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大厂前员工的2023:求职艰难,被裁半年等不来一个offer

全文3053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科技行业寒冬仍未结束,许多科技公司普通员工面临就业困境。

02转行成为程序员的员工在大厂裁员后难以找到新工作,上百人竞争一个职位。

03转型为云技术相关职位成为新的努力方向,但仍需面对竞争和运气的因素。

由腾讯混元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图片
编者按:求变者恒新,创新者恒强,乐观者恒进。在大变局时代,韧性增长,找到更好立于世界的方式。是为腾讯新闻《潜望》与《远光灯》栏目年终策划系列《韧性生长,穿越周期》第四篇。
图片
腾讯新闻《潜望》 作者 纪振宇 发自硅谷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诞生一年,伴随着大公司要把所有产品都AI化一遍的雄心,以及围绕新一轮生成式AI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行业似乎很快走出了始于去年美联储新一轮加息周期的阴霾,但对于置身其中的许多科技公司普通员工来说,这一轮科技行业寒冬还远未结束。
Simon就是这其中的一名典型。他戏称自己是硅谷一枚小小的“打工人”,不幸在今年4月份社交巨头Meta的一轮大规模裁员中“中招”。
图片
从最开始的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最快一个月就能重新上岸”,到焦虑地广投简历,再到发现“面试表现再好都拿不到一个Offer”——Simon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心态上的一系列起伏变化。
“有些面试,我感觉自己已经无法再做得更好了,但最终还是没有给我Offer,所以我开始反思,也许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了。”Simon开始总结失败经验,他认为,最根本原因是自己目前能够胜任的前端工程师职位,总体处于供大于求的情况。
建筑师转行码农:轻松进微软和Meta
Simon之前的经历,和大多数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留学生没有太多区别。从国内北方一所理工类院校本科毕业后,Simon在2013年申请美国留学,并顺利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学硕士的Offer,两年后,Simon毕业并找到了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但很快,他发现这份传统行业的工作满足不了自己。“一眼看到头,天花板就在那。” Simon说。
彼时,离Simon不远的硅谷,科技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未来的职业前景,都让Simon这样有十足干劲的年轻人向往。
自认为自己理工底子还不错的Simon,从2018年起,认真考虑转行,开始了半工作、半学习的生活。
“主要就是补一些计算机系的课程,另外就是针对性地刷题,并不是很难。”Simon说。
他回忆说,那几年华人留学生圈里“转码”(转行程序员相关的工作)蔚然成风,身边刷题几个月就“成功上岸”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从小到大对做题考试习以为常的中国留学生来说,这是他们十分适应而舒适的转行方式。
Simon说,现在回想起来,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他们所以能够快速转行成功,和硅谷科技行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猛增不无关系。
于是,Simon很快拿到了一份来自软件巨头微软的Offer。
顺利转行后,Simon并没有满足于微软的工作。这是一份技术支持类工作岗位,服务的是微软的一项老业务,职位是Solution Engineer,并非核心业务和核心岗位,相对比较边缘。
Simon自我提升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这也为他迅速找到下一份工作打下了基础。很快,社交巨头Meta向他抛来橄榄枝,给出了一份iOS 开发工程师的职位,相比他之前的薪酬又有了大幅的提升。
裁员后求职无门:上百人竞争一个职位
Simon称,直到进入到Meta以后,才算是真正的转行成功,或者是达到他自己所设定的转行成功的标准。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4月份,Meta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波及到1万多人,Simon不幸成为这个计划中的一员。
“整个组被合并到另一个大组里去了,因为被裁的当天就无法登录公司内部系统,所以我也不知道最终我们组被影响到的有多少人。”Simon说。
但是裁员这件事最初并没有给Simon带来多少心理上的冲击,“我当时的心态甚至还有些傲慢”,Simon说,当时他对自己的能力极为自信,认为自己最多1个月就能顺利找到新的工作,被裁员后正好休息一段时间,还用裁员所给的补偿在美国国内旅游了一番。
接下来似乎确实像他所设想的那样发展:旅游结束后,Simon安心开始找工作,很快投出的简历就有了回音,全部来自大厂。
“包括苹果、亚马逊、谷歌这些大厂全部都过了简历,给了面试,好几个都一直到on-site(现场面试)阶段。” Simon说,当时的感觉好极了,他认为,这些大厂积极的回应,也是对他自身能力的最直接的肯定。
“自信心很足。”Simon说,“完全没有刚被裁员的沮丧。走到on-site,就感觉希望已经很大了,因为是需要公司6-7个人,一天什么事都不干,专门为了招一个人坐下来陪你聊。”
然而事情往后的发展,却让Simon十分意外。尽管面试的自我感觉良好,大厂负责招聘的人力资源对接人也给出了良好的反馈,但最终,Simon没有等到任何一个offer。
“一开始觉得可能是运气成分,我自己觉得大不了再继续。”Simon说,然而在接下来的大半年的时间里,无论如何努力,Simon始终没有收到一个offer。
“这种感觉非常mixed(错乱),一方面不断收到邀请面试的回复,让我感觉到希望,但另一方面,始终没有一个Offer,又让人绝望。”
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的Simon开始感到焦虑,他不再执着于一份大厂的体面的高薪工作,而是“只要有份工作能要我,pay还可以的,我都能接”。
“那段时间开始疯狂投简历,不管大公司、小公司,只要是职位相关的都投,已经有点不管不顾了。”Simon说。
然而即便是自降身价后,Simon依然没有等来offer。
“也许就一个坑,但是有几十号甚至上百号人等着,”Simon说,“作为雇主方可以慢慢挑,一定会找一个对他们来说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Simon说,在大环境不乐观的情况下,已经不是靠自身努力就可以改变最终结果了。
再次转型:主攻云技术
经过了焦虑、反思阶段后,Simon开始寻找新的努力方向。根据他对行业求职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偏后端的工作的需求,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要比他现在所从事的前端工作要多的多。
“前端工作只是冰山一角,后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来完成。”Simon说,他也关注到ChatGPT带来的这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科技行业带来的冲击。
许多人说,ChatGPT都能编程了,意味着程序员未来也要失业了,但Simon认为,这是一个太过于简单粗暴的判断。
“ChatGPT能够生成代码的能力,更多的也是基于目前公开的代码,而许多大公司的底层架构相关的这些代码内容,是大模型无法获取的,而这些才是更为核心的能力。”Simon说。
他认为,在让许多初级的编程工作变得可替代的同时,大语言模型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对底层架构和云端后台技术岗位的需求。
“这大概是我现在的主攻方向吧,”Simon说,他正在攻克一些云技术相关的职业资质证书,据他最近一段时间的调研和了解,这些资质和证书在雇主方面有很高的认可度。
“但这些依然只是敲门砖,最终还是要看面试表现以及一点点的运气。”Simon无奈地说。
尽管被大厂“无情”裁员,但Simon说,自己心里没有任何的抱怨和觉得不公平。
“大厂的经历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就是你身在大厂,可以对产品、架构有更宏观的理解。”Simon说,“大厂里能够触达的资源,也是小公司没法比的,所有的文档都是可以查看的,这些对于热爱技术的人全是宝藏。”Simon还表示,大厂工作的价值观自己十分认同,并没有碰到过职场官僚主义盛行的风气,日常工作中,无论是上级还是同事之间,都是和谐的合作气氛。
当然弊端也显而易见。Simon说,在大厂工作的普通员工,就是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能负责的领域非常小。他自己负责的就是Meta旗下WhatsApp聊天应用中非常小的一个功能,但是整个产品的codebase可能有几十万行代码。
“内部的耦合很紧密,但说实话,普通员工能做的事情非常的垂直。”Simon说,“在大厂呆久了,可能容易产生自己很牛的错觉,但实际上从那个平台出来以后,很多能力在外面是用不上的。”
他认为,2023年的经历对自己来说,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如果不经历裁员这件事,自己可能还在为转型成功、从事一份高薪又足以胜任的工作而沾沾自喜度日。但被裁员让他既意识到自身还有许多欠缺需要补足,同时也更深刻地意识到行业大周期环境的变化,对于个体可能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但无论如何,Simon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再回到毕业后所从事的传统建筑行业工作了。“毕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行业,薪酬待遇、职业发展都差太多了。”Simon说,下一步如果还是不顺利,可能会考虑找人合伙做一些创业相关的事情。“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充满信心的。”Simon说。
《韧性生长,穿越周期》年终策划系列:
篇一:史上最强汽车降价潮来袭:宝马均降10万以上 明年会更猛
篇二:中环金融圈奢谈年终奖,香港IPO希望在明年?
篇三:房企降价自救,“限跌令”悄然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