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工程交出高质量答卷!今年上海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全部完成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12月6日报道:滨水步道、枫香景观大道、复合立体步行廊道、桥下景观空间……在苏河湾滨水共享空间,居民可以享受“一步一景”、惬意舒适、全龄友好的慢行体验。这是上海打造“宜行宜骑、全龄友好、活力四射”的慢行交通网络的一处缩影。
2023年,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被纳入民心工程。东方网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今年全市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和14个慢行示范区创建已全部完成。
漫步堤畔感受“苏河之光”
6.3公里长的苏河湾地区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素有“黄金走廊”“沪上清明上河图”之誉。昔日辉煌今日重现,一批高能级企业已在此地悄然集聚。位于静安区北站街道苏州河畔,有一处“苏河湾慢行示范区”,面积约4.8公顷,是一个集生态绿地、里弄文化、时空天桥于一体的城市休闲标杆。
图片
苏河湾慢行示范区
记者在苏河湾慢行示范区内看到,这里的道路设计颇为精细化、人性化,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高度没有落差,方便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通行;在重要节点、重点区域设置花箱等隔档装置,引导车辆改道绕行,逐步形成“慢行”习惯。
图片
苏河湾慢行示范区
此外,慢行区域的空间设计还带着一抹“艺术气息”:高低不一的石板墙上刻印着“苏河之光”,向市民“诉说”着苏河湾的前世今生;“无竹”“清波碧影”等艺术空间装置,吸引市民驻足打卡。
图片
苏河湾慢行示范区
除上述特点外,苏河湾慢行区域最具特色的还是“亲水性”。然而,为了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设计建设之时却是下了一番大功夫。“为了让市民能更近距离地感受苏河湾的水岸特色,打破原本苏州北路’临河不见河’的旧貌,原本5.2米的防汛墙被后移了一段。汛期来临前夕,我们也会推出相应的防汛措施,确保市民安全。”静安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市政科科长应立仁在接受东方网记者时介绍。
民心工程年底交出亮眼答卷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背景、人民城市建设理念下,慢行交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22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坚持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优先发展”的战略取向。2023年,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体验提升被纳入民心工程。
据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设施运行监管处副处长王冠男介绍,今年上海创建了14个慢行示范区。其中,黄浦、静安、虹口、嘉定、青浦、宝山、金山、崇明依托水系资源,打造“滨水亲水、水城融合”的慢行示范区;长宁、松江、奉贤以生态绿地为底图,描绘“开放共享、悠游畅然”的慢行示范区;徐汇充分发挥体育公园氛围优势,塑造“休闲健身、动感活力”的慢行示范区;浦东围绕高端商务商业资源,打造“立体复合、互联互通”的慢行示范区。
另据了解,今年上海220个慢行交通体验提升项目也已全部完成。
网络完善类项目42个,慢行出行更加畅通。打通34处慢行断点,新建18座跨阻隔桥梁或地道,共计新增约29公里人行道和约28公里非机动车道。另设置光复路(南北高架-西藏北路桥)、北苏州路(西藏路桥-河南路桥)2条非机动车专用路。真光路桥是跨苏州河的重要骑行通道,建成后,连接了苏州河两岸的剑河路和真光路,打通了通行阻隔,缩短了通行时间。市民沈先生告诉记者:“方便多了!原来,我们要绕行将近1公里,现在骑车2、3分钟就能到了。”
图片
真光路跨苏州河桥
空间融合类项目84个,市政道路与其他空间转换更加紧密便捷。新增立体慢行设施12处,慢行与蓝绿、街道、桥下空间融合整治72处,共涉及约20万平方米融合空间,其中立体慢行设施面积约5万平方米。作为立体慢行设施的典型,黄浦区董家渡花桥一端连着外滩滨江,一端连着位于董家渡核心区的商业体与办公楼。如今,市民可以通过美丽的“空中花廊”,从董家渡老城厢腹地直达南外滩滨水空间。
图片
董家渡花桥
设施提升类项目94个,慢行设施更加安全友好。更新人行道约34万平方米,增设完善盲道约82公里,人行道缓坡改造约450个;更新非机动车道约15万平方米;增设改造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约160个,设置改造右转保护区约280个,优化非机动车停放泊位约29公里,完善慢行指引约300个。杨浦区江浦路(长阳路至平凉路路段)试点了机非分隔端部警示标志、港湾式车站彩色铺装、非机动车道分车道布设等方式,让慢行交通出行更加安全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