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华夏民族的童年记忆,“陇原玫瑰——甘肃彩陶文化展”湖南博物院开展

12月22日,由湖南博物院和甘肃省博物馆等联袂策划的跨年大展“陇原玫瑰——甘肃彩陶文化展”,在湖南博物院一楼特展一厅顺利开展。
图片
有这么一句话,“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在祖国西北陇原大地,黄河自西而东,奔流穿梭。七八千年以前,先民拿着蘸满朱红颜料的笔刷,在陶钵的口沿随性一抹,也只需这一抹靓丽的国色,甘肃彩陶自此犹如朵朵玫瑰绽放于陇地山河,中华文明就此涂上了瑰丽的底色。
本展展览特别遴选了来自甘肃省的200余件新石器时代彩陶精品,囊括了从大地湾文化时期到沙井文化时期跨越5000年的代表性器物,通过解读彩陶上的各类纹饰,展示先民审美情趣的变迁、知识观念的进步,诠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探析早期信仰的初始面目与抽象化的象征符号的形成过程,旨在追寻华夏民族的童年记忆,为中国故事的继往开来提供来自文化基因的深层驱动力。
图片
第一单元“鸟与花叶 众生有灵”:一花,一叶,一飞鸟,这些彩陶钟情的纹饰,是先民创造出的最质朴真诚的美,是当年当景的鲜活造影,是穿越千年传来的遥远回响。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出现原始农业,先民开始了定居生活。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先民会留意身边最美的时刻:漫山遍野,春暖花开,天空辽阔,飞鸟翱翔。先民用彩画的形式将其描绘下来,在窑火的灼烧中将其定格成永恒。这既体现出先民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重点文物变体鸟纹彩陶壶、花卉纹彩陶盆。
第二单元“水与游鱼 善利万物”:九曲黄河,奔流不息,跃动着华夏民族永续不绝的血脉。黄、洮交汇,孕育了甘肃千里沃野。古代先民临水而居,耒耜耕作,捕鱼为乐。在彩陶制作中,先民将流水、游鱼描绘于彩陶之上,呈现出一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史前生活画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流的波纹成为先民所熟知的美的符号,水中的游鱼成了先民表达美好生活的图腾。这些元素被用心描绘,跃然器表,成为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当我们驻足凝望这一件件精美的彩陶,感受象征水流奇妙灵动形成的波纹、漩纹,体味用稚朴的笔触表达出的具象与意象融合的鱼纹、蛙纹,奔腾的黄河与生机盎然的先民生活图景便跃然眼前。如重点文物漩涡纹双耳彩陶瓶、蛙纹彩陶瓶。
图片
第三单元“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伴随着先民审美意识与精神需求的提升,彩陶纹饰由最开始对自然的写实描绘,渐渐转化为抽象的表达,传递的是先民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情感以及观念的变化,成为先民追求精神生活的实物证明。纹饰成了具有图腾意义的象征符号,是当时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先民运用意象表现手法提取最富特征的部分形象作示意性的表现,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从而强有力地表现出早期先民共同的生活感受和美的观念,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恩和敬仰,又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初萌芽。如重点文物折带纹双耳彩陶壶、人面纹彩陶钵。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为了提升观众的参与度,提高观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策展团队在展厅设计了多媒体互动区。多媒体互动与展览内容完美融合,分为两个环节:知识展示环节(在展厅中部)和知识竞答环节(在展厅尾部)。
图片
多媒体展示不受展厅展品和图文版面限制,让观众在轻松愉悦中欣赏到更多甘肃彩陶以及彩陶展品不同视角的美,特别是俯视下的纹饰旋动之美。更重要的是,用动态的手段展示重要纹饰的演变和内涵,体现彩陶在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两个部分的多媒体展示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关联,累计积分。观众观看“知陶”,参与“乐陶”多人大屏互动知识竞答,获得积分,参与抽奖,领取依据彩陶文物开发的精美礼品,作为观展纪念。
“陇原玫瑰——甘肃彩陶文化展”将带您开启一段迈入远古历史的时光中,感受彩陶文化的绚丽与多姿,领悟中华先民的审美与观念,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潇湘晨报记者周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