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春节走向世界,乡愁永远在心头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决议的通过,赋予这一传统佳节更多世界性,推动春节丰富文化内涵的广泛传播,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春节不仅是中国的,更成了世界的。
需要了解的是,中国年,早就成“地球节”。一年之计在于春,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令人自豪的是,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春节的大家庭也迎来了一些“新成员”。
中国人如何拥抱自己的节日?最近,第一批回家过年的人已经开始赶大集了。不管年轻人怎么抱怨父母催婚、七大姑八大姨“哪壶不开提哪壶”,中国人始终爱回家过年。就喜欢踏着人挤人春运的鼓点,张罗着回去。有人骑摩托千里奔袭,有人赶飞机赶火车,还有人可能遛个弯就到。有人担心年味变淡,但只有在汪曾祺先生描述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中才能读懂中国。
春节记忆成为民族记忆,我们也希望通过申请世界遗产的方式,整理文化遗产,铭记其精神内核。春节,我们会去扫墓,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准备年夜饭、看春晚,贴对联、看烟花;大年初一被欢天喜地的鞭炮炸醒,穿上新衣拜年去。春节假期的每一天都在上门拜年、孩子收压岁钱、唠嗑、打牌,看电视,以及没完没了地吃吃吃中度过。每个辛苦忙碌的中年人,隔着岁月回望,总会记起童年的欢愉。
当他们进入新的大家庭,有可能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年味。中国每个省份的人们都有自己辞旧迎新的方式,春节记忆不断更迭,生命旅途中更多重要的人加进来,享受彼此的陪伴,一起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记忆中,年三十餐桌上一道美味或许就让他们念念不忘;吐槽春晚如今成为网民的谈资,但许多人忘不了唱“一把火”的费翔爷爷,还有赵丽蓉奶奶。总有一种味道,能让过去和现在重逢。
无论过年形式如何变化,沿袭了几千年的春节习俗始终是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情感维系。无论身在何处,春节不仅是一场假日欢庆,还是一次心灵寻根,更是一份对团圆和美好的永恒祝愿。随着中华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生活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华人继承庆祝春节的传统,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和肤色的人们,也都以开放的心态过春节、分享“年味儿”,期待沾沾中国节日的喜气。不断“走出去”的春节文化,为世界节日文化带去独特的风景,各国人民在“身临其境”中领略中国文化,对中华文化更加认同。
人类需要仪式感,几乎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节日。当下许多人把万圣节玩成“玩梗节”,也会在圣诞节跟朋友相聚,我们从不同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灵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共同创造一个参差百态、多元和谐的社会。节日本身往往被赋予很多意义,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今天这个科技高度发达、思想日益多元的时代,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体验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国际化的趋势使得我们能够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节日庆祝活动,同时也提醒我们更加关注和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
审视春节文化本身,其走向世界的根本,就在于其承载着太多中国人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可以是祈年祭祀、敬天法祖、祗敬感德;可以是驱逐年兽、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可以是腊肉腌货、汤圆水饺、举杯共庆,但离不开的是对于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于团聚生活的渴望,对于自己根的重新审视和永远化不开的乡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