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授狂言下次开战日本仍能打赢中国?真的假的?理由靠得住吗?

最近有一段据说是日本教授本庶佑的言论又火了。
据说他断言下次开战,日本依然能打赢中国。
为什么要说又?
因为我查了一下,今年9月18日的时候,已经有大V声称这位本庶佑教授发表了这一番言论。
本庶佑不仅仅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还是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并不是什么军事专家或者国际问题专家。
网传他给出了4条日本现在打赢中国的理由:
1.日本的先进技术比中国厉害。
2.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会和日本一起围攻中国。
3.中国几十年没有实战,因此战斗力很低。
4.中国人不如日本团结。
图片
网传言论
(注意这写的还是中文不是日语,所以源头呢?)
最后一点还被大V们发挥了一番,说是本庶佑断言,因为日本在中国多个领域进行了渗透,一旦开战就能从内部瓦解中国的实力。
那么这位日本的诺奖得主到底说没过这一番言论?
用日语搜了,没搜到
用中文搜,各种车轱辘。
倒是搜到雅虎上有一篇文章,声称在日本各大主流媒体上都搜不到。
而且文章作者向本庶佑的秘书电子邮件确认,得到的回复是本庶佑没说过。
图片
查证文章
所以,哪位能找到本庶佑这一观点的日语采访或者视频,可以发出来给大家见识一下。
个人看法:
极有可能是“精日”自导自演的,又或者大V自产自销的。
由于这番言论是“九一八”这一日本关东军侵略我国东北的历史纪念日发出的,弄不好就是“精日”借日本名人之口编出来的。
古今中外,托名写文章乃至于写书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过这次给出的四点理由,实在是很牵强。
1.日本的先进技术比中国厉害?
结果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就算是以前不懂军事的人也知道,无人机、巡飞弹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大出风头。
但是日本自卫队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吗?
其实早在2011年利比亚内战和2014年乌克兰内战时期,敏锐的武装力量就意识到无人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日本自卫队至今只装备了一些只能用于侦察监视用途的无人机。
直至2022年,日本自卫队才开始考虑装备查打一体无人机和巡飞弹,目前的办法就是——买美国MQ-9B无人机。
请问的日本先进军事技术呢?
说到底,日本自卫队的武器装备还是依附于美国。
1981年开始组装的F-15J,以美国宙斯盾系统为核心的万吨驱逐舰,F-35,说到底都是美国的技术。
至于10式主战坦克,花了10年生产,装备数量才突破100辆。
图片
自卫队
反观中国,无人机种类繁多,而且早就在国内外应用了很长时间。
五代机,神盾舰,航母等等武器都是中国自行研发的。
经过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谁还敢说,中国把传统火炮换成数字化信息化的卡车炮和自行火炮,思路错了吗?
更不用说,日本自卫队还装备着50年前研制的74式坦克,42年前组装的F-15J,2021年才退役二代战斗F4鬼怪式。
2.韩国、美国和东南亚国家会和日本一起围攻中国?
请问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中,美国军队参战了吗?
美国的“小伙伴”们的军队光明正大地下场了吗?
如果你说各国支援武器装备也算的话,那么这么多国家塞给乌克兰武器,让乌克兰军队获得压倒性优势了吗?
不客气地说:
对于韩国、东南亚乃至日本自己来说,面对大国竞争,最后还是“谁赢就帮谁”。
对于美国来说,亚洲其实是遥远的边陲,第一岛链是可以放弃的。
因此,所谓的盟友关系,真有那么大的战斗力吗?
3.中国几十年没有实战,因此战斗力很低?
照这个说法,天天打仗的非洲中东各路武装,战斗力一定很强吧?
以色列军队又是美械,又是打了几十年治安战,战斗力一定是全世界最强吧?
因此,这种说法,虽然有点迷惑性,但是经不起推敲。
更不用说,日本自卫队自二战结束之后,打过什么仗吗?
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更没有战斗力?
图片
这队列水平
4.中国人不如日本团结?
请问日本人的团结在这么地方?
在日本自卫队要绞尽脑汁吸引年轻人参加自卫队上吗?
如果他们真的团结,
需要自卫队来聘请一些女明星,女配音演员(日本人叫声优)穿上自卫队制服来吸引年轻人吗?
需要自卫队找人绘制各种二次元美女形象来给吸引年轻人吗?
这种日本人的团结,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图片
都是大家熟悉的明星
至于大V们的发挥,说日本对于中国各方面都有渗透,估计是因为当时披露了一些日本的线人,还有一些“文化人”,“艺术家”企图用潜移默化的形式配合国外的宣传,向青少年灌输各种歪门邪道。
应该承认,这种情况一直是客观存在的。
抗战前,就有日本间谍潜伏在中国,据说他们绘制的地图比当时中国自己绘制的还要详细,还为中国军队的中高级军官建立了详细的档案。
日本人善于在这些细节着手,但是1945年还是输得干干净净。
我相信,这一代年轻人从出生起就看着我们中国的国力在增长,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会和前人一样仰视国外,因此也就失去了被收买的最大理由。
以后日本之类国家的渗透,可能会越来越难。
而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现在已经能看到中国网络上的新流行词,网络梗在国外流传,说不定随着时间的增长,谁仰慕谁?以后的趋势,只怕不以“精日”们的意志为转移。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