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冬天,看着很健康的人会突发心脏病?

全文1622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冬天气温低、湿度低、血压高、血脂升,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

02冬季气温低会导致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

03冬季干燥易感染,增加心衰、冠心病等风险。

04冬季血管热胀冷缩,易导致血压升高、血管堵塞。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包括胸闷胸痛、呼吸短促、恶心出冷汗、头晕目眩、疲劳、肠胃不适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最近,南京一家医院的心内科门诊每天接诊1000余人,急性心梗患者也在增加。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近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比平时多了两成。
眼下,心脏正迎来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也让各门诊应接不暇。
冬天究竟对心脏做了什么?为什么一到冬天,看着很健康的人会突发心脏病?
图片
受访专家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汪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心脏最难熬的时候来了
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人员,对全国天气情况和心脏病发病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样本涵盖了27.4万名50~89岁的瑞典人。
结果显示,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心脏病发作的概率会增长10%,而入春后气温回升到3℃~4℃时,发病率开始下降。
隆德大学戴维·厄尔林教授表示,在各种气候条件中,气温低、大气压低、强风、日照时间短都与心脏病相关,其中关联性最强的便是「低温」。
图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公永太表示,临床监测发现,心梗发病率在冬季会突然上升,北方高寒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冬天对心脏做了什么?
俗话说“一个冬天一个坎”,对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冬天气温持续下降是最“要命”的。
就算平时看着很健康的人,也可能因为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波动等引发意外。
温度低,血管易痉挛
冬季气温低,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令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
同时,在交感神经兴奋状态下,还可能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发心梗。
此外,冠状动脉痉挛也会使已存在狭窄的血管更加狭窄,引起心绞痛发作和心梗。
图片
湿度低,易增加感染
冬季相对干燥,室内空气流通不佳,给病菌入侵留下可乘之机,增加感染风险,进而易诱发心衰、冠心病等。
血压高,血管易破裂
冬季天冷,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外周血管收缩会导致血压升高。发表在《欧洲高血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温度每降1℃,收缩压就会升高0.48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0.45毫米汞柱。
血脂升,血管易堵塞
冬季人们室外活动减少,容易摄入更多高脂食物,引起肥胖。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使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升高。
而胆固醇和血压的变化,均容易诱发血管堵塞,增加患者冠心病或脑卒中发作的风险。
读懂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从口腔到肚脐之间的躯体范围出现疼痛,都可能是心脏在求救。也许生活中一次“剧烈的胃疼”,一次“不明原因的牙痛”,生气后感到的“憋闷”,就是心脏病靠近的信号。
图片
胸闷胸痛
如果感觉胸骨后或心前区,像放了块大石头,或是用胶带缠了几圈,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此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呼吸短促
爬一段楼梯就气喘吁吁,而过去从来没有这种现象,应警惕心脏问题;躺下时出现呼吸问题,则需警惕心脏瓣膜病。
恶心、出冷汗
恶心、疲劳、怕冷、出冷汗等都提示供血不足,如果这些症状出现在活动后,最好及时看医生。
头晕目眩
头晕眼花和眩晕,可能是血管堵塞或心脏瓣膜疾病的征兆,如果伴有心悸,则更要当心。
疲劳
很多女性患者在心脏病发作的前一周,会感到异常疲劳。如果此前没有明显的乏力,寒冷的冬天却出现此症状,也要警惕。
肠胃不适
若没有吃不干净的食物,却出现腹泻或恶心又吐不出来的感觉,且胃部不适持续加重,范围越来越大,同样要警惕心脏病发作。
医生提醒别做4件伤心事
医生提醒,面临冬季危机,本身就有心血管病的人群最好能做到“四忌”。
1
忌早出
冬季日出晚,日照时间短,对比夏天同时段空气含氧量低,此时外出晨练易造成血液供氧不足。
同时,清晨身体交感神经兴奋性高,气温低又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建议将晨练时间推迟到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
图片
2
忌着凉
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如果着凉受寒,特别容易诱发心血管意外。
醒来后先别急着起身,可以先搓热手后干洗一下脸,再搓搓腿和脚,等醒透了再起床;
洗脸、刷牙最好用温水,以减轻血管刺激;
外出要穿得暖,记得戴上帽子和围巾等。
3
忌久浴
冬天洗澡很多人会把水温调高,洗澡时间也会延长。但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水蒸气,心血管病人可能因缺氧导致心脏不适,甚至引发意外。
水温较高还容易使外周血管扩张,增加体位性低血压风险,老年人可能出现晕厥、摔倒等意外。
洗澡时间别超过20分钟,洗澡前用电暖气或浴霸给浴室“预热”一会儿,等温度上升后再入浴。
4
忌大补
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但物极必反,过度食用高脂、高蛋白的食物以及滋补品,会给心血管带来很大压力。
即便要进补,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进食,日常遵循低盐、低糖、低脂、多果蔬的饮食原则。
本期编辑:郑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