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物种在江西︱亲爱的土著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沈冠楠、熊细娇报道:“荷包鲤是江西婺源的特有品种。”12月20日,在位于湖口县的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入口处,水柱中一群朱红色的荷包鲤引发不少游客驻足观赏。在讲解员的介绍中,作为“土著鱼”的荷包鲤不仅色彩妍丽,更因饲养于溪流清水中,肉质更为鲜甜且不带土腥味。
无独有偶,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五河流域等江西重点水域,孕育着丰富的“土著鱼”资源。据统计,江西2022年监测到土著鱼类165种。“土著鱼”的活跃,构成了江西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更见证着江西各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动实践。
乐游赣鄱 江西监测到165种“土著鱼”
冬日的鄱阳湖,浩瀚如镜,烟波照影,温润的湖水映画着鸥鹭翩飞、渔歌唱晚,别有一番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从大湖上空俯瞰,国内首家综合性的淡水鱼科普馆、展陈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坐落于鄱水入江处,其建筑形态以“鱼的翻腾”为元素,见证了鄱阳湖鱼类资源的欣欣向荣。
据中心负责人余先华介绍,场馆分设长江水系综述区、鄱阳湖区、淡水展缸区、湖口核心区等八大展区,展出鱼类120余种,共计12000余尾,既包括鲟鱼、娃娃鱼、胭脂鱼、金吉罗、鲨鱼、鳐鱼等具备保护和科研价值的珍贵鱼种,也涵盖了不少江西的“土著鱼”。
图片
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馆内的胭脂鱼
除荷包鲤外,鄱阳湖展区内的数百尾刀鲚也是江西的知名“土著鱼”。它们外表呈带状,在水中快速游动、身姿飘逸。记者了解到,刀鲚即为大名鼎鼎的长江刀鱼。作为适应性极强的广盐性种类,它们既能生活在海水里、到入海口繁殖,又可以洄游进入长江中游、在内陆湖泊生活繁殖。江西鄱阳湖则是陆封刀鲚的最主要产区,当地也称之为“凤尾鱼”。
鱲,俗称“桃花鱼”,是一种色彩鲜艳但活力充足的小型鱼,种类繁多,在长江水系中仅赣江有分布。同样生活在赣江的波纹鳜则是一种体表带有金线特别漂亮的中小型鳜鱼。长着蛇一样身形的大刺鳅在长江流域仅分布于赣江上游温暖水域,以小鱼小虾为食,可长到一米以上的体长。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小型鲌亚科鱼类是鄱阳湖数量最丰富的类群,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杂鱼”恰恰是江豚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此外,鲤鱼、鲫鱼也是鄱阳湖最常见的种类,平凡但无比重要。
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江西2022年监测到土著鱼类165种,包括刀鲚、鳗鲡等江海洄游性鱼类,青鱼、草鱼、鲢、鳙等江湖洄游性鱼类,鲤、鲫、鲇等定居性鱼类。“土著鱼”种群的丰富,背后是江湖的安澜水清,是“十年禁渔”见成效,更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更上一层楼”。
生态养殖 一尾鱼游出“致富路”
江西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是内陆渔业大省。鱼翔浅底、绘就生态画卷的同时,游入寻常百姓家的“土著鱼”不仅成为舌尖上的美食,更实现人工繁育、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四大家鱼”,是长江中下游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江西重要的“土著鱼”,江西名菜“鄱阳湖胖鱼头”即选用鳙鱼烹饪而成。在江西,瑞昌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年产苗量达70亿尾,成为长江流域四大家鱼最大的种质“基因库”,承担着保护种质安全的重要职责。
“桃花流水鳜鱼肥”,刺少肉鲜的鳜鱼自古便受“吃货”们青睐,如今在江西多地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此外,“太湖三白”之一的翘嘴鲌也是本地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还有鲤鱼、鲫鱼、刀鲚等“土著鱼”,都是江西市场中的重要农产品。
然而,在过去,不科学的养殖和捕捞方式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包括“土著鱼”在内的渔业种群也受到影响,以至于最常见的“四大家鱼”,数量都大幅萎缩,不少地方更是陷入“死水养鱼”的格局。
图片
南北港实行“人放天养”生态养殖模式
“2020年初全面禁渔政策实行后,我们就开始渔业转型。”江西鄱阳湖南北港水产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淼艳告诉记者,为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理念,湖口县于2020年3月成立该集团,并于次年1月将南北港、泊洋湖、造湖、黄茅潭四大国有水面划入水产集团统一经营管理,实行大水面生态养殖,其中南北港湖从2023年5月起不投任何物品,已率先实现“人放天养”。
在黄淼艳看来,这一养殖模式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渔业总产量830万斤、总产值4800万元,2022年渔业总产量910万斤、总产值5300万元;另外,水产集团成功注册了“湖口螃蟹”、“湖口凤尾鱼”两个国家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南北港湖为基地的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成功。“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建设观光休闲渔业带,促进渔旅深度融合。”他如是说。
不止湖口县,如今,生态渔业已成为江西渔业产业的一支劲旅,产业链“链”接千家万户,相伴而来的是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向好,以鄱阳湖为例,2022年监测到土著鱼类 76 种,鱼种和大龄鱼类数量较禁捕前明显增多。
另一种“土著”:退捕渔民变身“护鱼人”
“土著鱼”复苏,另一群江西“土著”也开启新生活。他们便是曾经的“水上人家”——渔民。
据了解,江西省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实现了3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152公里长江干流和鄱阳湖等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建档立卡退捕渔民2.14万户、6.82万人。截至目前,符合条件的6.3万名退捕渔民已被纳入相应社保范畴,实现了应保尽保,全省5.08万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面实现转产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图片
徐升鹤和队员巡护江豚
湖口县舜德乡屏峰高桥村的徐升鹤、徐升炳、徐升达兄弟即是当地渔民转业的典型。同为“70后”的他们自小在鄱阳湖畔长大,风里来、浪里去,“靠水吃水”。禁捕退捕后,身为党员及村小组长的徐升鹤,带头洗脚上岸,转产转业,承包水塘、流转农田,干起了生态养殖,还发展了白茶合作社,领着村民一起致富。
渔民变农民的徐升鹤还有着其它“身份”。由于湖口县在2017年6月便率先组建了全国首支江豚协助巡护队,徐升鹤主动申请入队,当起了江豚巡护员,日常工作包括:水面巡护、渔业监管、协助执法等,重点保护长江、鄱阳湖湖口水域的江豚、中华鲟、鲥鱼、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此外,他还兼职护鸟员和护林员。
徐升鹤告诉记者,目前协巡队有队员16人,其中多数人和自己一样,都是曾经世代在长江、鄱阳湖沿岸以捕鱼为生,从昔日“捕鱼人”成为江豚守护者,完成了“靠江吃江”到“靠江沪江”的转变。
“对我而言,这也意味着一种回归。”正如徐升鹤的微信名“山水人家”所指,曾生于斯、长于斯的渔民,重新回到鄱阳湖母亲的怀抱,力所能及地守护她、守护生灵共同的家园。