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元刘辰:应增加“中国标准”的话语权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规范和标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对外展示中国建设的一个窗口,中国的标准走出去势必将助力中国的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也能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的文化。”12月12日,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院咨询中心主任刘辰在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大变局下的应对与发展——2023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表示。
图片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院咨询中心主任刘辰
刘辰认为 “走出去”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产品“走出去”。“我觉得我国目前已经做到了,我们做了很多年,包括中国制造现在是一个很响亮的品牌。”他说。
第二层次是标准“走出去”。“这个方面我们正在做,从我所在的工程建设领域来说,我们在有些方面,比如高铁等领域做得已经非常好了,处于全世界该领域的高地。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像民用建筑等领域,我们正在跟世界进行一些融合。”他说。
第三层次是“走出去”最高的一个层次,也就是文化和理念走出去。“这方面我们的道路还比较远,我们也正在路上。”他介绍说。
刘辰希望能够通过中国的标准,带动中国的文化,带动中国的理念“走出去”。因为中国的工程建设标准最早也是随着国家的对外援助项目逐步地实施,然后一步一步走进了很多国家。
“我们的援建项目更多地集中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包括我们在东南亚共建了一些园区,包括在白俄罗斯的一些项目。”刘辰介绍说,“我们公司深度参与了中白工业园的设计和建造。在这个项目里边,总体来讲中国标准能够实现一定的融入。”
中国标准在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工程院咨询中心初步统计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大概有500个中企参与的项目使用标准的情况,这里面大约1/3使用的是中国的标准,大约1/3使用的是欧美的标准,还有1/3使用所在国自己的一些标准。
对应使用标准的投资主体,这1/3中国标准的投资主体其实也就是中方。“这里边可能有政府,可能有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可能会有一些民间的企业投资。”他说。
刘辰认为,总体来讲,我们的标准从统计数字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就是我们现在是“走出去”,但是我们这个“走出去”背后
主要还是跟投资“走出去”。
人们在谈标准“走出去”,最初的想法比较单纯,就是希望中国标准能往外推。但是,近些年,大家的想法也在逐步转变。
“因为我们现在在想,第一,我们要先融合,中国的产品在整个行业如果做到世界顶尖,标准自然就出去了,比如高铁,还有5G。尤其像工程类的产品,相对来讲,第一,它是定制化比较强的产品,第二,整体来讲技术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更多地是和多年来形成的行业习惯有关。”刘辰介绍说。
中国企业在做很多项目的时候,也会结合场景来和对方进行标准合作。
“比如我们做的中白工业园的项目,它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主要是中方在投资,但是我们在做这个项目设计的时候,也是以中国的标准为主体进行设计,包括一些劳动保护、环保方面的设计,我们是用了当地的标准。我们在黎巴嫩做的黎巴嫩国家音乐厅的项目,在设计标准里面的中国标准的基础上,用的是美国的NPFA消防的标准对整个音乐厅进行设计。包括在明斯克,我们现在设计它的国家体育场,这个足球场将来要举办世界杯的外围赛。所以,整个足球场的设计标准是按照欧足联的标准进行设计的。”刘辰说。
他总结道,在标准方面,我们要在领先的地方保持住,逐渐在其他的领域和世界实现融合。
(编辑:孟庆伟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