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第二季第八期:阳江老街之南门街往事

图片


老街区往往都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精华的承载地,阳江江城区南门街,自明洪武三年得名,在六百余年的历史长卷中,老城区的南门街曾是千乘书院、海达书室、借山书院以及介龄学校、景光学校、私立宏中、鼍江义学四所学校的所在地,出过三进士、两举人、一贡生、一副贡,是许多文人政客、商贾名人的故居或到访之地。本期,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尘页,跟随文史学者一起去探寻阳江老街——南门街的往事


“小雪至,冬始俏”,漠阳江水静静流淌,北燕南归,游子归乡。阳江著名学者、画家陈醉在小雪将至时节,回乡探根。

图片

年少时,他曾多次易所,在南门街、塘边张等地留下了难忘的求学回忆。双鬓斑白归乡,如今看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赤子之心,桑梓之情终于有了安放之处。时时迸发的艺术灵感也有了最初的出处。


图片


阳江著名学者 画家 陈醉:


我在这里住的时候,比较多、比较有意义的是,大概前辈的一个朋友,一个亲戚,他是学画画的,后来他来看我们,后来把油画箱和画画的工具就不要了,人走了,留给我了,我就从这个时候玩起油画来了。 

图片


漠阳之水川流不息,古城文脉薪火相传。明洪武三年,千户张均德建县城,设四门楼,东曰:承宣;西曰:威肃;南曰:宁海;北曰:镇安,四门楼所在街道分别称东门路、西门濑、南门街、北门街。其中的南门街,从明至今,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在南门街,淹没了不知多少像陈醉这样的文人轶事。

图片


商铺林立的南恩路,车鸣声、叫卖声不绝于耳。阳江文史研究者钟元照对南门街文史研究颇有考究。他曾居住、工作在南门街,其收藏故事也始于南门街。据他介绍,“县前市”牌坊往东十米左右,数百年前,紧靠着南门街街口,矗立着纪念明代刘芳、刘竑父子的进士牌坊。他手中藏有出自南门街进士刘芳、刘竑后代刘士香之手的藏品。这些年,钟元照为了解藏品后的故事,做了大量的功课,在他的口述中,南门街尘封的往事得以再现。


图片


阳江文史研究者 钟元照:


往这个县前街往前走二十步,就有一个牌坊,就是父子进士牌坊,就是南门街明朝的时候有两父子都中了进士,为了纪念他们的,从这里往前走二十步,大概就是消防栓那里吧。


图片

南门街,南北走向,是从宁海门进入城内的重要通道,旧时由花桥亭坊和崇善坊两坊组成。南门街不宽,约3米,沿着古街往南走三十米左右,便是明万历三十三年为纪念进士李天培而建的进士牌坊遗址。据文字和图片记载,该牌坊坐南向北,是一座门楼式三门四柱的建筑,通高8米,宽6米,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据南门街老街坊说,南门街8号处现存的一块方形大石头有可能是进士牌坊的基石,但仅限于民间口口相传,未得佐证。


图片

紧靠进士牌坊西侧的是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的天后宫,如今,天后宫由于年久失修,建筑主体部分被损毁,人们已无法进入天后宫内窥其全貌。站在天后宫前,可见墙体斑驳,杂草丛生,历经岁月与风雨,史书上记载的绿色瓦当、木雕装饰和彩绘壁画早已褪去昔日的光彩或隐没无踪。再沿街前往,可见南门街22号挂着一块手掌大的铁匾,上面写着“中医林举荣寓”。林举荣老先生正坐在门厅与后辈交谈。


图片

一进门,一块写着“医家第一”的木匾格外引人注意,匾额四周虽有所破损,但令人可喜的是匾额上面清晰可见阴刻着老中医的形象和题字“中医林国兴先生大鉴”“愚弟蔡开龄敬送”。再往屋内走,墙上挂着林国兴与其长子林举良的遗像,依稀可见林国兴老先生生前矍铄的精神。


图片


林国兴四儿子 林举荣:


我们三代都在这里,我的父亲林国兴对治疗跌打、刀伤很擅长,他以前作为中医是很有名望的。


图片


林国兴医生旧居的南边,南门街26号便是江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这里原为介龄小学,由李氏宗祠、梁氏宗祠、千乘书院组成。1932年,民国时期阳江县长李伯振,为纪念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的父亲李萁烈士,便创办了这所小学,因李萁字介龄,故名介龄小学,后该校多次易名。


图片


阳江文史研究者 钟元照:


我小学在这里读,六个年级二十四个班,他们用二十四德来命名很有意思的,如勤、俭、爱、勇,贤、良、光、洁,而且当时全阳江最好的教师都在这里。到了1949年阳江解放了,大军进城,林恩葆先生和他的同学造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这里升起来。

图片

阳江钟氏家族纪念第一位移居阳江的祖先钟海达而建的书院——海达书院,正好在介龄小学对面,现书室主体仍在,这里曾经被作为居委会办公地点。据钟元照回忆,1976-1980年他还在此工作,现由房管部门代管,作危房封闭。其余分割几部分作民居,其中一户是孙中山先生原配夫人卢慕贞的内侄女卢鸿君医生旧居。海达书室的南边曾是钟元照先辈钟德惠(钟百万)的家产,现无古迹。留存的是钟元照从老一辈人那里记述的传说。


图片


阳江文史研究者 钟元照:


大概是康熙年,有一个叫钟德惠的人在合山那里,两夫妇在田里耕田,犁头就碰到硬的东西,拨开来看是块石板,再撬开来吧,里面是几大罐的银子,他们运回家了,发了一笔大财。过了不久,家里的猪又拱出下面又有东西,又挖,又是三大罐的银子,这是第二笔。(后来)得了几百万,就号称钟百万,他在合山到田畔的中途叫那梢那里盖了高楼,子孙后代就在那里,后来就在我(站的)这里,一大片的地方都是他的产业,都是青砖大屋。


图片


在整条南门街中,56号莫氏宗祠是保留并翻新得最好,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建筑群。莫氏宗祠建于明洪武年间,民国时期陈俊卿丞相后人陈炳霈先生在此创办私立宏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为阳江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所,后又改为阳江县人民医院门诊部,2016年阳江莫氏宗亲会收回宗祠,建成1300平方米中西合壁的莫氏宗祠。莫氏家族在南门街显赫数百年,这里人才辈出,在两阳地区,在广东,甚至在国内文化圈都有他们的踪迹。

图片


在莫氏宗祠东边不远处的东关巷教工招待所为借山书院遗址。明代与海瑞齐名的清官,才满天下的学者沈思孝于万历五年得罪宰相张居正,被贬于电白神电卫海防,郡丞蔡懋昭于永泰坊小山丘(现为阳江城东关巷教工招待所)建借山亭,又称借山书院,请沈思孝在此为阳江士民授课。明参政李鋕为借山亭(书院)撰写碑记称:昔潮(潮州)以韩(愈)重,惠(州)以苏(苏东坡)重,雷(州)以寇(准)重。今阳江以沈重矣。


图片


阳江文史研究者 钟元照:


这里就是鼍山九子其中的一个南鼍,传说是九子中的长子。(沈思孝)原来在东鼍,后来就转到我们这里南鼍,在这里讲课,他的到来给阳江空前掀起文化的大潮,谈诗论赋。


图片


莫氏宗祠后,有一左屋园,这里是民国时期阳江第一位留美博士,才女左学礼女士的家园。园内,砖块、瓦缸散落一地,这里久无人居,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尘土味,略显凄冷。北边的小屋,挂有左氏祖先的遗像。左屋园东边的房屋已拆除重建新楼。左学礼中、小学在阳江完成,她聪颖好学,成绩优异。由李伯振县长以公费栽培,到美国留学,1934年获教育博士。抗战期间,左学礼在美国成立抗日救国会,任会长。之后左学礼夫妇俩在香港自费开办华光学校,期间左学礼编著《发展心理学》一书,列入大学丛书,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为该书题字。1949年由中共中央安排,左学礼夫妇赴北京参加开国大典。在阳江的几位藏家手中,都还有左学礼的书籍。


图片

莫祠对面是李屋巷,明代进士李天培故居。李天培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退官回乡后,捐资建阳江顿砵塔和文笔塔。


图片


李天培后代 李安:


我的祖先是李天培,听说是明朝的进士。我们这一代只有听长辈说过,对他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照片也没有,族谱也没有。(这条巷)原来是姓李的人,现在变成百家姓了,现在(姓李的)就剩我们一家在这里。
莫氏宗祠旁,李屋巷对面就是南门街58号,钟元照介绍,这里曾是他的旧居。

图片


阳江文史研究者 钟元照:


当年都是两房,而且有两个天井,采光很好,现在都重建了,没有原来的味道了。当时第一进是国民党少将左新中的八弟在这里住。再里面还有一户姓李的,他是管理介龄小学的事务,大家叫他李事务,可能是县长李伯振的亲信。还有一户是当时酒店幸福林的老板戴聪年在这里住,那时候生活也很潦倒,不过那个人很有文化,经常晚上就念唐诗,他用阳江话一吟一咏,很有节奏,唱(吟诵)起来很有意思。再就是我们家了,我的父亲当年在南门外一个大园那里经营,当时我父亲把农业搞得很好,是一个农业技师。

南门街58号南边便是东关巷,往巷子里走20米左右便是东关巷3号,这里就是民国初年阳江第一份报纸《公论报》的创办人之一、同盟会员许可信故居,孙中山先生曾为该报题词:主持公论。

图片


从巷子出来回到南门街,再往南走30米处在53号处,便是刘屋巷,这里是刘芳、刘竑故居。刘芳,明成化十三年举人,成化十四年进土。刘芳为人耿直,为政清廉,断案公正,政绩显著。刘竑,刘芳之子。明弘治十七年举人,翌年进士。竑与乡里相处,温恭谦让,绝无傲态。正德十三年,编修《阳江县志》(世称“刘志”)。

图片


再往南走,向东穿过小巷,一座三间、两层的青砖小楼赫然出现在眼前,二楼阳台饰有青、蓝两色的琉璃护栏。这里原为阳江酒店幸福林老板戴聪年的家产,陈醉除了在南门街71号住过,还在这里度过一段时光。


图片


阳江著名学者 画家 陈醉:


我也在这楼上住过,这边是它的主人,当年已经是老人了,姓戴的一个,我们就住这边,他住这边,那时候算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了,它楼上也干净,而且我们住到哪里,我们的那些同学都会来经常和我们一起住,就住在这个阳台上,弄个铺板,就同学们一起做作业、一起学习,他也就不回家了,就住这儿。


图片


城市是一个地方文化精华的重要承载地,说不完的南门街、道不尽的文人轶事,南门街,它如同一本城市记忆之书,厚重且鲜活。百年来,南门街在文化发展的长河里,英才辈出,文脉延绵,薪火相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的老化,业态的变迁,老街巷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许多建筑上印上冰冷的“危房”二字。


图片


阳江三宝博物馆馆长 陈泽满:


通过这条南门街可以说出我们阳江很多的故事,特别在现代文化街区建设中南门街会发挥很多作用,通过南门街各方面的了解,来弘扬我们鼍城文化。

图片


阳江文史学者 邓格伟:


南门街是阳江市江城区一条重要的文化街区,我们应该把南门街的历史、文物保护好,让年轻一代能够认识南门街的历史,把它的光荣文化传统传承下去。





文字 | 何辉 张烨彬

摄像 | 李挥 毛军玲

特别鸣谢 | 钟元照 冯峥

编辑 | 刘帝森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