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千语:我这么努力,是不想成为我妈

图片
她在节目上爆料说,小时候经常被严厉的妈妈打骂,长期压抑,产生自虐倾向。
图片
很巧,最近,一位大厂女白领小满,讲了如何把东亚妈培养成谷爱凌妈妈的故事。
她带妈妈一起去“深漂”,才一年,两个人从见面就吵,吵到双方老公抢着出门买菜,到最后真心实意大和解。
小满还以妈妈为主角写了本书,叫《我的母亲做保洁》
图片
从前在老家不咋识字的妈妈,已经会看路遥的《人生》,还能给书写后记。
也不搞打压教育了,看到女儿出书,会发微信鼓励祝贺:“写书是我女子(陕西方言)的梦想,梦想成真。辛苦了。”
或许带妈妈去大城市打工,才是最适合东亚母女体质的《变形记》。
被围困的妈妈和挣扎不彻底的女儿
小满和妈妈,从前是那种典型的东亚母女。
母亲爱女儿,但因为被围困在家庭,爱里掺杂苦胆。
小满印象中的母亲,总是强悍且不快乐。
父亲外出打工,她困在家里干沉重的农活,怨气只能迁移给女儿。
小满做不出题急哭,她只有一句话:你怎么这么没出息,有什么好哭的?
图片
她被外婆强迫嫁给父亲,三观不合,一辈子都没得到想要的爱,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早离婚了。”
力量匮乏的母亲,不敢逃离婚姻,只能将不幸归因于母职,觉得不离婚就还是好妈妈。
以至于后来,小满跟家境不太好的外地人恋爱,妈妈怕女儿重复自己的命运,要求分手,用断绝关系威胁,不听她的话就说“女儿白养了。”
图片
其实是,她既不了解信任女儿,也没搞清楚自己困于不幸婚姻,到底是因为选了没钱的男人,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枷锁,让她走向失权与羸弱。
小满上初中后,她终于可以去打工赚钱,能选的也不多,给工人做大锅饭,进矿山搭钢管架,上山栽树,摘香菇。
图片
暑假小满去看她,她扭伤了腰还坚持干活,问小满要不要跟她一起进矿山,看看她挣钱有多难,以此激励女儿好好念书。
妈妈的苦不是女儿带来的,但因为不敢向丈夫和社会压力挥刀,就只能拿自己的伤口朝女儿要感恩和愧疚。
长大后的女儿们,大多用逃跑策略,在空间上划界限,脱离妈妈的爱和掌控。
所以小满考大学,去大城市,进大公司。妈妈为她骄傲,但她开始过上妈妈看不懂也看不惯的生活,批判和对抗仍然不可避免。
小满30多岁了,妈妈还会私自拆她的快递,拎出她买的新衣服,像罪证一样拍照发给她,微信语音轰炸:为啥衣服这么多还买?为啥买的这么丑?
图片
小满迟迟不要小孩,妈妈催:“为什么不养娃,要养两只猫?”
反抗并不彻底,女儿不可能不爱妈妈,也不可能再听从她的话。于是,不听话的女儿也被困在感恩愧疚和厌烦疏远中。
图片
直到带妈妈一起“深漂”,把妈妈从束缚她多年的乡土社会中拔出来,母女关系才开始走出旋涡。
本来老家亲戚听说这事都各种阻拦,但小满一直鼓励妈妈走出去,从秦岭的大山往出走,无论往哪个方向都是开阔之地。
图片
在一个空间下,两人也有了深入了解的机会。听妈妈讲自己的工作日常,小满看见她的生活。
在妈妈眼里,深圳的花一年四季都好看,冬天了,街道两边还是“花嘭嘭的”!
妈妈还爱去天台数飞机,在农村一连几个月也看不到一架,但在深圳,“一会儿冒一架,一会儿冒一架。深圳真好。”
她还讲,商场装饰灯具的几万颗水晶石,是同事皮阿姨一颗一颗擦的。
超市里每晚会扔掉大量临期菜,有的保洁员会捡来当食物。
保洁员在工作的8小时内不能坐下休息,监控会查。
图片
在大厂的高速工作中运转至麻木的小满,借由妈妈的眼睛,看到了这个城市被遮蔽的部分。
共处一个空间,同处相似的职场和性别权力系统,多年疏离得以靠近,小满开始看见母亲的伤痕。
比如当妈妈再提到婚姻,小满会很认真地跟她说,“如果你想离,我支持你。”
图片
妈妈觉得“月经”是祸害,让她羞耻,害她痛苦,妨碍她挣钱,终于绝经时,小满祝贺:“你彻底摆脱性别束缚了。”
以及在第一次带妈妈去做全身体检后,她才发现,妈妈子宫里有一个躺了28年的节育环。
此前六次怀孕,两次引产,两次流产。
图片
后来再面对妈妈的催生焦虑,小满总会想到她体内的节育环。
“或许因为她曾经失去了四个孩子,所以才希望我和弟弟无论多难,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孩子。”未必认同,但开始理解。
妈妈也逐渐在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力量,她时常感叹,如果早点来这里,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小满说,真正的理解是做不到的,即使是母女之间,我们依然会因为一些小事争吵,但同时,我们也更相信对方,更坚定地支持对方。
匮乏的一代女性在大城市找回到身份和价值
小满问妈妈,如何总结来深圳这一年?
妈妈说,从年轻到老,打了这么多年工,还是今年挣的钱最多。
上一代女性,是被金钱困住的一生,是用吃苦来抵消生活磨难的一生。
她们生于本就资源匮乏的年代,资源又总是流向男性。她们从不享有资源,因为她们也被看作资源的一部分。
图片
比如男人没钱娶老婆,就用妹妹换亲。小满妈妈的不幸婚姻,就是这样开始的。
32年前,送亲队伍相遇,妈妈和姑姑交换花手帕,从此走向同一种命运。
图片
妈妈说,人生最快乐的日子,是出嫁前做女孩儿。未必是当女儿有多甜,可能是日后的人生更苦。
小满发现,妈妈有独特的记时方式,不是公历,也不是农历。
是“我跟你爸结婚那年”“你外婆去世那年”“你弟弟出生那年”“你上大学那年”。
结绳记事,妈妈的绳结,全是婚姻、家庭、子女。
图片
她说“女的是菜籽命,撒到肥地里就长成卷心菜,撒到贫地里就长成黄菜苗。”
当贫地里的黄菜苗来到大城市,她们在市场、劳动中找到身份和价值。
人生中第一次,母亲拥有了自己的职业名称:保洁员。
几十年没再拿笔写字的母亲,签上自己的名字:春香。两个字十八笔,她要写30秒,笔画超出边框。
大城市里,像春香这样的中老年女性很多,有些是因为帮儿女带孩子,有些是为了给儿子挣钱娶媳妇。
有些是为了摆脱无意义的婚姻,更多的是给自己攒点养老钱。
图片
在新环境中,妈妈们很快展现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
小满在小区住了几年,熟人是一个没有,春香来一阵子,迅速跟街坊邻居混熟。
她在政府大楼做保洁,还能跟处长们交到朋友。
她们适应能力很强,而且摆脱乡村社会对女性价值的无视和贬低后,变得自信勇敢。
图片
打工一年,春香已经熟练地在微信群里交涉工作,还能整顿职场。
有人投诉,她负责打扫的厕所,中午出现水渍。
她直接在群里发语音:中午我要吃饭,转个身就有人上厕所,我难道不吃饭一直守着?
领导最后没怪她,说辛苦了。
还有人投诉厕所有臭味,而事实是,物业不给保洁发除臭的清洁剂。
其实这次被投诉的是其他同事,春香仗义执言:“拿什么香?得有东西才能香!”
图片
更厉害的还有,春香中途有事回家过一阵子,再来深圳,独自出门找工作,下高铁第二天,就穿上工服去上班了。
有网友说:“厉害的都是妈妈们,可以放低姿态,什么环境都能适应。反而爸爸们,相对难适应新环境。”
图片
乡土社会的逻辑,以男性为主体,女性的价值是奉献,投入家庭和生育。因此,她们更有动力打破旧秩序,在新生活中重新找到自我。
春香有个同事,叫木兰,年纪大点儿,但特别能干有活力,高兴还会唱两句。
起初来深圳是给儿子带孙女,带孙女的时候,她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机会。
孙女两岁半,木兰买了辆三轮车去批发水果卖,走哪儿把孙女带哪儿,每周能赚300块。
孙女上幼儿园,木兰去给饺子馆洗碗,一个月900块,要走的时候领导还挽留。
后来小孙女出生,接着带,中间有些小疏忽,儿子摆脸色,木兰气得甩手:你们请人带吧,我不带了。
图片
结果折中一下,从儿子家搬出来,孩子还带。
但木兰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格局,出来工作,让老伴辞掉清洁工作带,儿子出房租和生活费。
一通操作猛如虎,木兰瓦解乡土社会的那套母职绑架,用在大城市学会的市场经济解决问题,赢得自由。
女性主义的风
终于还是吹到了妈妈那里
羊记得两三年前,大家说的还是“女性主义一路高歌,妈妈的委屈无人可说”。
现在再看,已经越来越多女孩,带着妈妈一起逃离那套秩序和道德。
告诉妈妈关注自己的需求,她值得美好的东西。
图片
带妈妈去看旷野,“希望她见过格陵兰的海,冰岛的火山,喜马拉雅的雪,就不会再困于任何事情。”
图片
鼓励妈妈离开烂透了的婚姻,大学毕业经济独立后,就带她从家暴中逃脱。
图片
全力支持妈妈创业,虽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永远做她最坚定的粉丝。
图片
给妈妈出国求职的勇气:作为唯一的女儿,支持这辈子从没为自己活过的妈妈,勇敢迈出活出自我踏出家门第一步。
图片
女儿总是对妈妈怀有希望和同理心,因为曾经共享一个心跳,因共同的性别承受过相似的困境,我们本应是最有可能互相理解的人。
虽然很多时候,在社会规范、传统道德的长期规训下,妈妈会忘记从前做女儿的心情、反抗的勇气,变成腐朽规范的一部分,再施加在女儿身上。
图片
但先看过世界先醒过来的女儿们,也可以回头看一眼,像上野千鹤子所说,尝试一场女人和女人,而不是母亲和女儿的对话。
看见她的伤痕与来路,为她带来新的信息,打开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路径。
图片
我们从前以为,母亲的过往是女儿人生的预言,所以拼命逃脱远离。
但或许还有一种可能,女儿其实是母亲年轻时射出的一枚子弹,20年后正中她的眉心,用来唤醒。
《俗女养成记》中,女儿折腾大半生,40岁还裸辞、分手、换城市从头开始,妈妈也操心、不解过,但最终跟她说:其实你才是妈妈的榜样,你一直比我坚强。
图片
电影《芭比》中有句台词:母亲停留在原地,是为了让女儿回头时就能看到自己已经走了多远。
但当下的女儿们说,谁也不必停留:“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爱,可以彼此支撑走向开阔之地。”
图片
一个人往前走,是对抗所有束缚,只看来日之路。和妈妈一起往前走,也许更能让东亚女儿们释怀、接纳自己的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