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幕后团队,解密华晨宇火星演唱会的十年

8个月筹备时间,8座城市,19场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演出形式。上半年为首创的乐园式演唱会,分为下午场和晚上场,歌迷听歌的同时还可以吃喝玩乐,一起互动;下半年则为体育场四面台形式,以北京鸟巢为起点,走过上海、南京,最终在广州落下帷幕。这是2023华晨宇火星演唱会(以下简称“火星演唱会”)走过的历程。
自2014年起,火星演唱会已陪伴华晨宇走过十年。每次看演唱会都被歌迷视为“回家”的仪式感。而华晨宇和幕后团队亦将“回家”的概念贯彻到底,并在每年的演唱会中升级进化。
12月,2023华晨宇火星演唱会在广州收官后,南都娱乐独家采访了演唱会的幕后团队,揭秘下半年四面台巡演的幕后故事,以及他们与华晨宇和火星演唱会品牌走过的十年。
四面台
打造全新定制化舞美
图片
不同于一般演唱会所使用的三面台,四面台搭建于演出场地中央,观众环绕而坐,舞台上的一切均360°无死角地接受全场观众的“检视”,因而对艺人和演出内容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当团队结束上半年超大体量的乐园式户外演唱会时,他们只剩下两个月的创作期。“(四面台)一上来首演就是鸟巢,难度可想而知,简直就是要人命。”回想起演唱会的筹备,郭鹏如此形容。而最开始提出四面台想法的人,正是他自己。作为火星演唱会总制作人,郭鹏根据艺人特点,结合演出环境综合评判,在征求艺人意见之后,最终决定在下半年巡演中采用四面台。
图片
这并非华晨宇第一次开四面台演唱会,但在可容纳9万人的鸟巢开四面台,此前国内并无可参考的先例。无论是成本造价还是执行难度,都对整个团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要考虑观众的观看角度、场地承重、音响效果,还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曲目编排上,也要区别于上半年的户外乐园式演出。”郭鹏说。
胡超亦深有体会,作为华晨宇演唱会总统筹,他负责跟各部门的沟通。“我们下半年选择的这些巡演城市,大多数以前都没有开四面台的经验,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没有先例可循。包括观众的进撤场方案,所有的协调方案都要重新沟通制定,遇到的问题和沟通成本都比常规三面台要多得多。”
他还透露,作为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举办地,鸟巢下方还建有地下室,因而对地面承重有着严格的限制。为此,团队前期邀请了包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任庆英在内的多位专家,一起论证方案可行性,为四面台及使用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了给各角度观众都营造出极致的观看体验,舞台搭建的所有材料及设施,全部需要量身定制、全新采购。郭鹏介绍,今年的四面台设计,首先要保证艺人表演和舞台调度都拥有充分的自由度。在此基础上,再为舞美创造更多变化的可能性,最大程度满足不同方向观众的观看体验。
图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舞台顶棚尺寸创造出亚洲最大演唱会舞台顶棚纪录,舞台顶部设置了200多台数控马达,用于控制数控装置进行上下运动。另有16组机械,满足舞台地面升降、翻转、旋转等各种变化需求,还可以组合构成一个巨大的“十”字,具象化表达十周年。舞台装置与灯光的变幻融合,为不同歌曲实现了多样化的舞美创意。
图片
此外,演唱会还隐藏了一处舞台“彩蛋”,串联起下半年巡演各站。在音乐声中,舞台台面会“长”出草丛,从北京站的小草萌芽,继而在上海、南京站愈发蓬勃生长,最后在广州站开出了花。郭鹏说,其实长草开花并不是事前就设计好的,而是每站在重新布置舞台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变化形态,无意中暗合了生命力的体现。
而有的事前创意,到了落地阶段则需要做减法或者取舍,“因为有的创意会有矛盾,效果和使用上会有些冲突,比如舞台上的喷泉、四面台的反光装置,在落地时都由于太重就取消了。”
“卷”惊喜
艺人与歌迷双向奔赴
舞美设计之外,演出编排亦充满心思。演唱会进行到《好想爱这个世界啊》这首歌时,现场大屏幕赫然出现了华晨宇曾经遭受的诸多恶评。随着音乐的变化,歌曲后半段,恶评转换为歌迷给予他的温暖话语,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语言的力量。
图片
艺人团队负责人孙梦博告诉南都记者,这样的编排是团队一起商量出来的,“不管过去有好有坏,终究都是我们一起经历过的,我们可以坦然去面对。”十年当中,孙梦博目睹了华晨宇作为艺人的高光和低谷时刻,“他心理压力有时真的挺大的,但是面对这些不好的东西,他都会自我消化,用音乐表达出来。”《好想爱这个世界啊》便是华晨宇患抑郁症时的创作,也是他写给抑郁症群体的歌。“因为有歌迷的陪伴,也让歌迷感受到他的陪伴,帮助花花消解了那些负面的情绪。”
图片
华晨宇和歌迷的双向奔赴,在火星演唱会中体现得更为具体。每一场的演出细节都会做出微调,为歌迷制造惊喜,创造专属于该站的特殊记忆。例如,上海站首唱新歌《风之海》时,大屏幕打满了华晨宇真诚回复歌迷的“to签”;上海站最后一场恰逢中秋节,华晨宇准备了日光卡道具,在场万人共赏“日出”和月升;南京站则提前向歌迷征集手绘海报,演唱会现场呈现于舞美大屏上。郭鹏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多不同的创意,“是在每站巡演中体会出来的”。
而华晨宇的歌迷亦“不甘示弱”,他们会在歌曲特定的段落大合唱或做出应援动作,整齐划一,堪称“军训式应援”。广州收官场,当华晨宇在台上演唱《风之海》时,歌迷在台下举起小风车。当他唱到《向阳而生》时,歌迷又默契地举起自制的花朵,组成了一大片“花海”。演唱会尾声,全场歌迷齐声高喊口号:“来年花落时,火星花盛开”,约定明年演唱会再相见。
图片
华晨宇和歌迷互相比拼“卷惊喜”的例子还有很多。饺子是华晨宇的执行经纪,尽管她已经见证过许多次类似的场面,但还是常常感动于这样双向奔赴的时刻。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广州站第一天演唱会结束后,华晨宇因为歌迷制造的“花海”惊喜,临时起意要连夜换一种新发色,作为第二天演唱会给歌迷的惊喜。她还记得,那天华晨宇临时叫她约发型师,染完头发已是凌晨,一直到很晚他才休息。“为了跟歌迷卷惊喜,我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做出这么疯狂的事情。”
图片
回看2023火星演唱会,有许多瞬间都出乎孙梦博意料。“花花很瘦,有时候为了上镜会控制自己的体重,但今年的演唱会是两场甚至三场连开,有时候我们会强行让他吃一些东西,因为真的怕他撑不住。”纤瘦的华晨宇,一上舞台却立刻变成气场全开的“齐天大圣”,孙梦博惊艳于华晨宇每一站的唱功表现。“每次下台我都会跟他说,《齐天》唱得一站比一站好,真的让所有人感受到他的魅力。”
十年
一个演唱会品牌的变与不变
图片
胡超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十年前第一次见到华晨宇的场景。那是在2013快乐男声全国巡演第一场的后台,彩排的间隙,大家都留在休息室里嬉笑玩闹。胡超远远地看到,华晨宇戴着耳机一个人走了出来,找了一处安静的楼道,不断练习将要表演的歌曲。“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小孩真的是特别刻苦。”
等到演唱会正式开始,胡超当时眼中“台下非常腼腆的小孩”,一上台就变成了“天生的舞台王者”,“台下的刻苦、台上完全释放自己的张力,那种特别反差的感觉,很有吸引力。”从那刻起,胡超就认定了华晨宇能够开个人演唱会,“而且一定能实现大多数人都实现不了的音乐梦想。”那时,华晨宇刚拿下快乐男声全国总冠军,甚至都还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作品,但胡超已能确定,未来他们将共同为演唱会梦想奋斗。
图片
2014年,距离胡超初次见到华晨宇将近一年后,首次火星演唱会在北京五棵松体育馆连开两场。此后,“火星演唱会”成为华晨宇开演唱会固定沿用的名称。2018年,火星演唱会首次“降落”鸟巢,华晨宇成为在鸟巢开个唱最年轻的歌手。
今年,火星演唱会时隔五年重返鸟巢,四面台的创举又让他成为第一个在鸟巢开四面台演唱会的歌手,四面开票的座位数亦刷新鸟巢单场演唱会观众人数纪录。至此,经过十年的深耕,火星演唱会已成为国内极具辨识度的演唱会品牌。
图片
一个已经沿用了十年的演唱会概念,如何强化品牌认知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给歌迷带来惊喜?
郭鹏说,“火星人回家”这一大概念是不变的,始终围绕艺人及作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不断创新舞美和歌曲编排。
而胡超则坦言,确实每一年做完火星演唱会后都会问自己,“我们明年还要怎么做?还能做成什么样?因为每年都感觉已经做到目前的巅峰了。”但到了下一年,他们仍能超越以前的自己,“我想这是因为大家的初心没变,从艺人到团队,所有工作人员真的把火星演唱会当成自己的品牌在做,每年都绞尽脑汁地头脑风暴,把我们能认知、能想象到的最好东西都融入到演唱会当中。还有这么多可爱的歌迷朋友每年的期待和支持,也鞭策着我们每年都要做到最好的自己、最好的火星演唱会。”
图片
2024年,火星演唱会又将做出创新——在海边办日出场演唱会,华晨宇将与歌迷一同见证日出时刻。郭鹏透露,团队已经去了国内8个省市,看了近20个场地,综合考虑时间、场地面积、内部及周边环境、交通、住宿、天气、能见度、周边居民等诸多情况,目前已挑选了4个相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最终地点将在其中选择。“可能无法都十全十美,但希望可以是最好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演唱会门票普遍大涨的今年,火星演唱会的票价依然维持在十年之前的水平。十年不涨价,成为华晨宇歌迷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作为主办方,胡超说在前期的设计和讨论中,他们从来不会先论证演唱会的盈亏情况。“从来都是我们来设计一个舞台,或者来讨论用现在最顶尖、最贵、最合适艺人的东西。我们和艺人之间初心不变,就是想把我们能力范围之内最好的东西都展现在火星演唱会上。”
在郭鹏和胡超的叙述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艺人表演和舞台效果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这是他们跟华晨宇长达十年合作形成的默契。又或者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默契和初心,他们的合作才能持续十年。
图片
华晨宇和幕后团队一起,用十年时间培育了火星演唱会的愈发茁壮。而火星演唱会和幕后团队,同样也见证了华晨宇的变化与成长。
孙梦博发现“花花变得成熟了”,以前他总是十分坚持自己的主见,这几年渐渐地会接受身边人的建议,“我们会把大家的想法拿出来一起讨论、融合,把事情做得更好。”
饺子虽然去年才加入工作室,但她从第一次火星演唱会开始就以别的工种参与进来,同样也跟着华晨宇工作了十年。回忆起来,她觉得华晨宇这些年变得柔软了许多,“会考虑很多事情,会在意歌迷的感受,跟我们工作人员的交流也变多了,比如最近看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想去看什么电影,想去哪里旅游,会跟我们分享他的生活了。”
而郭鹏和胡超都说他的业务能力成长了,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对待每次舞台,他都是毫不留余地地全身心投入。”
循着同一概念不断进化升级的火星演唱会,像一本可品读亦可回溯的书,借助文字、影像和回忆,将种种变与不变都妥帖收录,留待日后对比与回味。下一个十年,华晨宇与幕后团队又将为这本书续写怎样的天马行空?令人期待。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林经武 
图片: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