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关山》编剧被圈内人力挺,“编剧话语权”争夺何时休?

近日,古偶剧《一念关山》的编剧接受访谈聊“编剧话语权”,引发圈内外的热议。张巍说希望制片人、演员和导演相信她,而不是找一个责编自己修改,不告诉她。如果在影视圈闯荡20年的资深编剧,依旧不能掌控作品的话语权,不能保护自己的作品,那么“编剧话语权”确实是“房间里的大象”。剧方或制作方、平台,可以明目张胆地忽略编剧的一系列基本权益,连业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创作者也无计可施。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发生的?谁动了编剧的本子?编剧话语权争夺何时休?
图片
有意思的是,张巍的采访内容被放出来之后,《大众电影》紧急帮助张巍辟谣,声称采访内容措辞有误,并不是她对近期争议声很大的新作《一念关山》的回应。但张巍对于编剧话语权的表述依旧得到关注,讨论并未熄火。《猎罪图鉴》的编剧贾东岩对此发声:“话语权的权,不是权力的权,而是权益的权。”编剧余飞写长文探讨“谁抢了编剧的修改权”等问题。也有金牌编剧吐槽剧方不相信编剧呕心沥血的精心创作,而任由导演和责编瞎改。各位资深编剧的响应,也引发了观众对一些故事逻辑不通、角色人设前后不一致的烂剧的讨论。
编剧失去话语权不是孤例,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今年编剧和剧方的“狗血”故事也实属有点多。有口碑悬疑剧的编剧公开声明与剧方理念不合,不再合作续集。有热播古偶剧的编剧提起诉讼维权,告剧方拖欠稿费,并声明剧集的后半部分不是自己写的,与烂剧割席;另一都市剧编剧,网上喊冤并与剧方一刀两断,因为自己写完10集就被踢出剧组,并被夺走了署名权。剧都是大剧,这些编剧也都小有名气。
从编剧们的诉求来看,他们想要的根本不是什么对剧作的“主导性话语权”,而是很“卑微”地请求作品不被魔改核心表达、不被改烂尾、不被用来“注水”捧流量明星,以及自己不被钉在“烂剧”耻辱柱上等最低基本权益。
图片
那么,到底是谁动了编剧的剧本?无论是默默无闻的从业者,还是大名鼎鼎的热播剧编剧大咖,都在为话语权担忧。这背后一定有某些行业仍未解决的问题或乱象。从圈内传递出来的信息来看,影视剧制作大环境中,有诸多本末倒置、匪夷所思的事儿。比如,剧方选择合作编剧时,看的不是作品,而是编剧的服从性;剧方对编剧的艺术创造力缺乏尊重,只以干活卖力的乙方对待;制作方和平台花大钱请口碑好、水平高的编剧创作本子,但却不让有义务修改剧本的他们操刀改剧本,而是瞒着他们让“听话”的责编乱改;制作方任由导演自带的临时责编,现场“飞页”给剧本注水……有编剧吐槽,与制作方或者平台签署的合同中,“未经同意不得擅自修改剧本”此类条款一定会被删掉,编剧想出手一个剧本,就得先放弃作品的一些正当权益。从合作交易一开始,编剧要么跟制片方做好长达几年的斗智斗勇,要么直接“投降”。
在编剧之上,还有责编、导演、演员、制片方、播出平台方等诸多层面的人在操控者剧本的走向。制作方和播出平台自己养着一帮责任编剧、剧本策划、编审等人员改剧本,以及允许导演改剧本,肯定有自身考量或目的,比如拉长集数给剧集注水、给自家明星加戏、加入更多商业化元素等。而这些改剧本的原因,都是无法直接跟专业编剧们提的,因为只要珍惜自己作品的编剧,都不会让自己好几年的心血之作,去经历这种魔改。制作方、播出平台中心制下,编剧创作只是流水线上一个小环节,“专业性”是不重要的东西,只能被牵着走。最终业余的干掉专业的。
这些问题的背后,归根结底还在于健康有序、良性竞争的影视行业环境未建立起来。大平台、大制作乃至极具话语权的导演,占据资源优势,店大欺客,让创作出“一剧之本”的编剧依旧处于弱势地位。
图片
在好的行业创作生态中,“一剧之本”的剧本都会得到尊重,编剧也有相对的话语权。比如韩剧创作就是编剧中心制,编剧地位在导演、演员、制作方和播出平台之上,须按照剧本内容如实拍摄。越是金牌编剧越有话语权,高水平剧本能拍出高水平的剧。好莱坞编剧则往往身兼数职,可以胜任编剧、导演、制片人等多种职位,更像是“全能战士”,以更好保证自身话事权。在以编剧而非导演为核心的美国电视剧行业里,编剧更有不小的话语权。国产剧也有编剧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但前提是需要遇到充分自信的制片人,制片人也充分信任编剧,也有制作出品质大剧的能力。比如王海翎创作《人世间》的剧本就充分被尊重,她也尊重专业演员提的建议。
但当下大环境是IP改编作品泛滥,影视行业原创力不足,整个行业不严重依赖原创作品和原创编剧,编剧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收窄,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国产影视剧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更不缺IP,将原创弱势或边缘化,短暂来看对行业影响也不大。但从长久来看,这种模式肯定无益。
(大众新闻客户端 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