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课堂”上,初中生与大学生共守长江水

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2日讯(记者杨幸慈  通讯员王欢)“和大学生一起听大学教授上课,这体验太棒了!”今年以来,来自江汉大学环境与健康学院的教授和大学生们在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的“湖畔课堂”上与中学生一起开展长江大保护水质检测、科普宣教活动。
图片
初中生和大学生在“湖畔课堂”上一起提取长江水。
在长江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和初中生一同在长江边取水样,然后带回到晴川初中水科技实验室进行水质检测。同学们检测了水样的氨氮、总磷、溶解氧和浊度等项目,经过大学教授的指导,在原有基础上更细致地使用专业仪器,完成数据记载,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水质状况,填写水质检测报告。
随后,王璞教授带来主题为《无处不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长江大保护到极地科考》的精彩讲座。他从全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还结合具体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详细展示科学家们的科考工作状态以及我们应如何积极应对生态挑战。
图片
初中生和大学生在“湖畔课堂”上做相关水质测试。
晴川初中的同学们全神贯注、认真聆听,表现出对生态保护的浓厚兴趣。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大家对生态保护事业的热情,并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为充分开发校园周边水资源,让学生拥有更多实践基地,晴川初级中学与校园一栏之隔的莲花湖公园、长江汉阳江滩达成实践体验合作,建立校外水生态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整合科学教育、自然教育、探究活动等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开发水生态环保特色校本课程。将环境保护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学校课题研究中,师生共同承担《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课题,深入环境问题发生现场,带给学生更直接生动的体验。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环境保护课要怎样上才生动,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学校创生了湖畔课堂,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大自然,将初中新生的环保第一课授课地点设置在湖畔、江滩,让学生去看、去闻、去摸、去感受,让广袤湖泊、浩瀚长江成为环保的大课堂。
图片
测试水质氨氮磷等各元素含量,并作记录。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场景中的项目式学习,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国际头脑奥林匹克大赛”“美境行动”“环境小记者”等大赛,先后获得30个全国金奖或一等奖。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水环境卫生国际交流展示,向全世界展示晴川初中的水科技发明成果。这些比赛增强了学生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交流合作、国际视野和发明创新能力。
校长周剑介绍,学校依托周边水域资源,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水科技发明探究,把对长江母亲河的保护落实到“湖畔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粒环保、绿色的种子,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长江大保护”行动者、生态文明理念践行者,由学生到家长再到社会,承担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