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建成

图片
上海市地震局的大屏幕上进行着一场地震演练:当黄灯警报发出,屏幕上开始显示地震横波到达的倒计时读秒:180、179、178……历时五年建设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上海子项目”今天揭开面纱。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完成全部14个基准站、9个基本站、8个一般站和一个省级预警中心的建设任务,并布设了10套预警终端。
市地震局表示,该项目的建成标志着上海形成了远场大震预警能力和基于仪器实测的街镇烈度速报能力,可为地震灾害的及时预警和响应提供保障,对超大型城市的防震减灾意义重大。
项目正式运行服务后,可实现远场大震预警功能。届时,当上海外围区域一旦发生对上海有影响的强震,可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上海前,发出远场大震预警信息,实现地震预警信息的秒级发布。
利用纵波与横波的“时间差”实现地震预警
千里之外发生地震,手机上快速出现地震预警的倒计时直播,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市地震局副局长王志俊说,这是打了地震波的“时间差”。
地震发生时,一般是破坏力较小但速度较快的纵波率先到达地面,然后才是破坏力较大的横波到来,但两种波都比通信网络中的电磁波速度慢得多。因此,当“跑得快”的纵波被监测到时,可以根据横波的传播速度和周边各地与震中之间的距离,精准计算出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
图片
“至今人们尚未破解地震预报的难题,不过可以通过提前预警来减小地震造成的灾害。”王志俊说。即使只有几秒钟的预警时间,也能让高速飞驰的列车完成刹车制动,让重症病房和手术室的医生确保呼吸机等关键仪器连续运行,让人群密集处的人们转移至相对安全的地方。
2018年,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全面启动实施,目标是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随着上海子项目的竣工验收,这张中国地震预警网也将“织就”。
上海预警站网作为全国预警一张网中的一个节点,其平均台间距约为14千米,这样的台站观测密度,可使预警系统在10秒内发出预警信息。
地震虽无法准确预报,秒级预警可减轻恐慌
“上海子项目投入运行后,可大幅减小人们对地震的信息差。”上海地震台副台长袁媛说。她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过去当人们感到地面震动时,会因不知道震源来自何方而感到恐慌,但未来很可能地震波未到,手机或广播就已告知人们未来几秒内将会有地震到来,震中和烈度等信息也一并发布,这将大幅减轻人群的恐慌。
尽管目前人类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但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科学手段的加入,正让地震监测和分析变得更加精准。上海地震台高级工程师毕波表示,上海子项目通过引入数字化无人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系统,自研服务器监控系统工程,结合先进的地震定位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全部站点和数据处理服务器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试运行以来保持了较高的效率和稳定性。
目前,上海市行政区域及周边邻近地区(包括相邻海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已达1.0级,在佘山地区的监测能力可达0.5级左右。此外,上海监测站网还具备对我国川滇等地5级以上地震以及全球大地震的监测能力。
  作者:沈湫莎
文:沈湫莎图:市地震局提供编辑:沈湫莎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