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遭起诉,词汇释义引发争议,你是哪一派?文化符号如何避免时代误读

全文2574字, 阅读约需8分钟,帮您划重点如下

划重点

01《新华字典》因部分词汇释义遭到起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

02争议焦点在于释义的边界与责任,如何把握解释的边界和尺度成为争议的焦点。

03网友对事件持不同观点,一方认为是释义不当,另一方认为是反应过激。

04释义问题反映了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综合体现,需要加强审查与监管,引入多元视角,增加文化背景说明,鼓励公众参与。

05面对争议和挑战,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未经授权,谢绝搬运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近日,备受国人信赖的《新华字典》因部分词汇释义遭到起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玩弄女性”“孩子是累赘”“腰上别手枪”等词条的解释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一时间,舆论哗然,众说纷纭。
图片
这场由字典释义引发的论战,不仅关涉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更触及社会文化心理、性别平等、爱国教育等深层次议题。
一、事件回顾:争议源于何处
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自问世以来就承载着规范汉语言文字、传播文化知识的重任。然而,哪曾想到,在众人眼中的“权威”字典,突然有一天因为词条释义被网友起诉到了法院而上了热搜。
起诉网友表示,第12版《新华字典》存在多处涉嫌违反相关法规的内容。
比如,在该字典第500页,“玩”字下的组词“玩弄女性”涉嫌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九项的规定。
图片
同样,第31页上“别”字的注释中,“腰里别了一支手枪”这一描述也违反了《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的相关规定。
图片
而在第284页,用“累”和“累赘”造句时,句子“孩子小成了累赘”涉嫌违反《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六项。
图片
除了上述问题外,网友还发现第12版《新华字典》在“倭”字词条下未收录“倭寇”这一词汇,此举涉嫌违反《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第三项的规定。
图片
以上质疑内容表述有些不太直观,读书君给大家简单概括一下,“玩弄女性”涉嫌违反该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九项,即“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规定;“腰里别了一支手枪”则涉嫌违反第二十六条,即“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或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等,以及后两项还有违背社会和谐稳定和爱国教育等主要内容。
随着这个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一场关于文化、价值观与工具书责任的讨论拉开帷幕。
二、争议焦点:释义的边界与责任
1.释义的边界
字典作为工具书,其核心功能是解释词义,帮助读者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然而,当释义涉及社会敏感话题时,如何把握解释的边界和尺度,成为争议的焦点。
图片
2.工具书的责任
作为权威工具书,《新华字典》在提供释义时是否应该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变迁?是否应该对某些可能引发争议的词汇进行特别说明或标注?此外,过于保守或传统的解释是否是落后、不合时宜的?这些都是事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三、那么,这起事件中,到底是释义不当,还是反应过激呢?
关于这个事件,网友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各持己见。有人认为,的确是释义不当,也有人认为这是反应过激,小题大做。
1.赞同观点:
*字典释义应与时俱进,反映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
*对于涉及性别、家庭等敏感话题的词汇,应特别审慎,避免歧视和偏见。
*工具书有责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图片
2.反对观点:
*字典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词义,是对语言现象的客观描述,它们解释只是对现实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而非价值判断或立场表达,不需过度承担价值观引导的责任。
*社会应更加包容和多元,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
总之,大家都各有各的看法。
四、说说个人看法
作为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读书君觉得,这场风波所反映的不仅是工具书编纂的问题,更是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责任的综合体现。除了以上提到的问题,其实,这场争议也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人们对性别平等、尊重个体以及文明和谐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某些偏见和刻板印象仍难以彻底消除。在这种背景下,《新华字典》的释义问题不仅仅是对错之争,更是文化观念和社会价值的一场交锋。
图片
在这个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里,我们对待不同的事物和观点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
首先,《新华字典》作为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工具书,确实应该不断地进行修订和更新,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新华字典》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汉字的读音、用途和意义,而不是一种情感输出的平台。对于其中可能存在的争议性描述,我们应该以开放和理性的态度去审视。
其实,在中国汉字里面,有不少字,至少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这些贬义词汇往往因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观念而形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某些行为或群体的负面看法和偏见,这是具有历史原因的。如果我们一个个去纠正,那就显得有些上纲上线了 。
比如“妒”这个字指嫉妒心。尽管嫉妒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但在汉字中,“妒”却从女声,暗示女性更容易产生这种负面情绪。这体现了对女性情感的一种刻板印象和贬低。
图片
再比如“妖”字,原意本指艳丽、妩媚,后来逐渐衍生出邪恶、迷惑的含义,往往用来形容女性行为不端或诱人堕落,如“妖女”,“妖媚”等。与此类似,且程度更重的还有很多。
这些词汇的贬义化,往往反映了历史上对女性的某种社会偏见或刻板印象。在男权社会的影响下,女性常常被客体化、标签化,她们的形象、性格、行为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歪曲和误解。
然而,语言是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许多曾经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正在逐渐被重新审视和定义。性别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女性。同时,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适应着社会的变革。
当我们今天回首过去,会发现不少曾经的贬义词已经淡出了日常用语,或者其贬义色彩得到了很大的稀释。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现象,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向着更加平等、包容的方向发展。
当然,要完全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需要持续地关注语言中的性别问题,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教育部门、媒体、文化机构等各方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语言的性别中立化进程。
同理,放在这件事上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了使《新华字典》的词汇释义更加完善,符合时代的需求,读书君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建立动态修订机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词汇的含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建立动态的修订机制能够及时更新字典内容,确保释义与社会发展同步。
图片
2.加强审查与监管:在编纂过程中加强对释义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其内容既准确又符合现代价值观。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定期评估和监督。
3.引入多元视角:在编纂团队中引入更多元化的视角和背景,以确保释义更加全面、客观和包容。这有助于减少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4.增加文化背景说明:对于某些可能引起争议的词汇,可以增加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的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来龙去脉。
5.鼓励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反馈渠道,鼓励读者对字典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这不仅能够提高编纂质量,还能够增强公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图片
五、写到最后
总的来说,《新华字典》风波不仅是对工具书编纂的一次考验,更是对社会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一次反思。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争议和挑战,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来推动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新华字典》才能继续发挥其作为权威工具书的价值和作用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准确、全面和专业的知识服务。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