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架构抉择:该如何分析利弊?

编译:白话区块链
近日,Rollup、L2 和 L1 之间的关系一直在网络热议。有人认为,,只有成为以太坊或其他主流 L1 的 L2 才能获得用户和应用,但也有人提出其他看法。本文将详细讨论其具体的对比分析:
L1 与 L2
Rollup 与集成
特定 App 与通用 App
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何时该构建何种架构。否则,我们将继续看到杂乱无章的基础设施,用户也无法理解或与之进行有效互动。
图片
正如 Eclipse 在即将推出的主网发布前的介绍帖中所指出的:
当前存在一种误解的二元对立,即模块化 Rollup 视角与拥有单一链的巨大规模、并行执行和共享状态能力之间的对立。人们常常将「模块化」与「应用特定」混淆,导致误解 Rollup 会带来链的碎片化和低吞吐量。我们对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
Rollup 和 L2 并不意味着糟糕的用户体验,碎片化的 Rollup 和 L2 才造成糟糕的用户体验。正确设计的 Rollup 和 L2 应该能提升用户体验。
1、Rollups vs. 集成
所有链最终可以采用最佳技术(例如 DAS + ZK),如果证明其有用的话。正如在我上一份报告《Rollups 是否继承了安全性?》中讨论的那样,那时我们留下的区别大致如下:
「Rollups」即「模块化」- 构建逻辑上独立的链,将数据发布到它们的宿主链(DA 层)。它们重用宿主链的共识。「Integrated」即「单体化」- 将所有内容集成到一个具有自己共识的协议中。不要将数据发布到单独的宿主链。(即使 DA 层和执行层在某种意义上是共享协议的逻辑上独立的部分) Solana 和 Eclipse 代表了平行的路径,正如 Syncracy 的 Solana 论文中所显示的那样:
图片
正如我最近和 Hasu 在 Uncommon Core 节目中讨论的,这两种方法都具有长期价值。
Solana 采用了一种方法,将所有内容捆绑到单一共识中,以追求极小的延迟(目前平均为 400-500 毫秒,未来希望达到 200 毫秒),同时保持着庞大的验证者集合(约 2,000 个)。这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但是这两个目标(最大去中心化和最小延迟)在本质上存在着紧张关系。在追求最大速度和吞吐量时,保持共识集的稳定性是极具挑战性的,而 TowerBFT 尚未有正式的安全或活性分析,其在历史证明模型中的作用也尚不明确。另外,低延迟系统的经济模式也增加了集中化的激励因素。
相比之下,Eclipse 采用了一种分解共识的方法。Rollups 可以在受控环境中通过一小部分序列器集合(甚至单个运营者)进行操作,以提高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延迟,并在 Web2 产品中带来加密货币的优势。这类似于在 Solana 上使用持久性 nonce 部署支付应用 Code,追求即时和可靠支付的做法。除了接近即时延迟的出色用户体验之外,对于高价值的低延迟金融应用来说,进一步压缩时间也是必要的。
Rollups 可以将数据发布到另一个去中心化的共识集中,以更长时间尺度进行更强大的验证。例如,Celestia 具有 15 秒的区块时间和单个区块的最终性,与 Solana 的确认时间(约 400 毫秒)相比,在 32 个时间段(约 12.8 秒)后达到最终性,并没有太大差异。
在实时验证者集合的属性(例如,Solana 的验证者数量远远多于 Rollups 的序列器)与提供的保证之间存在着权衡。合适的承诺水平和时间尺度构成了一个光谱。尚有一些工程问题尚未解决,最佳适用情况可能因用例而异。成本也是关键因素,因此像 Celestia(Eclipse 使用的)这样可扩展的 DA 层将是必要的。
Eclipse 不会取代 Solana。它们各有所长,追求不同的市场。Solana 仍然是 SVM 开发的核心,将会有许多新应用在其上部署。但很明显,从长远来看,SVM 不会只有一个链(Pyth 已经是一个例子)。未来并不是单一链,而是 SVM 技术的惊人发展。Eclipse 正在成为将其导入 L2 的趋势开端,其他项目可能也会效仿。
2、L1 vs. L2
在这里,我用 L1 和 L2 这些术语更通俗地包括了 Rollups、validiums 等。
Vitalik 在《不同类型的第二层》提到,双向验证桥几乎可以把链变成 validium。除此之外,还需要社会承诺:如果以太坊出现异常导致桥梁失效,另一条链会硬分叉作出回应。
区分 L1 和 L2 的关键是它们处理分叉的方式。比如,validium 如果其 L1 回滚一个区块,会回滚;如果底层硬分叉了,它也会进行硬分叉。要升级 L2,必须在 L1 上有一种 L2 治理,作为桥接合约。
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法呢?一个链把分叉选择权交给底层的 L1,在那里建立桥梁,这是否有意义呢?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以太坊赢得了 L1 之争,所有竞争者现在都希望成为 L2,但以太坊的 L2 并非适合所有链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太坊的 L2 被认为是构建链最安全和可扩展的方式。然而,安全性经常被误解。仅仅将证明发布到以太坊,并委托分叉选择规则,并不能让链变得非常安全。
认为所有链必须部署为以太坊 L2 以确保安全通常是不正确的。实际上,L2 的主要好处在于能够利用以太坊的网络效应。这是一种市场策略。
在加密领域,争夺注意力很重要。L2 通常可以获得最关键的开发者、用户和媒体的关注。曾经成为 L2 就足以获得这种关注。
图片
然而,成为 L2 所获得的关注正在减弱。现在,实施中和即将推出的以太坊 L2 项目名单已经变得过于庞大,任何个人都难以跟踪。转向 L2 的链不再像最初的先行者(例如 Optimism 和 Arbitrum)那样获得关注的提升。甚至那些期待已久的 zkEVM 项目也在努力吸引用户、应用程序和价值。
因此,单纯成为 L2 不再保证吸引所有人的关注。然而,如果您能以其他方式吸引关注,它仍然可以与独立链相比提供产品优势。例如,将金字塔式计划转变为方形可能会吸引约 7 亿美元投入到一个没有 L2 的多签名账户。或者,您可以建立以太坊的第一个 SVM L2。
假设您拥有一个备受关注的产品,现在让我们考虑成为 L2 如何帮助一条链吸引以太坊的用户群体并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它主要通过以有利方式利用以太坊原生资产(例如 ETH),例如通过具有吸引人的安全性和 / 或用户体验的桥梁,来实现这一点。
这个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核心假设:
1)现有的以太坊资产对于特定用例至关重要(例如 DeFi 对 ETH 的依赖)。
如果您的 APP 强烈依赖于以太坊生态系统的资产,采用 L2 架构可能很有价值。但如果您对以太坊资产不感兴趣,那成为以太坊 L2 就不那么重要了。如今,以太坊为基础的资产在加密领域中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个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
在行业层面,关键问题是加密货币未来的新状态将是什么?
如果未来的状态与当前的以太坊状态逐渐脱钩(例如,独特的新状态、RWA 等),那么 L2 的吸引力可能会减弱。 如果未来的状态仍然与当前的以太坊状态高度相关(例如,ETH 交易),那么 L2 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前一种情况认为我们只是看到了加密货币发展的冰山一角,不应过度强调当前情况。而后一种情况认为加密货币的发展和应用将受到当前状态的影响。
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对行业长期前景持乐观态度更倾向于前者。未来将会有许多新的独特状态,我们甚至无法预料这些状态与现有状态的关联。与预期的未来状态相比,当前的加密货币状态只是一小部分。
举例来说,以太坊所谓的「结算保证」对于真实世界资产(如稳定币 USDC 或通证化的国库券)意义不大。它们只有在发行者(例如 Circle)认定时才被「结算」。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以太坊 L2 的吸引力可能在应用中会减弱。基于 USDC 的新支付应用不关心是否是以太坊 L2,他们只需最经济、最快速、最可靠的基础设施,以提供用户最佳的产品体验。
Solana 以往在创建新状态方面曾面临挑战,不过显然我们看到这种趋势正在改变。很多知名的 DeFi 和基础设施项目正在 Solana 上推出 Token,并有更多项目即将加入。这正推动着 Solana 的发展。
图片
2)第二个假设是,对于特定情况下,选择以太坊与 L2 的桥接优于以太坊与 L1 的桥接(例如,出于安全性或用户体验原因)。
假设我们确实满足了第一个假设(即您的应用程序非常依赖以太坊原生资产),接下来要问的是,相比于单独的 L1,L2 是否能更优雅地展示这些资产。比如说,一个用户持有一些 ETH,想要交换成 USDC。他应该怎么做?
尽管桥梁的安全性常被认为是动机,但据可得的信息来看,这个论点似乎并不十分有力。许多主要的 Rollup 桥梁甚至没有证明,有些只允许特定证明、有多重签名控制的升级,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 L2。
与传统的共识验证桥梁(如 IBC)相比,实际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重大的验证器集体失败。桥梁故障通常是由于黑客攻击或者被篡改的桥梁多签名(L2 同样容易受到影响)。
尽管在这里对安全性的改进不太让我信服,但在我看来,对以太坊用户和资产的便捷访问是当前 L2 桥梁的主要优势。诸如 Base、Optimism 和 Arbitrum 这样的 Rollup 更像是对以太坊的延伸。用户保持着相同的钱包和地址,本地的 gas Token 是 ETH 的唯一标准版本,ETH 在 DeFi 领域占主导地位,例如所有的交易对,社交应用以 ETH 定价 NFT 并以 ETH 支付创作者(例如 friend.tech),存入 L2 的资金是瞬时的(因为它们将一同进行重新排序),等等。
用户无法期望去思考使用哪个桥梁,分析各种安全假设,获取多种可用的封装 Token,获取链上的本地 Token 用于 gas 等。他们只是想要跨越他们的 ETH,到达另一端拿到 ETH,并继续像使用以太坊或任何其他 L2 一样使用该 L2。这也是为什么 Eclipse 将使用 ETH 作为他们的本地 gas Token。强制使用新的 gas Token 会对用户体验造成负面影响。
图片
那么,Solana 为何不能提供与以太坊 L2 相同的优势?实际上,这更像是一个工程问题,而不是根本性的限制。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容易解决。至于 GasToken 以及其他与不使用以太坊虚拟机(EVM)相关的用户体验挑战,这些并非是区分 L1 与 L2 的本质差异所在。
gasToken:可将 gas 支付抽象化,让用户自由选择支付方式。
桥接:随着时间推移,桥接方案将趋向更稳定标准化,减少用户困惑和流动性碎片化。
钱包:MetaMask 的新功能 Snaps 扩展了对非 EVM 链的支持,通过第三方集成如 Drift 或 Solflare 的 MetaMask Snaps。
开发者体验:语言壁垒逐渐消除。Solang、Neon 等项目可帮助 Solidity 开发者在 Solana 上编程,而 Stylus 等则助力 Rust 开发者在 Arbitrum 上。
将来,若用户渴望以太坊特性又需 Solana 速度及规模,则以太坊或许在 Solana DeFi 扮演角色。但持有以太坊原生资产的用户可能会因种种原因选择继续在以太坊 L2 上操作,只要有相应的可扩展 L2 方案。
3、特定型 App vs. 通用型 App
无论链是 L1 还是 L2,都明显需要通过扩展执行来提高单链吞吐量。Rollup 不应意味着碎片化。将许多同质链统一到一个有状态的共享序列管理器下,从扩展的角度来看,就像是一个并行化的链,但在用户体验方面更具挑战性。
图片
不管是 L1 还是 L2,部署特定应用的 Rollup 经常被引用为「专用区块空间」。然而,这种误解主要源于单线程的 EVM 全局费用市场的不必要限制。一个并行化的 SVM 具有本地费用市场,大大减少了对应用链的需求。在共享基础设施上托管更多应用,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复杂性。在多链世界中的跨链用户体验和开发者复杂性是被低估的生存风险。
这并不意味着最终只会有一个链。我看到四种理由来部署自己的链:
1)可扩展性和专用区块空间 这个理由通常并不令人信服。一个 NFT 的铸造不应该关闭链的其他功能,而答案通常也不是再创建一条链。这可以通过具有本地费用市场的并行化 VM 来缓解。但如果整个网络的带宽受限,本地费用市场也无法解决,那么就需要另一条链。
2)主权加密货币治理仍相当薄弱,拥有自己的链进行分叉可能是一种协调机制,尽管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3)可定制性 在某些应用中,共识级别的定制可能是有价值的,但这些案例目前是极少的。几乎所有新的 Rollup 仍然只是新 Token 的普通 EVM fork。
4)价值捕获在共享基础设施上内部化价值可能更具挑战性,应用链可以更容易地将价值分配给负责的应用程序。
如今启动应用链的主要动机往往是为了提升项目叙事或 Token 实用性。熊市下行和相应的应用增长不足激发了对过于复杂架构的开发和资金支持,导致新项目需要解决自身复杂性问题。
图片
在当今启动自己的链会带来痛苦且不必要的权衡(复杂性、成本、较差的用户体验、流动性碎片化等),大多数应用无法为渐进式优势辩护。使得这种用户体验具有竞争力所需的基础设施似乎仍然遥远。这并不是说永远不应该存在应用链(当然是存在的)。相反,我们在叙事作为行业方向上过度投入,当前朝着重新捆绑的趋势显然是有益的,鉴于当前的状态。
4、总结
Solana 近几个月来确实获得了很大的势头。这次急剧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多链用户体验当前状态的认可。它是去中心化且体验不好的。使用 Solana 应用的用户体验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流畅又快速。
Rollups 和 L2s 因用户体验而声名狼藉,但真正的问题在于碎片化。我们将 rollups 和 L2s 与水平碎片化联系在一起,因为在实践中,大多数都是直接复制了现成的 EVM,并使用受限的数据可用性带宽。结果导致使用起来昂贵且笨重。
然而,这并不是根本性的问题。通过在可扩展的数据可用性层上使用强大的虚拟机进行垂直扩展,可以解决这些用户体验和成本问题。对于 L1 和 L2 来说,重新捆绑整个技术堆栈在一定程度上很可能会发生。如果正确使用,L2 和 rollups 应该能够改善用户体验。这应该是它们真正的卖点。
这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在构建下一个 L1、L2、L3 之前,我们只需要更好地首先问自己,「这个产品试图解决什么市场问题?」和「这种架构如何满足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