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独家对话:曲艺家马来法的“功守道”

潮新闻客户端 郑雪
10月25日晚,“我们在‘浙里’成长”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首批曲艺人才汇报演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整场演出收获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是浙江省委宣传部指导、浙江省文联推出的艺术人才孵化培养项目。于2020年启动,目的是为扎实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壮大浙江省文艺发展领军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文艺浙军”。
说起浙江曲艺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浙江曲艺的守护者——马来法。84岁的他不只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原副会长、曲艺专业委员会主任,还是浙江曲艺家协会原第四、五届主席。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曲艺名家,并倾听他的曲艺人生……
图片
马来法高龄仍坚持创作 潮新闻记者 郑景怀 摄
攻心——甘当曲坛一块砖
冬日暖阳,城西马家。
未见马来法之前,笔者心中有很多设想: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曲艺坚守者,他身上究竟有怎样的特别之处?看到他之后,方知艺术确实可以让人永葆青春!眼前这位老人,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聊起他的早年经历、演出创作生涯以及对后辈的殷殷期待,他言语间尽是感恩和兴奋。
本可以在家享清福,但为了培养曲艺后继人才,他毫不犹豫地当起了园丁;为了浙江曲艺的发展,他退而不休,写剧本、开研讨会、协助筹划各种曲艺活动……
60多年如一日,在浙江曲艺这片热土上,他坚守着、传承着,做一片绿叶、一块砖头,默默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无论什么事情,你只要愿意研究,兴趣就越大。”提到自己对曲艺爱好的坚持,他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1939年6月,马来法出生在杭州一户贫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文盲,马来法13岁进一家刻字店当学徒。当时,杭州已经解放三年,刻字店的工会经常组织职工参加文体活动,马来法热爱听相声,看滑稽戏、独脚戏等曲艺节目,受到这些民间曲艺的熏陶和影响,15 岁那年,马来法与本单位一个小伙子合作演出了一出独脚戏,在工会活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一刻,曲艺的种子已经在马来法心中种下。
此后的十多年里,马来法一直专注各类演出,除了继续学演曲艺,他从爱好舞台表演发展到了爱好动笔写作脚本了。也就在这个时候,1981年7月,他被文化部门的领导看中,推荐到了中国曲艺家协会浙江分会工作,于是他走上了专业曲艺组织工作的道路。
自从1981年调入浙江省曲艺家协会担任秘书长工作以来,马来法在组织全省曲艺创作、举办全省曲艺活动、联系曲艺演员、协助管理曲艺事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年365天,几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他都工作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只要曲艺界需要,马来法都会义无反顾地奔去,“只要能为浙江曲艺贡献一分力量,我到哪里都可以”。马来法说,身处繁华都市更应该保护这些逐渐消失的民间艺术。
除了幼时接触曲艺和参加业余文工团活动这样两大因素外,马来法之所以热爱曲艺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 1958年下半年他在业余文宣队参加活动,结识了一位苏州弹词演员。这位苏州弹词演员当时正下放工厂劳动,后来成为他的妻子。那段恋爱史促使马来法学会了弹拨三弦,学会了说唱苏州弹词。
图片
杭州小热晕传承人金一戈表演现场 图片由金一戈提供
守正——剑走偏锋的创作之路
虽然是从爱好入手,以业余自居,然而马来法却比专业曲艺演员有更多想法。他不仅自己演,还动手自己创作。在创作实践方面,马来法深入生活,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他还积极恢复演出浙江传统地方曲种,自编自演了杭州评话《一张照片》《赵永刚虎穴除奸》《爆炸军火》《练兵场上》《威震爷台山》《周总理来到楼外楼》《茅山风云》等曲目,曾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大奖,特别是短篇杭州评话《茅山风云》,获得《曲艺》杂志编辑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举办的1976年10月到1979年12月期间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二等奖,并被收入《全国优秀短篇曲艺获奖作品集》,还被改编成了连环画。
细品马来法的作品,既有传统曲艺的根,又有新时代的意,他用作品反映生活,又用理论文章总结探索,两者相互支撑,互为因果。小视角、大视野,小人物、大情怀,小细节、大意味,小事件、大格局,小情调、大智慧,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得到巧妙结合。
“跟你们讲个故事,那时候我带队到内蒙古演出,当时是让翁仁康唱的绍兴莲花落,由于绍兴方言内蒙古人根本听不懂,当晚的演出很失败,观众反响很差。第二天,我找来翁仁康商量,跟他说,让他把唱词改成‘普通话’版绍兴莲花落试试。没想到第二次演出很成功。因为观众都听懂了演员在唱什么。” 说起这段往事,他开怀畅笑起来。
对于自己热爱一生的曲艺,马来法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希望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聊一聊对当下曲艺发展,经典曲艺内容的看法。
几十年来,他把对曲艺的热爱和执著,融入了他的基因。
图片
绍兴莲花落表演 图片由金一戈提供
道法——希望曲艺能薪火相传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下,曲艺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 如何把曲艺的根保留下来,让各地曲种“活下来”?
“我对我们浙江曲艺的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浙江有2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有24个非遗类曲种,在全省就有27个保护责任单位。”马来法说,浙江是中国曲艺的重要发源地和繁盛地之一。从南宋瓦舍勾栏书会才人的出现,到新中国曲艺创作演出的繁荣,浙江曲艺延绵千年,曲种样式繁多,曲艺说唱不断,曲艺书目曲目及各类说唱艺人层出不穷。
“曲艺最大的特点是用口语说唱故事,它和民俗文化、区域文化密不可分。”他告诉记者,历史上,浙江曲艺说唱样式有近百种,同一曲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提到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马来法说,社会发展,许多曲种已逐渐消亡,找不到史料和文献记载,有些甚至连地方传承人都已消失,仅存在于部分当地老人模糊的记忆中。所以想要传承创新,首先得要先保护这些曲种。“浙江现存还有60多个曲种,想要保护这些曲种首先要理清当地的文化背景,再去寻找、挖掘历史文献以及地方曲种的传承人等,去记录不同曲种的特点。而这,也是最困难的一点。”马来法说,除了抢救保护曲种外,当下曲艺人还需要面对的是怎样去适应新时代曲艺的发展。
“我认为曲艺创新一定要用新时代的话语,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词。”他认为这就需要曲艺工作者对传统曲艺节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
“就是唱词结构上要今天的观众能接受。其次,唱腔上要丰富,曲艺语言上要有时代感。这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它得根据今天的需要加以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在坚守中创新,正是多数浙江曲艺人的选择。杭州小热昏、绍兴莲花落、温州鼓词、金华道情、宁波走书、湖州三跳……等以创新的表演形活再次跃于当今舞台。这些深植老底子文化和故事的民间曲艺,穿越时代的喧嚣,以新声焕新生。
地方曲艺承载着故土的乡音与乡情,是浙江的文化现象,记录它、留住它,同时改变它,是为了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护浙江的文化根脉。
60多年来,马来法的这份坚守与情怀,让我们看到了浙江曲艺的精神和希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