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型人格:“爱别人胜过爱自己,你累不累啊”

(作者何所欢: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自我成长性格等心理学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
图片
“奉献有瘾的人,只会毁掉自己。”
最近有一位太太在后台留言。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矛盾,挣扎与内耗。
“为丈夫孩子默默奉献了十多年,什么也没得到,反而被他们嫌弃。”
接着,这位太太说:
“这些年来,孩子他爸把我付出的一切,当成了理所应当;我身体不舒服,腰肌劳损,常年劳累躺在床上修养,厨房里的碗堆满洗碗池,衣服堆满脏衣篓,他熟视无睹。”
“孩子对我越来越没耐心,每天想方设法给他做好吃的,想着他学习压力大,给他补充营养;可看到孩子对我的嫌弃挂在脸上,我就感到一阵心寒。”
“当年在事业和婚姻中,我选择了婚姻;放弃上升期的事业,放弃收入,选择做全职太太;如今想一想,我可是太傻了。”
在生活中,有太多这类人了。
为家人付出,为爱人付出,为朋友两肋插刀,对别人永远比对自己好;
永远将别人放在首位,把自己放在末尾;
喜欢什么,不舍得买;
想吃什么,不舍得买;
但家人说喜欢,说想吃,不带犹豫就买了。
爱别人永远胜过爱自己,间歇性自我感动,持续性焦虑委屈。
心理学上将这类人,称之为——“奉献型人格”。
图片
-01
“奉献型人格”,有哪些特征?
与讨好型人格很相似,但细微的差别在于:
讨好型,更多是回避冲突;
而奉献型,更多是优先考虑他人的需求,忽略自己的感受。
第一:对别人永远比对自己好
发了工资,自己什么也不舍得买,先给家人买;
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只要在乎的人提一句,立马去买。
永远将别人的喜好,需要的东西挂在心上;
但是,忽略了自己的需要。
第二:过度考虑别人的心情
跟爱人一起去看电影,自己想看A,伴侣想看B,就全都依他;
跟朋友出去吃饭,你想吃A,朋友想吃B,你就只考虑朋友的口味。
每一次都是如此。
别人的情绪,永远比你重要。
第三:在委屈与自证中挣扎
自己付出的,不被对方认可;
自己付出那么多,却换不来尊重和赞美;
这种“不平衡的回应”,让他一度陷入委屈。
但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想获得别人关注的心,促使他无法放弃奉献的思维。
图片
-02
“奉献型人格”的形成,跟什么原因有关?
第一:内在价值感低,向外部索取
人的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举个例子:
一棵大树。
它长势喜人,树干笔直,它的外部价值(社会价值)是什么?
是成为原料,被砍伐之后用来生产家具。
一棵大树。
它长势一般,看上去就一副“营养不良,缺少阳光”的样子;
它的价值是什么?是继续生长下去,或许会落个自然衰落,这就是它的内在价值。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
当人的内在价值不够,就渴望向外面索取价值;
用外在的价值,包括他人的正向评价,赞美,关注等,来弥补自身价值感的缺失。
图片
第二:内心缺失的“投射”
这个东西,本该给你自己的,你却给了别人;
这个奖励,本该属于你,但你却拱手相让;
明明你很想要,但你委屈地给了他人。
这一切,都源于内在价值的混乱与缺失。
什么是投射?
举个例子:
你从小到大,都没有被人如此照顾过,没有感受到如此多的关爱;
所以你就把内心缺失的这些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拼命对他人好。
你的潜意识想法是:
“我对你们好,你们肯定也会如此回报我,那样我就感受到了被爱,被在乎。”
当事与愿违,你得到的是无尽的失望。
难过,失落,委屈,一股脑儿都涌上来。
为什么“奉献型人格”,很多时候是不被珍惜的?
主要原因有3个。
第一:你给的,并不是对方想要的。
第二:你给的太多,对方麻木了。
第三:你给的太多,让对方感到压力,下意识逃避。
图片
-03
奉献型人格,该如何自救?
第一:试着为自己考虑
比如:你想吃火锅,但对方想吃烤肉;
你不必完全按照对方的想法,可以跟对方说:“那我们就找一家可以吃火锅,也能吃烤肉的地方吧。”
先有0.1的进步,才能有1和更多的进步。
试着为自己考虑,倾听你内在的需求与感受;
你要明白,如果连你都不爱自己,谁会替你爱自己呢?
没有人的。
第二:掌握“适度原则”
适度,适量,适时。
适度付出:
这件事你帮不上,很为难你,那就拒绝;
对方并不需要,你就停止付出;
对方不给你回应,你就及时止损。
适量付出:
对方不饿,你就不要给他做吃的;
对方的爱太多了,你就减少爱意的投入,因为他不一定缺少你这份爱。
适时:
锦上添花没意义,雪中送炭才能让TA记得你的好。
“奉献”这件事本身,很无私,层次很高;
但如果这种奉献,需要你舍弃自我,那就要好好掂量掂量了。
图片
话题:
你是“奉献型人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