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远场地震可预警!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建成

图片
“地震波到达倒计时30秒,29秒,28秒……”今天下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上海地震预警中心看到了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倒计时”演示。近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已具备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力。
这个项目有远场大震预警功能,江苏沿海、台湾地区等地一旦发生对上海有影响的强震,能在地震波到达前20—200秒内,发出远场大震预警。上海市地震局正在对接相关部门,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等渠道向公众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我国重大工程实现地震预警
上海市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俊介绍,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是增强防震减灾服务能力、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重大工程,其目标是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自2018年7月全面启动以来,这项工程已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
上海子项目建设周期5年,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上海市地震局已完成全部14个基准站、9个基本站、8个一般站和一个省级预警中心的建设任务,并在7个区的应急管理局、市气象局、上海燃气集团信息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布设了10套预警终端。
图片
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倒计时”演示(俞陶然摄)
目前,上海已形成远场大震预警能力和基于仪器实测的街镇烈度速报能力,满足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地震预警需求。实现这两种能力的科学原理是什么?王志俊解释:其原理如同闪电和打雷,我们先看见闪电,几秒后听见打雷,其实打雷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光速比声速快。同理,邻近震中的观测仪器捕捉到地震波后,快速估测地震的大小并预测地震可能造成的影响,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波到达前通过紧急地震信息接收终端、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为政府机关、专业用户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能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地震预警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震中地区监测站点的密度、预警区与震中的距离等。监测站点越密,预警信息产出的耗时越短,预警时间就越长;距震中越远,预警时间越长。相对而言,震级越大,地震预警产生的减灾效果越明显。以汶川地震为例,当时如果有预警系统,就能为北川、青川等地抢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让公众及时收到地震预警信息
“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包括31个地震专业台站和一个省级地震预警中心,总设备350台(套)。作为全国预警一张网中的一个节点,上海预警站网的平均台间距约为14公里。这样的台站观测密度,可使预警系统在10秒内产出地震预警信息。
图片
上海地震预警中心工作示意图
以今年6月15日上海青浦3.1级地震为例,得益于上海地区较高的预警站点密度,震后中国地震预警网6.9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在上海地震预警中心,上海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毕波向记者展示了地震发生后青浦区“台站峰值加速度图”。这张图说明,通过建立较高密度的预警站点,上海已形成基于仪器实测的街镇烈度速报能力。“今后,市民看到的地震预警信息会显示本地烈度,并显示‘有感’‘请勿惊慌’等提醒,让市民对即将到来的地震波有心理准备,并及时采取防护举措。”毕波说。
图片
地震发生后青浦区“台站峰值加速度图”(俞陶然摄)
为了让更多公众及时收到预警信息,上海市地震局已对接相关部门,达成合作共识,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与应急广播同步建设、同步推广,后续计划利用上海市预警发布中心各类发布渠道,强化预警信息发布效能。同时,市地震局在拓展手机预警、电视预警等第三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已与相关部门达成初步共识,有望使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取地震波何时到达本地的“倒计时”信息。
此外,长三角地震监测预警一体化工作正在开展,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的省(直辖市)配套预警站点建设已进入尾声,后续将开展站点监测质量评估等相关工作。建成后,长三角区域的站点平均密度将达到12公里,为提升区域地震预警时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