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贺有德:解读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读张觅《李商隐诗传》

图片
解读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
——读张觅《李商隐诗传》
文丨贺有德
在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以盛唐诗人名声最著,盛传不衰;而晚唐时期,因国运衰微,诗人们纵然才华横溢,比如代表诗人杜牧和李商隐,诗才不输盛唐诗人,并称“小李杜”,诗名却是远不如盛唐诗人。特别是李商隐,这位晚唐最出色的大诗人,后人也是知之者甚少,知之者也知之甚少。这对李商隐来说,实在是不公平,实在是委屈了。
才女张觅,饱读诗书,钟情唐诗宋词,2023年6月再度推出她的诗人传记系列之《李商隐诗传》。此书从尘封的大量史实中披沙拣金,取弘用精,用心用情用功,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挖掘,力图全方位展示、“还原”一个真实的、不广为人知的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
为诗人写诗传,无疑得理清传主一生的人生轨迹。李商隐短短四十九年的人生,可谓跌宕起伏,张觅却能精准把握。李商隐年少丧父,随母还乡,日子清贫。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牛党”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授今体章奏之学,给予资助,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娶小女王氏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旋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被录取后又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十几年间,辗转奔波,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次年在家乡悄然离世……
《李商隐诗传》以人生履历为经来解读大唐历史的风起云涌,以诗歌作品为纬来探寻诗歌风格的瑰丽神奇。全书共19篇,每一篇目分两层,前者四字为实,以诗人或传主履历串联起来,摘要关键词即可粗知人生轨迹:“年少”“华阳”“恋”“洛阳”“仕途”“邂逅”“中举”“娶妻”“宦海”“游”“闲居”“幕僚”“离去”;后者诗句为虚,以诗人或传主诗句与所在篇目内容相呼应,既是诗句,又是虚写,不仅平添文采风流,更能引发读者诸多遐想。每一篇之前,必有诗人或传主诗一首(从所在篇中精选),既凸显诗传特质,又暗藏玄机,隐含所在篇目之梗概,与四字实写相融合,虚实相生,灵动多变。
为著名诗人作传,张觅准确把握了几乎千人千面的李商隐的难以言说的诗风,对其独特的“无题诗”更有独到而深度的解读。李商隐的诗,有“诗谜”之称,极喜用典,用典成其“必杀技”。不仅喜欢用典,而且大量用典,同一首诗中也多处用典,似乎用典上瘾。从五言到七言,从绝句到律诗,大多如此。其想象出人意料,其意象纷繁朦胧,可谓是“想象奇谲,辞采瑰丽”。李商隐的无题诗更是堪称一绝。无题诗看似无题,其实无题胜有题,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而深刻。无题诗意蕴多变,主旨不一,与诡谲诗风融合,使李商隐的不少诗作费解,引发争论,往往莫衷一是。张觅对李商隐的诗谜作了深度探析,认为其诗谜形成的原因,除了他的渊博学识、坎坷爱情、受李贺等诗人影响等之外,也源于其早年玉阳山学道的经历:“他从此喜爱用各种道家典故,并不着痕迹地融入诗句……这给他的诗蒙上了一层影影绰绰、缥缈如仙的感觉,但也让其晦涩难懂,更增加了破解诗谜的难度。”
为著名诗人写诗传,大量引用诗人诗作是必须的,但也因此极易导致行文单调、苍白、乏味,张觅巧妙化解了这一难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引用不同的诗作时,采用意译与解说或评点巧妙结合,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有时以意译为主,比如引用了《夕阳楼》诗后的“他登上高楼,只见眼前花朵明艳柳如暗烟,一直绵延到远方……他看到夕阳下孤雁之影,才忽然觉得自己的身世也如同这秋天的孤雁一般漂泊无助。”即是如此。有时以解说或评点为主,比如在引用了《隋师东》一诗后的解说:“此诗写得犀利老辣……”,同时还引用《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和《玉溪生诗意》中的相关评论佐证;又如引用《微雨》时评道:“他把他如微雨一般的惆怅与忧伤也不动声色地融入了这首诗中”。更多时候则是两者的巧妙结合,比如在引用了李商隐著名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在意译的同时进行恰当的解说:“此诗一开篇……这首诗里,萦绕着极缠绵悱恻的思念,又因神话典故的加入而更增了一丝神秘和瑰艳。”如此意译和解说或评点,既是诗传之所需,也是读者之所求,既读传也读诗,品读之后大为受益。在《李商隐诗传》中,此种写法随处可见,俯拾即是,别开生面。
为人作传,无论古人今人,最忌单一叙事,味同嚼蜡,兴味索然。张觅叙写传主的人生履历,将传主置于晚唐衰微的大环境中、大背景下,以诗人履历为经,以诗歌作品为纬,同时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辅之以插叙,笔法灵活;尤其是侧面描写,为传主也为诗传平添风采。
李商隐一生,虽然命途多舛,却几次遇到贵人:骈文与韩愈古文、杜甫诗歌并称“三绝”的令狐楚,爱才惜才,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赏识,收为门下弟子,当着自己子侄的面称赞李商隐,情同父子,临终前让李商隐代为撰写遗表,向皇帝上书;“李商隐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郑州刺史萧浣,令狐楚推荐,此人很欣赏李商隐的才华,二人成为忘年交,对李商隐“极其亲切和友好”;“李商隐生命中的第三个贵人”——华州刺史崔戎,萧浣推荐,此人“十分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如令狐楚一般优待李商隐,在儿子和下属面前盛赞李商隐;侧面描写的极致是名满天下的白居易对少年李商隐的“相当崇拜”,临终之前,竟然对李商隐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堪称李商隐的骨灰级粉丝……有如此才华,难怪李商隐自负,也难怪李商隐不肯出面请求令狐楚“为自己美言力挺”,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晚唐科举考试的潜规则,更预示了李商隐怀才不遇的坎坷命运。
张觅的叙事风格或沉静或清新,沉静述说诗人充满酸咸苦辣的人生轨迹,清新书写诗人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故事,笔法不拘一格,叙事摇曳多姿。
李商隐一生是不幸的,沉溺于书写其可悲可叹的人生故事,无疑过于沉重,过于压抑。张觅别出机杼,以其一生中的几次美丽的邂逅为突破口,以诗意的笔触书写美丽的爱情:玉阳山学道、苦读时邂逅“春风一般美好的女子”——玉真公主侍女宋华阳,赶考途中邂逅“秀慧妍美、满身灵气”的柳枝,去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处当幕僚时邂逅气质高贵的王氏——李商隐妻子……这三场美丽的邂逅,在“瑰艳之恋”“邂逅柳枝”“娶妻王氏”三篇中,张觅不惜笔墨,都有大段大段的诗意叙写。无法想象当年李商隐每一场邂逅时是何等怦然心动,前两场邂逅无果时又是何等伤心欲绝,我们读到这三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书写,心也是沉醉其中……
创造了唐诗最后一座高峰的大诗人李商隐,终其一生,怀才不遇,抑郁寡欢,在文学史上的诗坛深处沉寂多年,幸得古典才女张觅深度挖掘,唯美解读,为这位晚唐诗才撰写了这部中国文人式传奇——《李商隐诗传》,尘封但未淹没的李商隐又得再一次全方位地呈现在“后之来者”面前。倘若诗人泉下有知,当无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