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爆火的竖屏短剧:7天拍100集,观众充值1个亿

图片
“制作成本50万,充值流水一个亿”,
“7天写完剧本,一周拍完整部剧”,
今年下半年来,
越来越多的小程序短剧,
创造了令人称奇的财富神话。
这些单集一两分钟、总长100集左右的
竖屏短剧,
被称为“可视化的爽文”,
5秒内一个巴掌、10秒内一个反转,
靠霸总、逆袭、复仇等狗血题材,
席卷网络,甚至进军海外。
如今在横店,
每天都有几十、上百个短剧剧组开机,
“横店都要变成竖店了”。
图片
小程序短剧《无双》,上线一周充值一个亿
但实际上,这部剧仅投流就花费了8000多万
图片
观众多从短视频平台跳转到小程序上观看短剧
故称小程序短剧
图片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
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近374亿元,
同比增长267.65%,已超过中国电影票房一半的体量
在影视行业不景气的当下,
短剧大大降低了行业门槛,
为腰部的影视从业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一条发现,不少高学历从业者也开始入行短剧,
我们对谈了其中4位,
有人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十年的编剧,
有人是带短剧出海、精通英文的女演员,
有人是从影28年、师从谢晋的导演,
也有人是“211”背景的海归女制片。
我们聊了聊从局外人到置身其中,
他/她们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如何看待、理解这个略显魔幻的行业。
编辑:韩嘉琪
图片
图片
有人觉得,你是“三大”毕业的,去做短剧是不是降维了?尊严是不是受到挑战了?
一开始,我确实会有这种感觉。去年10月,我第一次接触小程序短剧,当时觉得很low,很低俗,剧本完全是网文的创作逻辑,怎么都算不上影视作品。我想“再不济也不能写这种东西”。
但老实说,影视行业的寒冬让编剧们的生存无以为继。转折点发生在2019年,当时我还在做院线片和电视剧,突然间,手里的项目一个又一个地黄了。有些电视剧的项目,可能已经拖了三四年,编剧只拿到了定金,合作就终止了。
图片
李小冉、关晓彤主演的
李昕然参与编剧的电视剧《老婆大人是80后》
这之后,我差不多有两三年的时间,一整年一整年地没收入。可我不想转行,还是想要写写东西,不让自己的手变得生疏。
一开始,我给B站写过横屏短剧,一集10分钟,当时觉得这已经是自己的底线了。但后来由于“限耽”问题,这个剧也没播出来。
图片
短剧《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
24小时用户充值破1200万元
直到今年,我刷到了两部竖屏短剧,一部是《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另一部是《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我突然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两部剧里,人物的设定都是立得住的,所以哪怕有再多反转,我也不会觉得不舒服。
编剧的传统创作逻辑都是先定人物,但在短剧的剧本里,基本是堆砌故事点,越炸,越狗血,就好像观众越喜欢。但如果人物性格、动机没交待好,故事都是悬浮的。
所以我就想,像我们这种长期从事传统影视编剧的人,是不是能给短剧市场带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6月,有一家影视公司找到我给短剧做剧本精修。我一开始是以鼻孔看人的,抱着长剧编剧的自尊心,想着这种剧本随便改改就行了。结果很快发现,短剧创作并不简单,故事不能注水,情节量也要求更大,还得让故事严丝合缝。
图片
由李昕然担任编剧的女频短剧《Hello小甜心》
这就涉及到编剧的提炼能力,因为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埋伏线,对话、情节必须直给,情绪要直冲冲地顶上去。
写每场戏的时候,我心里都要想着演员在片场怎么演,因为竖屏会放大演员的脸部。比如,台词不能超过3行,要不然演员对着镜头说话会很干巴。
都说短剧编剧是一个拼手速的行业,有的人一天能写二三十集。我在这行里算是年纪大的,不太能熬夜,我一天大概能写15集,一部剧差不多一周写完。
对于我们编剧而言,短剧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省掉了等待的时间。以前写电视剧,一个剧本一群人要写四五个月,平台、资方还要分场、分集地反复审核,可能两三年才能敲定一个剧本。现在写好以后,快达几天就能确认。
图片
《Hello小甜心》
我一直是一个很务实的人,愿意拥抱商业市场。有些编剧想要追求个人化的表达,但我一直都更愿意普世一些,做大部分人能共情的东西。比如女频剧,里面的小情小爱、人性,和长剧一样,都是相通的。
看短剧的人里,有很多中年女性,她们中不少人的生活一直都是围绕老公、孩子,她们难道真的不想开个小差吗?难道只能对一个男人从一而终吗?她们的人生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短剧能提供一个做梦的素材,一种短暂的快乐,也值了。我经常会想到自己快三十岁的时候,特别想要结婚,那个时候我就看了很多的TVB,里面的女主都是在30岁左右的时候遇到了真命天子,后来我真的在一年内把结婚这事儿搞定了。人还是需要梦的。
以前,主流的影视剧市场关注的是城市白领、中产阶级的情感、口味,很少有人想过,下沉市场的人,他们的心理需求什么?但在中国,小镇青年、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才是大多数,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图片
作家紫金陈曾在《1818黄金眼》上维权
之前,他们可能喜欢看《钱塘老娘舅》《1818黄金眼》这类调解节目,就喜欢鸡毛蒜皮的、天天吵架的东西,只不过,他们现在到小程序短剧上看别人吵架。这是倒退吗?我觉得还上了一个台阶呢。
当下,短剧的发展就像奶茶店一样,铺张速度很快,情节高度同质化。你搜“闪婚后”,可能就出来五六十部。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有差异化的东西出来。我相信未来,短剧也会有不一样的题材和风格。
现在再问我写短剧是降维了吗?我真的不这么想了,我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编剧的前身就是市井里的说书人,本质是要能讲好一个故事,是要接地气的。这一点,放在短剧里,没有变。
图片
图片
今年10月,有朋友临时找到我,想让我做一部海外短剧的导演,在此之前,我只是答应做他们的制片。所以从看景到开拍,我只有三四天的时间。
我演戏演了十多年了,但从来没有当过导演。没想到第一次导片子,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了一个海外的项目。
这部剧的主题是大女主复仇,这种题材和狼人、吸血鬼一样在欧美很火。公司是从国外拿的剧本,再让中国的编剧改了一下。
图片
闫佳颖执导的短剧《甜蜜重生:复仇之命中注定》
我们是在厦门拍的,一共拍了7天。拍摄期间,我每天只有一两个小时的睡眠。
开拍前,我最担心的其实是语言。2016年和2019年,我在美国分别进修过两个月的英语和表演,当时身边一个中国人都没有,英文水平提升得很快。但是回国以后,我基本就没有讲过英语了。
由于我们的制作时间很赶,演员们没有提前进行剧本围读,直到开机当天,我才见到演员。神奇的是,讲戏的时候,所有忘记的单词都在脑海里一瞬间浮现出来了。
图片
2010年,闫佳颖以女子组合的身份出道
参演过诸多网络电影、电视剧
竖屏短剧是一种结果式表演,很夸张、节奏很快。前一秒还在气宇轩昂地骂人,后一秒就哭了。作为演员,我是很排斥这种表演的,但既然要拍,我还是努力地让大家的表演更自然一些。我会跟演员们讲解语境,比如你遇到的这个人是“scum bag”(渣男),你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都被被骗了,你是又愤怒又委屈的。
因为是英文剧,片场的沟通成本增加了很多。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大家和演员交流需要配备翻译,这样时间就多耗了一倍。有时候,演员的台词还没说完,摄影就已经cut(停)了。
脸盲也经常会闹出乌龙。这部剧是围绕家族展开的复仇剧,每个家族都有几代人,爷爷奶奶、叔叔爸妈,主角加起来有十七八个,而且都是俊男靓女,再加上都是英文名字,有工作人员在现场直接搞混演员。
图片
图片
闫佳颖在片场给外籍演员说戏
海外短剧的成本要比国产短剧贵不少,成本要在100万左右。既然是豪门类型,场景不能太low,我们租了几栋大别墅,一个家族一栋。最花钱的是演员,主演价格从三五千到小一万不等,连群演都要1000一天。相比之下,国内的演员只要几百、一千一天。
一部分演员来自经济欠发达的东欧国家,有很多是模特出身,没有什么表演经历,英语其实也是他们的第二语言。
因为是在海外发行的短剧,所以创作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红线。现在国内短剧不能极端复仇、以暴制暴,但在片场,我们是完全放开的。有时候演员演到气头上,粗口也爆出来了,我们不会进行干预。
目前,影片正在后期配音阶段,预计明年1月会上线海外的平台。这么说来,我们也算是第一批让短剧出海的人了。
图片
图片
我是77年的,从事影视行业差不多28年了。之前我主要拍长剧情片,也拍那种5分钟左右的TVC广告。谢晋曾经是我的老师。
今年年中,我和我的一位出品人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投资拍短剧。现在是短剧的红利期,再不拍就没了。
图片
爆款短剧《闪婚后,傅先生的马甲藏不住了》
从传统影视行业转到短剧,我觉得我是想拯救这个环境的,当然也是为了钱。你可以去横店看一看,什么人都可以拍短剧,摄影师、灯光师,甚至是干制片、搞直播的,都来导戏了,编导出身的从业者真的是少数。
短剧的筹备期很短,行业内的平均时长也就是两周,像我用一个月去准备的,已经算是非常久的了。
图片
老黑过往绘制的分镜,目的是描绘画面和空间
但短剧无需此环节
拍短剧特别需要网感,就跟写爽文一样,要把节奏拉得很紧,不做铺垫,没有空镜。开拍前,甚至分镜也不用画了。为了掌握这种网感,我看了大量的网文,平时也会经常刷抖音。
以前拍长剧,一般需要4-6个机位,现在拍短剧两个机位就够了。用的设备是家用电影机,也就是微单。
对短剧演员来说,颜值是第一位的。因为所有表演都是直给的,对演技要求很低。以前拍长片,稍微有一点整容脸的演员都是不能用的,因为表情会不自然,但现在短剧观众反而喜欢看整容脸。
拍摄现场很赶,所以我在看剧本的时候会把演员的小动作写进去,3万字的剧本改到了5万字。比如,“女主角走进房间开灯”,我会加一段,“手扶着墙,慢慢地挪动身体,疲惫地低着头”,这样演员一看剧本就知道该怎么演,可以省去在片场设计动作的时间。
图片
图片
短剧《分手后,萌娃爹地宠上天》开机(上)
老黑在短剧片场(下)
短剧的打光也是粗制滥造的。你经常能看到男女主角脸上都是直打的大平光,这种都是在影棚里拍的。最近平台的要求高了,必须要有50%的实景拍摄,自然光下,演员的脸会更立体、更有电影感。
竖屏剧的运镜有自己的规则。以前拍横屏,镜头最忌讳左右转,看一秒就头晕,但竖屏就没关系。此外,竖屏的叠化、曝光转场,都会更自然。
拍短剧工作量很大,场景多,演员人数多。三四天不睡觉的情况也是有的,一天喝14杯美式,咖啡就是漱口用的。
累归累,短剧的片场还是很和气的。一两千一天的演员,要连续工作16、17个小时,所以演得不好我也不会骂人家。我们知道,人人都是活雷锋,大家能拍完就行了。
图片
图片
去年10月,我开始做短剧的制片、导演。一开始,我是不太能接受它的逻辑的。
2015年,我从英国硕士毕业后,做的一直都是网大和分账剧,一部剧少说也要投资上百、上千万。所以像我们这种影视从业者,当时根本无法想象用几万块钱做个100集的剧。
但短剧和网大又是“同根同源”的。网大是国内最早具备规模的分账影视产品,而短剧是分账领域的“3.0模式”。现在,爆款短剧一天之内能充值上千万,但其实,行业内只有5%的人是赚钱的。你看到的上亿的收入,投流就要好几千万。
图片
席雨晴担任制片的网大《冒牌大保镖》
短剧最大的优势是回款速度快,一般都在3个月以内。以前在影视行业,一会儿演员塌房,一会儿无法过审,回款少说一两年,所以作为投资人,想试试竖屏短剧很正常。
从付费情绪来说,短剧是一种冲动消费,就像直播间带货,主播的话术要赶、要上头,他/她一喊上链接,你就下单了,不允许你犹豫一秒。一旦慢了,观众就冷静了、理智了,就不消费了。
因此,短剧平台在技术层面上也要支持冲动消费。小程序短剧的付费方式是更简化的,绝对比你在爱优腾上付费的流程快捷。你刚点进去查看这个剧多少钱,就不小心把钱付了,让你所有的决定都在快速中完成。
图片
席雨晴担任制片的短剧《秘爱危情》
“上头”是我们评判短剧的重要标准,你得让观众“不看下集就难受”。和影视长剧不同,短剧消费靠的不是内容深度。
有时候,一部剧里可能各种bug,演员土得要命,摄影都差到越轴了,但是数据告诉你,它就是卖钱的。为什么呢?
因为短剧提供的情绪上的直接刺激才是付费关键,精良制作固然重要,但是也得排在其后。
在片场,演员说词经常是1.5倍速,很多专业演员觉得这种表演太烂了,根本不能接受。但是只有速度提上来、演得很drama,才能把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才能完成他/她的冲动消费。
图片
图片
扇巴掌、砸酒瓶是短剧惯用的“高能场面”
“每集大反转,每场小反转”、“节奏快不能有任何多余的镜头和台词”
短剧三四秒内就得有一个大的冲突。比如一上来就是个大嘴巴,可能这两个人物的关系都还没交待呢,但是这一巴掌就能迅速留住观众。
行业内有一个禁忌,就是绝对不能搞复杂的逻辑、烧脑的情节。如果到最后一集才揭晓答案,这个短剧大概率是没人看的。观众没这个耐心。
因为短剧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推理和猜测,而是满足观众的本能爽感。比如一部女频剧里,女主要配很多“绿茶”,赶走一个再来一个;再比如男频剧里,男主要有很多爱慕者,刚开始可能是3个,后来是6个,现在可能配9个绝色美女都不新鲜了。这也是为什么,短剧特别费演员。
图片
《我的七个师姐又美又飒》,满足了男性“三妻四妾”的隐秘欲望
可以说,短剧撕掉了文明的面具和伪装,更能满足人性里本能的欲望。在短剧里,你很少见到长剧里那种伟光正和冠冕堂皇的东西。
短剧的付费观众大多是三四线城市以下的人群,如果追求高深,他们反而就不看了。
短剧的观众,在生活里可能是特别压抑的,有着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积累的委屈、怨气,是需要释放的。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就是“反杀”,开头给大哥、老板低头哈腰,很快就绝地反击,把大哥踩在脚下,让对方跪着喝十瓶白酒。短剧给他们提供的是现实生活里得不到的虚拟体验。
图片
席雨晴在片场
但我对他们的需求,发自内心地尊重。我非常不赞同,一边赚着他们的钱,一边看不起他们。我认为付费是最直观的认同,没有人会轻易掏钱。
短剧行业门槛很低,也因此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平等的机会。影视行业非常烧钱,对于没有背景和人脉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想要找投资人、找大资本太难了。但短剧行业不看履历,只要先掏一点钱拍个剧测试一下,很快就能证明自己。
我经常跟朋友分享,网大起初也有很多人看不上,但随着资本的聚集,网大的门槛也高了,很多演员现在想演网大,还不一定有机会呢。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相信竖屏短剧也是一样。
(彭雨虹、王洁艺、李涛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