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周刊·悦读|给书安个家

图片
文|马珂
冬夜围炉读书,读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书房记》,颇多感慨。书中记录了南京大学40位学人的书房故事,讲述了他们的藏书之趣。
热衷于阅读的人,买书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书籍多了,就想给书找个安身之处。在我这些年的经历中,多次给书安家的情景,可谓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儿时爱看小人书,为收纳一本本巴掌大的连环画册,我起先找了个纸盒,将小人书藏身其中。当年因生活困难,人们缺衣少食。连老鼠的生存都遭到了威胁,它们常于夜间觅食不得时乱咬乱啃,藏书的纸箱难逃厄运,没过多久就被老鼠的利齿啃破,有几本小人书还被啃得残缺不全,无奈中只好另想办法。爷爷是位抗战老兵,曾在部队运输连开车。转业回乡时带回了一只铁皮工具箱,平日里装了些零碎的东西。某天我向爷爷提出,要将那只铁皮工具箱用于我收纳小人书,避免鼠患。爷爷欣然应允。于是,我将一本本小人书转移到了铁皮箱里,为它们找了个安全的家。
上初中后,我随做教师的母亲到外地读书。母亲任教的乡村小学有间空教室,里面堆放着杂物。当时学校只给母亲分配了一间住房,住房里摆着一床一桌。因母亲每天要用桌子备课和批改学生作业,我便灵机一动,提出自己从中学放学回来后,可以去那间空教室学习。母亲觉得主意不错,便向校长提出申请。反正空着也是空着,校长也就答应下来。我找了个周末,从堆放在空教室里的课桌椅中找出两张较好的课桌摆放在黑板下方,然后将多余的课桌椅及杂物整理到教室后方,再清扫干净窗户和地面,一个有简易书桌和书案的学习场所就此成型。我将手绘的课程表贴在墙上,把书包里的课本整齐地排列于桌面,每天按课表带书本去学校上课,书包再也不像以前那么沉重了。我还去商店买了一把黑色的永固牌弹子锁,只要出门就立马上锁,保全了室内的所有书籍。在那间又空又大的教室里,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课外读书时光。
拥有书柜是在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当时只有一间住房,于是买了个书柜置于室内。我将书柜分成几个区域,最顶层置放大学时期学过的专业书籍,中间摆放喜爱的文学作品,底层罗列着工具书和一些闲杂读本。当年正值文学空前繁荣的时期,秉持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信念,我的业余时间基本在房间读书和写作。也正是那段日积月累的阅读时光,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逐渐成长为一位省级报纸文学副刊编辑乃至作家。
在有过多种为书安家的非正常经历后,如今的我已经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的书房。书房中除书桌、书案、书架,还有两面依墙而建的落地书柜,整齐地摆放着各类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以文学作品居多。尤其在我多年的媒体生涯中,结识了诸多作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常收到他们的赠书。为此,我专门设立了存放赠书的书柜,并贴上“特藏书柜”四个黑体大字,把散落在岁月中的那份书香情缘集中珍藏。
特藏书柜中,有我在北京做文化报纸时采访过的汪曾祺、王洛宾、浩然等大家的赠书,也有我采访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社会名流俞敏洪等人时所获的赠书,还有作家编辑和文朋诗友所赠书籍。近年来,我为诸多新老作家写过不少文章,韩少功、毕淑敏、李少君,以及我省有成就、有影响力的作家如谭谈、彭见明、向本贵、水运宪、蔡测海、谭士珍、廖静仁、王跃文等,他们都有签名本珍藏于我的特藏书柜。
阅读是提升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最佳途径。一个人的房间里要是没有书籍,相当于没有窗户。以书为伴,给书安个家,是我此生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