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微短剧”创新讲述中华民族文明图景 | 融媒新象


距今七八千年前,骨哨声响唤醒了文明的晨曦,照亮了和同万物、饭稻羹鱼的远古江南。

今天的我们,通过先民的遗迹遥望璀璨的河姆渡文化,通过现代多元的方式展现、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保护是反映我国在新石器时期文化灿烂的有力验证。在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宁波广电集团、中共浙江余姚市委宣传部打造《情系河姆渡》融媒体项目,推出三集原创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四集原创网络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以及系列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等多元产品。


广播剧《情系河姆渡》讲述两代考古工作者赓续接力的传奇故事,带领受众回到七八千年前的姚江边,揭开河姆渡遗址的神秘面纱。


原创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则带领人们走进远古丛林,与河姆渡先民对话。


系列作品用意蕴丰富的声音景观、多向共进的融合矩阵,讲述几代考古工作者呕心沥血寻古中华的动人故事,铺展了河姆渡人智慧鲜活的生活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气象恢弘的文明图景。

与时代同频

打造意蕴丰富的声音景观


在“耳朵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音频消费成为内容消费的重要形态。广播剧作为重要的音频产品,灵活承载了多元化的题材内容,以突出的内容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打造意蕴丰富的声音景观。


融媒体广播剧《情系河姆渡》将选题视角放在我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河姆渡,以文化赋予作品内容深厚的知识性和审美特质,满足受众对高品质音频内容的需求。
图片


河姆渡文化是“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情系河姆渡》集结著名编剧、导演、作曲家和优秀广播剧演员,用清晰的故事线索、沉浸式的音乐音效和引人入胜的人物对话及旁白解说,和听众一起打开尘封已久的河姆渡文化“考古日记”,生动讲述我国河姆渡文化考古工作中几代考古工作者呕心沥血的动人故事。


广播剧远古场景采用三维菁彩声技术,营造了超强方位感和空间感,用声音带来鲜活的艺术体验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满足听众对声音高还原、高沉浸的体验需求。坚持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同频共振,《情系河姆渡》凸显广播剧独特的形态特色和传播优势,在听觉本位回归的时代,打造创新性、艺术化的声音景观。
图片

立体化传播

实现多向赋能的深度融合


《情系河姆渡》融媒体项目围绕广播剧进行创新开发,使节目得以在全媒体范围内突破潜在受众圈层,深化与受众的情感链接,打开节目立体化的融合传播格局。


在广播剧热播期间,从广播剧的主题立意出发,节目组发布《情系河姆渡》幕后考古、演员介绍访谈等短片,带领受众走进广播剧创作的台前幕后,为受众揭秘创作故事。同时联合优质短视频创作者,推出《揭秘河姆渡》系列文化创意短视频,结合动画、特效、剧情等多元创作手法,从建筑、器物、美食等趣味性角度切入,展现远古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关联。
图片

图注:系列文化创意短视频之《穿越7000年,能在河姆渡吃什么?》


网络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更是以实地取景、多元互动、同步推动等方式,用精彩的视听语言再现远古生活场景,带领大众踏上探源中华远古文明之旅。短片采用实景拍摄,尽可能还原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状态,并在权威专家把关下重点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一批珍贵考古文物。

河姆渡骨哨是中国最古老的骨哨,它堪称远古先民的狩猎“神器”。在拍摄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时,节目组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实地取景,通过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猪纹陶钵、带藤条骨耜、单耳木碗等器物,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远古先民超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成堆的稻谷、干栏式木构建筑和完整的聚落形态,无不诉说着先民超乎想象的生存智慧。

图片图注: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剧照

《情系河姆渡》系列融合创新作品开阔了媒体融合的范畴和视野,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媒体机构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多形态、多平台、多渠道的覆盖和推广,还实现了跨专业、跨领域、跨时空、跨圈层的全维度、深层次融合,通过协同创作、优势聚合、多元共进和多向赋能,体现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

聚万年情缘

展现中华文明的恢弘图景


1973 年夏天,在浙江宁波余姚黄墓山下河床边,河姆渡遗址初露真容,经过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6700余件文物,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文明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断夯实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证据。

图片图注:微短剧《河姆渡的骨哨声》剧照

《情系河姆渡》融媒体项目借助声音和影像构筑起了远古江南这片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在这里种植稻米、渔猎采集、驯化家畜,他们尽情释放着对美的追求、对太阳的崇拜。透过这一系列充满新意的融合作品,大众得以看见饭稻羹鱼、海陆山河的江南,有着怎样一番远古意境。背倚我国百万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情系河姆渡》用艺术的方式尽情铺展中华民族恢弘浩荡的文明图景,引导大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着眼于推动河姆渡文化的“双创”转化,《情系河姆渡》用革故鼎新的文艺创新带领大众开启一场中华古文明的溯源之旅。系列作品用全景、细腻的方式展现了河姆渡文化鲜为人知的考古故事,用视听表达演绎出跨越千年的动人情缘,让河姆渡文化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也用沉浸动人的内容构建,用悠扬的骨哨声将现代人引向人类文明的晨曦,向世人揭示出伟大中华文明永不断流的秘密。

近万年前,智慧的中国先民就在江南这片草泽之地上勤劳开拓,今天的我们借助艺术的声光跟随他们创造文明的步伐,让先民带领我们拾级而上,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获得向上升腾的生命力量。

在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河姆渡文化通过视听作品这种通俗的、生动的、艺术的媒介,以清晰、鲜活的方式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让古老的文明与我们在现代时空中相遇。


编者按:
来源:CMG观察;
原标题:《骨哨声响唤醒文明晨曦,融传创新探源远古江南》;
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张丽平,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