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鱼雷爆炸,库尔斯克号尸沉大海,幸存者关闭反应堆后缺氧而死

引言
在2001年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也是普京任期的第一个年头即将过去的时候,彼时尚年轻的他说,“这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其中的悲,毫无疑问包括库尔斯克号失事:最先进的潜艇葬身大海、188名军人全体罹难。这是普京上任初期遇到的最大危机之一,莫怪强人如他也会发出如此感慨。
在2000年8月的演习中,这艘集众多先进技术于一身的潜艇突然与基地失去了联系。随后,它被发现静静躺在海底,最有可能有生还者的第9舱也已都是尸体。
事后,专家们最担心的核泄漏并未发生。通过各种资料去还原事故发生的过程,原来是那些在爆炸中存活下来的艇员放弃逃生的希望,关上了反应堆。
图片
(“库号”)
一、声名远扬的核潜艇,军演中失去联系沉海底
2000年,年轻的新总统上台,谁也不知道在他的带领下在三叉路口徘徊的俄罗斯会走向哪里,也没有几个人看好这个从政经验不多的“小个子”。
8月中旬,普京正在度过他难得的休假时间。但,没人能预料到正是这个八月,一场涉及到国内和国际各种关系的巨大考验即将来临。
在和平时期,军演是军队检验训练成果、保持战斗力的一种重要方式。8月,俄北方舰队出动了30艘舰艇云集在巴伦支海,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演习。
与此同时,北约等国家和组织的舰艇也悄悄潜入,水下水面天空全方位立体监视着演习的一举一动。其中,他们重点盯梢的目标是被称为Kursk的库尔斯克号。
图片
(Kursk模型)
它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完成设计,1994年下水、1995年初正式服役。不仅以核为动力,有着众多独一无二的设计,还装备了事发之前尚未曝光的秘密武器,受到各国的关注。
1999年,科索沃爆发战争时美国舰船在附近游弋,库尔斯克号奉命前去监视。它凭借着自己优秀的降噪能力和侦探技术,成功完成了这一重要任务。
库尔斯克号上的艇员,曾多次得到海军司令的高度表扬。武器好、艇员职业素养高、指挥官根纳季经验丰富,它是当之无愧的主力。
这次演习,它是水下战斗的指挥,因而艇上除了原本就有的成员还有十一名来自舰队的人,包括坐阵指挥的高级将领。
图片
(Kursk)
军演在十号正式开始,它非常顺利的完成了导弹发射攻击目标的任务。此时,一切都还正常。12日,根纳季向舰队报告他们已经发现了任务目标,准备进行追踪并展开攻击。
但随后,与库尔斯克号的联系就中断了。附近的舰艇听到了从它所在区域传出来的爆炸声,还以为这是在按照预定方案发射鱼雷。
“或许是通讯出现问题了”,舰队保持每隔半个小时进行一次呼叫。但在规定的上浮报告时间,它仍然没有如约出现。
舰队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故障问题,立即着手开始搜寻工作,并向上级报告。
图片
(Kursk)
后来,专门用来在深海中进行营救的“警钟”号,率先发现了艇身上印着大大的K141的核潜艇。那时,它已经沉入了海底,但敲击内壁的信号表示里面上有人存活。
此时,挪威才意识到他们在12号上午11:点30分左右所记录到的两次“地震”波,其实是这艘名扬世界的核潜艇爆炸所产生的波动。
二、艇员遇难举国痛,危急时分关堆显悲壮
当天晚上,海军领导与专家研究后认为,该潜艇已经进水无法自行上浮,艇员也很可能出现了伤亡。
司令要求尽全力营救,但是大家都明白想在海底营救一艘长100多米、重1万多吨的大家伙何其艰难!
图片
(Kursk)
俄方提出的第一个营救方案是把救生艇沉入到海底与潜艇进行对接,他们有着独步全球的对接技术,早在80年代就成功进行人工对接挽救了失事的空间站。
但这一次,实施了七次都没有成功。
一来是受到海况的影响。这片地区同时受到两个大洋的冷暖气旋影响,是气候变化最复杂的海域之一。当时,风急浪高水下又暗,给救援增加了很多难度。
二来是潜艇的对接口变形了,似是受到了撞击。这也是后来,北约潜艇撞击导致库尔斯克号失事这一说法甚嚣尘上的原因之一。
对接失败后,俄方变得束手无策起来:他们没有深水潜水员!这原本是必要的救援训练,但在苏联解体后那段混乱的时间里很多训练都停止了,导致了如今尴尬的局面。
图片
(Kursk同级潜艇的视图)
向外界求援?巴伦支海毗邻挪威,他们有着优秀的潜水员,足以完成这个任务。
然而,由于这艘潜艇上有太多不能为外界所知的军事机密,俄方一直在犹豫。在他们的纠结中,艇员生还的希望越来越小。
可那是一艘核潜艇,上面携带着3吨核燃料,一旦发生泄漏,不仅仅是巴伦支海及周边的国家,全球都将会受到影响。
在艇员的家属和国际舆论的关注下,俄方终于接受了外国的帮助。
图片
(Kursk)
21日凌晨,第9舱的封闭门被打开之后,人们发现里面灌满了海水。下午四点半,在舱中发现了一具遗体。至此,救援宣告结束,因为大家都很清楚里面的人已经全部遇难了。
这个消息向外界宣布了之后,举国陷入悲痛;当外国军事专家指出,是幸存下来的艇员关掉了最危险的核反应堆,这件事情就显得更加悲壮了。
因为,这背后的含义是那些军人主动放弃了逃生的希望:没有动力就无法启动逃生舱,就只能被动地把希望寄托在外界。可他们,又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其实根本不具备单独救援的能力。
普京下令把23日定为哀悼日,然而家属们坚决要求在遗体打捞出来之前不举办纪念活动。
图片
(普京)
总统向他们保证,一定会把艇员们都打捞上来。但他们却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年多;他们有的是新婚妻子,有的是年迈父母,还有的人没能等到遗体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就撒手人寰。
选择打捞潜艇而非遗体,倒也不仅仅是基于军事保密的需要,还因为潜水员们很难完成打捞工作。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心理承受的原因。
临死之前,尤其是窒息而死的人往往会牢牢抓住身边任何可以抓住的固定物体。第9舱的艇员就是这样,而且抓得非常紧,人力难以把他们分离开来。
再加上长期浸泡在海水中,遗体肿胀不已。想要把他们打捞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连接在一起的肢体切割下来。
图片
(Kursk)
仅仅是看到船舱内的惨状就已经遭受到巨大冲击的潜水员,显然是不具备进行这种操作的承受能力的。
然而,打捞潜艇的难度可想而知。库尔斯克号并不是第一次失事沉海的潜艇,好几个国家都发生过类似事故,但它们大都是至今仍躺在海底不为人知。
三、潜艇历经艰难得打捞,艇员遗体遗书见天日
打捞工作很复杂,俄罗斯请了英国一家大型的专业公司负责。但由于十月份海况恶化,且需要时间制作专门的工具把潜艇的舱室按要求分段切开,所以正式开始的时间推到了第二年。
2001年8月底,打捞工作开始。在定做的巨大锯子断裂了好几次之后,第1舱终于被分离下来。接下来,俄罗斯和雇佣的打捞团队将兵分两路,分别打捞第1舱和剩余舱体。
图片
(打捞Kursk的船)
10月8日凌晨,随着起吊指令的下达,库尔斯克号缓缓地离开了满是淤泥的海底。
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在它开始移动后没多久就传来了清脆的断裂声音,工作人员全都吓了一大跳,担心舱体是不是断裂了。所幸,最终证明是虚惊一场。
就这样,在驳船的拖动下,库尔斯克号已半浮在水面以下的状态被脱离了事发海域,前往早已为它准备好的干船坞。
在失事一年又两个月之后,这座庞然大物终于重见天日。
在第9舱,人们找到了爆炸后幸存者的遗体。在其中一位大尉的身上,发现了一封遗书,通过这封书信,人们得以窥见烈士们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的英勇行为。
图片
(打捞上来的Kursk)
事故发生后,各个舱室的幸存者们逐渐集中到第9舱。那个时候,118个人只剩下了23个。
潜艇里有预先准备的逃生舱,但是幸存下来的人在生命的尽头,选择了关闭核反应堆,以免它们在爆炸的冲击下发生泄漏,威胁幸存下来的人、威胁全人类。
逃生舱失去了作用,但他们没有放弃自救,哪怕是船上的设备都已经失灵无法向外界传递求救信息,哪怕是在绝望中也要不断敲击着舱壁,期冀救援的人能够发现这点小小的声波。
官兵们的努力的确起到的作用,前来搜索的微型潜艇在发现了库尔斯克号的同时也收到了这些信号。
救援每拖延一分钟,幸存者们被救援出去的希望就减少一分。潜艇里的氧气是有限的,渗透到舱体里面的海水也会威胁到舱员们的生命。
图片
(Kursk)
知道时间不多以后,他们拿起了笔给家人留下自己在这个世上最后的叮嘱。
大尉向妻子表达了爱意,希望她不要太为自己悲伤。在他遇难之后,妻子泣不成声,回忆起他们告别之时大尉送给她一个小小的十字架,仿佛是对即将发生的不幸有着什么预感。
潦草的字迹,揭示了艇员们当时悲惨的状况。在挣扎了至少8个小时之后,氧气逐渐耗尽,他们的生命也在痛苦中宣告了结束。
四、调查结果给出事故原因,劣质鱼雷自爆引悲剧
价值连城的国之重器葬身海底、118名部队精英同时陨落,这次事故实在是太过惨痛。人们不仅追问,它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虽然鱼雷爆炸这个直接原因是统一的观点,但根本原因是什么却各执一词。
图片
(纪念活动)
是外国潜艇撞击?事故发生的那段时间,曾经监测到可疑的信号,而北约国家对他们是否有潜艇在附近游弋也前后表态不一。
二战残留鱼雷?这里在五六十年前曾经发生过大规模海战,当时布下很多鱼雷,触碰到老旧鱼雷的事故此前也有案例。
还是自身鱼雷爆炸?在当时的俄罗斯海军中大量装备着65-76型鱼雷,它的速度很快、威力也很大。
图片
(65-76鱼雷)
纷纷扰扰争吵了很长时间,甚至是牵动了俄罗斯与多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随着潜艇重见天日也终于给出了一个论断。
艇里留下来的资料证明是鱼雷爆炸,是一枚混过质检的不合格鱼雷造就了这出惨剧
这种以易燃易爆的过氧化氢为原料的类型,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被英美等国禁止使用了,因为有英国潜艇就是这种鱼雷爆炸而沉没的。
前人之事,前苏联并未吸收教训,反而是在此之后开始大量研发装备此类鱼雷。1990年,厂商一个批次生产了十枚,被鉴定为合格品的有4枚,其中一枚安装在了库尔斯克号上。
图片
(爆炸后的潜艇内部)
然而,这其实也是一枚劣质品。事发当日的11点24分,这枚躺在发射管里的鱼雷发生了泄露,不到四分钟之后发生了爆炸,点燃了被震裂的助推煤油箱。
舱室瞬间陷入火海之中,里面的人也在爆炸的那一刹那死亡。又两分钟之后,室内达到了一定的温度,7枚鱼雷同时爆炸,冲击波传递到其他舱室导致90多人当场死亡。
这个过程,正好符合了挪威方面当时记录下来的前后两次一强一弱的波动。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活下来的人不顾危险、放弃逃生的希望,及时把反应堆给关掉了,这才避免了更加灾难的后果。
图片
(65-76型鱼雷)
这个结论,让人目瞪口呆。谁能想到,一个焊接工人的疏忽、一个质检人员的大意,竟然在十年后葬送了大批军队精英和最先进的核潜艇。
这也与苏联解体前后那段时间的乱象离不开关系:缺乏经费,武器装备得不到合理的检修,为这场大祸埋下了隐患。
外国发生的事故没能让苏联人警醒,一意孤行推进这种武器,直到自己国家用100多条人命的血的教训才让他们放弃了过氧化氢鱼雷,代价不可谓不大。
参考资料:
马利洪.永沉深海——库尔斯克号沉没事件[J].中外文摘, 2018(15):2.
黄殿伟, and 魏挺. ""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魂断巴伦支海." 军事历史 5(2000):5.
杨志军. "“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内幕." 船舶工业技术经济信息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