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先提出“八小时工作制”的人,竟然是……张之洞?

图片
晚清重臣张之洞。资料图。
“八小时工作制”是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等地工人大罢工提出来的诉求,由此才有了“五一”国际劳动节。两年之后,1888年11月张之洞在巴拿马运河公司来华招工时提出同样要求,令人称奇。众所周知,我国工人集体要求“八小时工作制”,是1922年在广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正式提出的,距张之洞的主张已过去了34年。张之洞从什么渠道得知“八小时工作制”,引人遐思。
1880年,法国运河公司开始开凿巴拿马运河,公司曾通过香港等地引入华工,但因劳动条件恶劣、传染病流行,工人死亡率很高。据记载,1884年至1888年间,从广东宝安到巴拿马的651名华工,有半数在运河工地染疫而亡。1888年,运河公司找到盛宣怀帮助招工。盛氏的主意,是请张之洞在广东设立官方的招工公所,通过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牟利。在与盛氏的来往电报中,张之洞提出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
1888年11月25日,张之洞复电盛宣怀:“巴马河请招华工,果无虐待情弊,章程切实可靠,未尝不可。请与妥议条款,订明每日工作时刻不得逾八点钟,火食、住处、医药、运柩、恤款以及管束章程,一切利益,尽禁虐待各弊,议定先电示。”(《张之洞全集》,p5307)显然,这是要求对方答应的一系列善待工人的条款,“订明每日工作时刻不得逾八点钟”,明确地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只是当时还没有这个固定词组,故措辞显得有些啰嗦。
图片
《张文襄公全集》卷一百三十一所载电稿。资料图。
1889年2月上旬,张之洞再次复电盛宣怀:去年腊月,西文报纸报道巴拿马运河公司总裁辞职,公司打算关闭,巴拿马运河工程施工已中止。别的投资者拟继续承办,尚未有把握。详细核查所拟招工章程,尚有一些地方需要考虑。华工出洋谋生“宜久不宜暂”,若合同期只有两年,两年后全部回国,则颇难安插。政府可以不禁止华工自己前往巴拿马,“代招工则不可”,由粤省设立招工局代法国人招工,有损政府声誉。况且,广州劳工也不充裕,应募者多是四乡之人,需要先给口粮,到期若招工人数未满,法国公司可以反悔,“是无故自招苦累。”(上引书,p5323)每个华工抽公费1元,一年共得6万,但需要支付员司、管工、医药、翻译、书识、什役薪水工资,费用也不小,此外船票、运棺费用、抚恤金尚无着落。通盘考虑之后,张之洞给盛宣怀的答复是“不如中止”。
就在1889年2月,法国运河公司倒闭,工程仅完成了三分之一,股东血本无归。1903年,在美国操控下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出来,1904年巴拿马运河工程重开,这次的承建方则换了美国公司。
当时西方国家与清廷之间经常存在“信息时差”,许多在西方通行的做法在中国要多年之后才知晓。张之洞1888年(光绪十二年)已获知“八小时工作制”,近乎“同步”,他的信息来源是什么,暂时未查到可靠记录,但仍可从三个人物身上猜测。
一是驻美公使张荫桓。1886年初张荫桓赴美上任之前,张之洞请他回到广州,就保护华工问题交流意见,此后两人不断有电报往来。张荫桓留心美国各方面动态,或会通报美国工人罢工及其诉求。
二是前任驻美公使郑藻如。郑藻如,广东香山人,1886年任满,因洛士丙冷(Rock Springs)残害华工案的交涉工作十分繁重,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郑藻如在交卸后暂留美国,办理洛案善后,1886年5月2日至5月7日起暂住芝加哥(《张荫桓日记》),在芝加哥工人大罢工当天晚上或第二天抵达,不可避免地会了解到工人的诉求。郑藻如5月上旬离美,约一个月后抵香港(1886年6月12日《申报》),按当时礼节,应会到广州拜会张之洞,两人讨论美国排华问题时,若提到“八小时工作制”也属自然。
三是《广报》主编邝其照。广东新宁(今台山)人邝其照1875年带领幼童赴美留学,在美国居住工作8年之久,1883年回国,1885年被张之洞招入幕中,任英文翻译,1886年创办《广报》。当日在美国的华工约有一半是台山人,作为同乡,邝其照无日不在关注美国华工命运。在美国排华高潮阶段,邝其照甚至提请清廷禁止美国人入华作为报复,重心不在报复,而是他特别关心同乡遭际,无计可施而出此下策。无论是个人兴趣还是办报需要,邝其照都时刻注意美国劳工方面的新闻。可惜1886年的《广报》今已不存。
话说回来,张之洞仅仅对外国公司来华招工要求“八小时工作制”,他自己亲手创立的工厂却不实行。比如湖北织布官局,“厂中工作是从早晨五点钟直至下午六点钟,每隔一个星期日才休息一天。这些工人很可怜,因为他们瘦到只有皮包着骨头,五十人里面也找不到一个体格康健的人。”(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册,第64页)这种做法,有阅历的读者谅必别有会心。他维护的是清廷的面子,并不是真的在意工人的健康。
陈晓平
责编 刘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