否存在欺诈行为,并且透露从2023年10月9号至11月4号,某位被投诉用户共接收赞赏超过25万元。受骗金额可能是惊人的。早期这批号使用微信打赏,打赏人数公开可见,马凯观察到,一个来自福建的瑞东弟订阅号团队,最巅峰时,每天收到至少四百个打赏,预计一天收入高达到两三万元;另一个来自河北的订阅号,每天阅读量约七八千,公众号粉丝不算多,被封之前累计赞赏三千多次。据他了解,这类账号起初从福建开始,一直蔓延到广东、江西、重庆等地,持续了大约一年。
这些公众号受到微信封禁后,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手段。他们的企业微信号仍在发挥作用,原本发送公众号链接改为发送“腾讯内容创作平台”的链接,在内容界面,仍然可以放置付款码。而且,如果此前用户已经添加了它们的企业微信,每天仍会收到推送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马凯一直在举报这批企业微信,但是效果不佳。他翻出历史记录,“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的聊天打赏,背后有没有聊天,有没有转账,可想而知对不对?”他认为,企业微信才是流量的真正集中地,“企业微信本来就是营销工具,可以加更多的人”。
Y对南方周末记者声称,如今市场上三分之二的号已经不在了。他不再做类似账号,打算准备外地直播带货。
图片
“她需要爱情,真正的不孤单”
肖琳运营了一个针对年轻人的情感类公众号,最近,后台经常收到一些奇怪的留言。
“你知道吗?我早就原谅你们的,等待着你的真心来接我知道吗?”
“你从我这里走了三年多了,结婚成家立业是正常的,可是我心里还有你的影子”。
一个东北女人从九月起,几乎每天都会发来语音消息,一开始是长串的责骂,后来语气变得温柔。她似乎爱上了一个男人,把公众号当成了对方。有时候,她语速飞快,带着哭腔,开头总是“亲爱的宝宝”,内容反复:你为什么不回来?为什么不回我信息?
肖琳不敢回复,担心打破她的倾诉。
从姥姥的恋爱中,董雪如才意识到她内心细腻的一面。姥姥二十多年前失去了第一任丈夫,之后经历了两段失败的感情。她跟随孩子来到北京,几乎没有上过学,通过互联网开始识字,喜欢看视频号和公众号。
董雪如从小和姥姥一起长大,姥姥刚恋爱时不会打字,念一句,董雪如打一句:“亲爱的老公,我好想你,我爱你,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有时,姥姥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董雪如帮她写了一些模版——“亲爱的,多多吃饭注意身体”“亲爱的,早点睡觉”,姥姥按需要转给对方。
“无论多大岁数的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会孤独,特别是单身的情况。作为亲人来说,你能给予他的关爱只是一部分,她需要爱情,真正的不孤单。”董雪如说,姥姥越来越躲着他们,依然痴迷于和心目中那个铁老师的对话。
王文涵的姥姥也沉迷于短视频。在她的描述里,姥姥是一个朴实、有同情心的人,八十多年的人生中多次受骗,总是轻信那些哭穷、卖惨的故事。五年前姥爷离世后,姥姥忽然闲了下来,生活围绕着儿女,搬来大城市后,和朋友断了联系,很少社交。很快,她开始刷短视频。
她经常看到,姥姥刷着短视频睡去,醒来后继续,她配合着短视频里的AI配音,自言自语。短视频里说,“我能叫你妈妈吗?”姥姥就喃喃回答,“当然能啊孩子”。
王文涵在国外留学时专业是老年学。据她观察,国外很多老年人住在养老社区,有自己的社交圈,而国内的老人似乎更需要情感和寄托。“他们需要被提供一些情绪价值,就是他们是被需要着的,或者他们仍有魅力。”王文涵说。有段时间,姥姥告诉她,她总是梦到自己也要走了。
在《老年人情感关怀与短视频使用价值研究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彭华茂对全国2000位老人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发现,在网络中追逐网红的老人,线下生活中还是“太寂寞,太缺少关注了”。调研时,彭华茂询问受访的老年人,老年人还需要爱吗?绝大部分回答,需要,大部分是孩子的爱,当然还有异性的爱。
彭华茂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网络上提及老人和短视频,总是关于沉迷、土味等,大多是负面印象。一个老人千里追星或直播间打赏,总会被认为是受骗,“老人的高级心理需求总是被忽略,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调研结果之一是,绝大多数老人具备控制能力,而且明白这种补偿实际上不是真的满足,而是注意力的转移或时间的消磨。
在董雪如的网帖下,有位用户留言说,她的姨奶遭遇了同样的情况,陷入弟弟类公众号并偷偷打赏。老伴发现钱的异常后,没收了她的手机,叫来亲戚们一起劝说。操持了一辈子家务的姨奶变得近乎疯狂,大哭,不相信这是骗局。家人找来的警察,被她一口咬定是演员。
最后的解决方案,家人注册了一个假的弟弟微信号,以“毁人设”的方式和姨奶聊天。弟弟不再完美得体,变得粗鲁不堪,打破了姨奶的幻想。最后,姨奶拉黑了这个弟弟号。
(董雪如、马凯、肖琳、王文涵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张锐
责编 李慕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