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馆长王相星: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核聚变?丨封面科技会客厅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车家竹 谭羽清
位于乐山肖坝路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乐山基地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内,藏着一座国字头的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核聚变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对公众开放的核聚变博物馆。
图片
中国换流器三号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内展示了我国第一个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可以说它是见证了中国核聚变梦想起飞的装置。
近日,中国核聚变博物馆馆长王相星接受封面新闻专访,聊了聊在核聚变博物馆能干点啥?
核聚变是未来能源
2023年8月25日,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再次刷新我国磁约束聚变装置运行纪录,首次实现100万安培等离子体电流下的高约束模式运行。
图片
基地全景
核聚变,是一种核反应的形式,即轻原子核(例如氘和氚)结合成较重原子核(例如氦)时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太阳内部便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类似的核聚变反应,从而源源不断地发出光和热。
“为什么我们要发展核聚变?”王相星解释,“受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将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一升海水里边提取氘发生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完全燃烧产生的能量。”
核聚变博物馆看什么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是依托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旧址而建,但在博物馆里可看的不仅仅是环流器一号。
据王相星馆长介绍,在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不仅能了解到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历史,还能看到一些现代化的设备:“比如说最顶尖的中国环流三号的预制件,预制件当中的D型线圈,还有中心柱等等。”
图片
王相星在首届川渝科普大会上留影
所谓预制件,就是提前做出的一个科学装置。科研工作者们利用这个预制件率先进行针对这个科学装置的试验,特别是极限值的试验。在进行了极致的试验之后,科研工作者们掌握了科学装置的极限数据之后,在正式的装置上就会在一个安全的数值范围内进行实验。
而这个预制件虽然不能最终参与人造太阳的试验,但是也会成为博物馆的宝贝。“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环流三号的中心柱,里面涵盖了非常多的技术。我们现在的中国环流三号的水平,在国际上是一个处于领先的水平。”王相星说。
弘扬科学家精神
“我们经常说,有的人一辈子干了一件事,获得了成功,应该是有着无限荣光,但是我们的核聚变科学家,隐姓埋名,仅仅也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王相星馆长说的这个人,就是李正武院士。
李正武院士早年留学于美国,当学有所成决定回国参加建设时,却同钱学森一样遭到了美国当局阻挠。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李正武同钱学森、何国柱、许国志等人同船返回祖国。
图片
屏风
回国后,李正武被安排在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他率先提出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1965年,适逢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此时,李正武教授和夫人孙湘都已年过半百,为了科学强国的梦想,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条件艰苦的乐山,成功主导研制出中国的“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一号。
“李正武院士放弃了美国优渥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他说,主要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强大。一些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本来可以从事别的行业,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他们却选择了核聚变的研究。这是一项需要几代人为之努力的事业。有人曾经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干这一行的时候,他们说,祖国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王相星说,
而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们也把他们的精神传到了下一代。“如果到我们的博物馆来看看,从现在的中国环流三号上,可以看出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
大家无需谈核色变
中国核聚变博物馆建成以来,每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数万人参观访问,是一个重要的科普场所。
图片
中国换流器一号
王相星认为,对于公众进行核知识的科普非常重要:“有的人谈核色变,实际上大可不必。核能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目前也运用在生产之中,特别是在杀菌的方面,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过辐照杀菌的食物并不会有辐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
而做科普的最重要秘诀则是要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讲科普并不是讲科学,要让你的听众能够理解,需要将高深的内容简单化。”
图片
中国换流器三号
王相星举了一个例子:“‘人造太阳’的名字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有专家认为地球上受控核聚变和人造太阳有一定的差别,叫‘人造太阳’不够科学。但是这个名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好理解,就是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如果叫做‘受控核聚变’、“氘氚反应”什么的,科学是科学了,普通人搞不懂,就不能很好地起到科普的效果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